APP下载

利用茶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017-02-04汪依桃肖华业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饮茶辅导茶文化

汪依桃,肖华业(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利用茶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汪依桃,肖华业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再加上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价值多元化现象的冲击,就让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甚至是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状,不妨充分发掘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和茶道精神,将其融汇到高校教育中,从而让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世间万物。

茶文化;茶道精神;大学生;身心健康

近年来,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为了学生的就业,往往把专业知识教育当做重中之重,却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育。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潮流竞相涌现,其中不乏一些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念,会对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容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内涵和茶道精神,则对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本文就从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和意义等角度出发,阐述茶文化和大学生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引导方法。

1 茶文化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

我国的茶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与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一种能够解毒清热的药材来使用。后来又发现了它的饮用价值,并根据不同的茶树制作出不同的茶叶以及迥异的饮用方式。直到两汉三国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清谈之风盛行的历史背景下,很多文人墨客开始通过茶来进行思考、交流以及争辩,因此茶便逐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随后又与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教派思想融合碰撞,上升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茶文化的形成大概就是如此。

1.1 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是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来源是我国的道家文化。茶非人造之物,而是产于远离人烟的山川丘陵之中,其性情素雅而自然,跟道家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和回归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精神内涵一方面体现在茶事活动的外在表现上,如饮茶环境的营造、茶具茶水的选择,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淡泊明志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饮茶者的秉性之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举例来讲,我国很多人在饮茶时,往往会边饮茶边思考现实中遇到的一些不如意之事,并将内心放空,让自己平静下来,用一种超脱淡然的心态去看待一切苦恼,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高度。这是茶文化“天人合一”的第一重境界,还有一些饮茶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茶事活动进行“冥想”,进入另一个心灵世界,去追寻时间和空间的最终意义,去洞察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最终从嘈杂的事物表面,看到宇宙的本来面目。除此之外,普通老百姓在饮茶时,即便没有从主观角度去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们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粗鲁的饮茶方式,其实也暗含着些许“天人合一”的精神。譬如说,忙碌一天后,待到夜色降临,他们会在院子里沏上一壶茶,与四邻八舍一起饮茶闲坐,若是夏日,还有漫天繁星,夏虫低鸣。在此环境中饮茶,即便是一介农夫,也会让思想遨游于天地之间,感受到茶文化那无穷的魅力。

1.2 茶文化所蕴含的中庸精神。

中庸不是平庸,不是指那种不思进取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不缺不过的适度精神,就是对世间万物秉承一种恰到好处又客观中立的态度,这种精神内涵会让饮茶者的心理变得深沉而理性。中庸之道在茶文化中的表现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是在品茗时,人们会注重煮茶之火的大小、水温的高低以及茶汤口感是否浓郁等,其标准就是要“适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其次,是在和朋友一起品茗聊天时,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也很是讲究,要礼貌周全,动作得体。其次,这种中庸精神更浸透到了饮茶者的人格当中,他们会通过饮茶去修身养性,塑造自己高尚、典雅以及勤廉的风范。

1.3 茶文化中“禅茶一味”的精神内涵。

这种思想源于佛教。佛教讲究清净超脱,醍醐顿悟。而茶叶的自然属性以及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与佛教的哲学思想十分契合,因此佛学家便将两者进行融合,把茶作为佛事活动的重要载体,试图通过茶去更好地了解佛家思想,最终达到顿悟的目的,品出茶与人生的真正味道。比如说“禅茶一味”讲究要善于观察世间万物,要学会从哪些细小的地方去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真谛,如“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并要放下一切负担,无论是喜还是怒又或是悲,让自己内心清净。应当说,这种“禅茶一味”的内涵,对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上存在的缺陷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在教育方式和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让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枯燥的“填鸭式”模式,而是向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很多高校还是忽略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学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生本身,都认为高校的职责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让他们毕业后有能力去就业,却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因此,这就极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迷茫、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身心健康问题。概括来说,当前高校在大学生身心健康上存在的偏差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的偏差。上面我们也简单说过,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是要培育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则会觉得如同“鸡肋”,可有可无。因为其与学生的专业教育无关,也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就极少会关注。而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由于从小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身心健康辅导,所以他们基本上也不会去主动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难以知晓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即便是有一些问题,他们也会自动忽略或是将其归为性格的原因,如内向、保守、个性等,很少会去寻求专业的辅导和治疗。

其次是在身心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偏差。从高校教育实际看,尽管现在不少大学已经开设了一些与身心健康有关的课程以及一些心理辅导室,来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辅导,这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和赞赏。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很多高校在身心健康辅导上面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践基础,因此尽管开设了相关课程或是辅导室,但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偏差,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其教育和辅导层次较低和落后,不少大学进行身心健康时所选用的教材较为陈旧,有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的课本。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的一种折射,而我国近些年连续保持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情况,同样会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而那种陈旧的课本,不管是从案例分析还是经验传授上,都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里面,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是重视障碍咨询,但却忽视发展咨询。很多高校认为身心健康方面的重点辅导对象,应该是那些已经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因此往往会把辅导室的工作重点放到“治病”上来,发现一起,“治疗”一起,却没有对那些可能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关注,没有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做好身心健康的预防工作。

3 茶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作用

3.1 茶文化在知识层面上的教育作用。

在两千年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的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中国社会紧密相关,特别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可以优化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他们通过茶文化看到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以茶叶来举例,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原产地等,来让大学生认识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等文化体系。再拿我国不同工艺的茶具来说,如紫砂壶、青花瓷等,又能让大学生学习到我国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工匠们的技术特点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特点。可以说茶文化在知识性上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质,这在丰富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能培养出他们的宽广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对未知的事物始终秉承一种敬畏之情和学习的心态。

3.2 茶文化的审美价值。

应当说,茶文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礼节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观念,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养成大有裨益。当前,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各种价值观念也竞相涌现,其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一些错误的、消极的负面价值观。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传统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在诗歌、建筑、书画、音乐、舞蹈、茶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茶文化的这一特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够通过在这种艺术的享受中,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积极和健康。

4 茶文化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路径选择

第一,应当把茶文化充分融入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大学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当提炼出茶文化的文化精髓和精神特质,将其运用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辅导中。比如说,可以用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思想,让大学生建立起为国家为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以及友善待人、平和处世的世界观。而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则可以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迷茫时,引导他们用超脱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院系和不同成长环境中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授课内容和辅导方式。

第二,在用茶文化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时,要学会去利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眼下的学生们在信息和知识接收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譬如说他们会更加依赖于通过手机、手提电脑等载体去接受来自互联网的信息。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就应当尽快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要创新思维,摒弃过去那种老套的宣教语言,要增加亲和力和平等性,多用一些让学生们感到有趣的网络语言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推广微博和微信账号时其实比个人更有优势,因为学生本身就有了解和关注学校动态权威信息的需求,因此在推广上面并不用费多大力气,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的结合以及内容的生产上面。

[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 2016,38(1):243-244.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汪依桃(1981-),女,湖北咸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肖华业(1971-),男,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饮茶辅导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