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经》英译策略与茶文化传播研究
2017-02-04孙黎明孔莹
孙黎明,孔莹
(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论《茶经》英译策略与茶文化传播研究
孙黎明,孔莹
(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输出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精神和内涵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人民都将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茶学巨著——《茶经》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茶经》的英译问题同时相对应地提出了语言学策略,最后阐述了《茶经》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和重大影响。
茶经;英译策略;茶文化;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各种文化的输出和竞争也已成为各自的重要发展战略。融合有偳、道、释三家重要思想的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更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世界、健康以及人本身之间的和谐状态的追求。同时茶和饮茶活动本身就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意义,因此,中国丰富精彩的茶文化更应该走出国门,通过各种优秀的英文翻译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独一无二的东方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由“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全面地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学的巨著,其英译本的出现和流传对于我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流传和影响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正式出版的《茶经》英译本却少之又少,全面、准确而又具有美感的英译本需要从艺术、美学、联通以及社会符号等各个角度细致地翻译和编写,还要充分体现《茶经》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社会面貌、国家形态等深层次的内涵,而不是仅仅限于语篇概念层面。《茶经》英译本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来往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茶经》概述
集中体现中国优秀茶文化精髓的《茶经》由著名文学家“茶圣”陆羽撰写修订完成,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并被中外学术界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有关茶叶系统知识、实践经验和文化内涵的总结和整理。“茶圣”陆羽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广泛收集和潜心研究得来的关于茶、茶事和茶文化的学术结晶,《茶经》可以称为人类优秀文化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茶经》以三卷十章的篇幅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茶叶的起源和产地、制造茶叶的工具和过程、与茶事相关的煮茶技艺、各种精美的茶具、品茗方法、茶艺表演、茶诗、茶画、茶戏以及茶馆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华儿女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茶经》作为茶事的经典著作,开创了中国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和茶产业的研究和记载,并且还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独特的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在与茶相关的文学著作方面作为一颗划时代的璀璨明珠而存在,为后人对《茶经》的注释、补充和演绎以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茶经》英译及其语言学策略
世界各地的民族、地域、植被、气候和文化等都各具特点,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导致对于《茶经》的英译出现了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最简单的对一个物体的形容就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同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和汉语学问进一步加大了《茶经》英译和流传的困难程度,比如《茶经》中的其树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其翻译出来的英语内容则仅仅是字面上很直白的语言,对于一个物体做不到很好的描述甚至完全错误,更谈不上翻译出原文的韵味和美感。《茶经》中还包含很多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容,其文化的复杂程度使翻译更加难上加难,译本的读者更加晦涩难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翻译主张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不可直接翻译,只能对其进行移植或者传递,一般要求译者主要采用异化的方法,并以归化的方法作为辅助,所翻译出来的内容要求读者主动适应文化之间的差别,主动了解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尤其针对一些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而又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语言结构形式,采用异化的方法更有利于英译的进行和原本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对于各种文化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比如某些词语、句子以及段落的抽象化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是抽象和具体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在关于《茶经》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参考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以真正实现文化层次上的理解和沟通。
茶学著作《茶经》主要介绍茶学相关知识和宣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说明性著作必然包含概念、人际以及语篇三方面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注意的体现,会使《茶经》的英文翻译更加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文化气质。
3 《茶经》的跨文化传播
陆羽的《茶经》问世于饮茶之风盛行的唐代,仅有7500字的茶学巨著全面叙述了与茶叶生产、饮茶、茶馆、茶画、茶诗、茶戏等内容,全方面地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由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饮茶之风的盛行,《茶经》被译成日、德、英、法等语言广泛地流传于世界各国,以欧美和日本为例,他们在接触《茶经》中中国茶文化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适合于本国的独特的饮茶习俗。
3.1 《茶经》在欧美的流传
中国最为繁盛的唐代,饮茶之风也发展到顶峰,随着中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也成为贸易中的重大项目。阿拉伯人将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不断传向西方,在西欧和北欧等很多西方国家掀起了饮茶之风的高潮。为了进一步开通中外的茶叶贸易,还形成了包括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塞外“茶马互市”。宋朝和元代期间,茶叶贸易进一步繁荣,大量的茶叶进一步输入欧洲,这种盛况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明朝时期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为中国茶叶的对外输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世纪,荷兰人从这里大量收购茶叶,很多荷兰人热衷茶事,17世纪中期,茶叶经由荷兰人之手流传至北美,在北美产生重大影响,18世纪,茶叶在英国也掀起了饮茶之风的高潮,由于对茶叶的酷爱,英国人不断开辟新的茶叶之路,不断大量从这里收购茶叶,他们将茶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结合自身的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独创了一系列饮茶习惯和文化,比如“床茶”、“早茶”、“下午茶”以及“晚饭茶”,其中有名的“下午茶”已经成为现代很多国家白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时尚活动。
随着茶叶和《茶经》在欧美国家的盛行,欧美国家也出现了很多有关茶文化的专著,比如著名作家乌克斯根据《茶经》编著的《茶叶全书》,著名作家拉摩晓在《茶经》的影响下编著的《中国茶摘记》、《茶之摘记》、《旅行札记》等等。此外,中国的茶道文化对于欧美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英法国家都爱中国饮茶使用的瓷器,他们根据中国的茶道和自身的社会文化水平以及饮食习惯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道”文化,比如英国的混有玫瑰、柠檬、鲜奶和糖等辅料的浪漫主义“茶道”、富有东方气息的法国“茶道”、保持茶叶原汁原味的德国“茶道”以及富有戏剧性改变独创出“冰茶”的美国“茶道”等等,各种各样的饮茶方式的出现和盛行,足以看出这个茶叶和茶文化对欧美国家饮茶习惯和相关文化的深远影响。
3.2 《茶经》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的茶叶从汉朝时期已经开始传入日本,从唐朝时期开始更为大规模的传入,茶文化也对日本开始产生巨大影响,日本人开始引进茶籽,种植茶园。由于日本高层天皇对于饮茶的喜爱,茶叶得以在日本大面积种植,茶文化也进一步发展,比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等大量茶诗的出现。南宋时期,由于日僧来华的游历,带走了大量茶学典籍,其中包括陆羽的茶学巨著——《茶经》,然而当时日本茶文化的流传完全是照搬于中国的《茶经》。元代时期。日僧进一步来华引进中国的“茶会”习俗,进而形成了日本具有游艺性质的“斗茶”,随着“斗茶”在日本武士阶层的发展还形成独特的“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随后“斗茶”“斗茶”习俗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日本茶道。明清时期,中国《茶经》中的茶技、茶具、茶艺等技艺进一步流传于日本。
日本有关茶学方面的著作也有很多,比如思想家冈仓天心所著的《说茶》、《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等,其思想对于世界和平有重要影响,他的《说茶》被翻译成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广泛地流传于西方国家,此外还有诸冈存编著的《茶经评释》和《茶经详释》外篇、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编著的《中华茶书》和《饮茶小史》,等对中国的饮茶、《茶经》和茶文化在日本和世界的流传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日本人对于《茶经》的喜爱还源自于他们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崇拜和喜爱,因此,日本人对于《茶经》中所记载的茶技、茶具、茶礼等具有严格规范的讲究和遵守。中国的茶叶、茶文化以及《茶经》中所追求的自然观念对于日本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影响。
结语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铸就了陆羽的世界第一茶学著作《茶经》,中国的茶叶和《茶经》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一步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不同,《茶经》的英译仍然具有很大的欠缺,很多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和繁荣的当今社会,茶学研究者和翻译者更应该博览群书、走访世界,根据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国的《茶经》翻译需更准确、更完善、更优美、更能体现中国茶文化和语言魅力的英译本,使中国的茶文化伴随着《茶经》的流传和盛行进一步影响世界各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1]龙明慧.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15(2):98-106.
[2]李广德.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2):172-175.
[3]汪艳,姜欣.浅谈《茶经》中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3-144.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研究项目“河北省民间科技智库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基于中美对比研究”(154576283)研究成果;
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我省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6020502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孙黎明(1976-),男,河北石家庄人,英语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法。
孔莹(1978-),女,河北沧州人,英语语言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