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的关联
2017-02-04蒋代力
蒋代力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的关联
蒋代力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上萌发而成的,其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流派,所带有的文化属性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本文在论述了道教及其舞蹈文化的相关内容后,又阐述了闽南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对茶道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道教舞蹈文化;闽南茶文化;艺术内涵;文化气韵
道教舞蹈文化是纷繁复杂的道教文化的一支,其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仅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也包孕着神学理念、伦理思想以及哲学观念等内容。而闽南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潜藏的文化意蕴、凝结着的艺术思想都在无声中阐述了我们传统茶文化的人文魅力。闽南茶文化始于唐末,其是随着茶文化而生的。但是,相较于茶文化而言,闽南茶文化所体现的是地方区域性的文化风情。所以,无论是道教舞蹈文化还是闽南茶文化都是其文化种类中的一脉,所蕴藏的文化艺术气韵略有不同,却又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1 道教及其舞蹈文化概述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悠悠的岁月长廊里,道教的文化内涵因时光的沉淀而愈发深厚,被赋予的宗教色彩也越来越神秘。道教为了凸显其教义,在日常活动中创建了道教舞蹈文化,恣意随性的舞蹈步伐,使其从贵族信仰的天坛上走下来,走向了世俗大众的世界中。然后,随着道教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道教舞蹈其成为了信徒与教主相联系的纽带。通过道教舞蹈,信徒们知悉了教主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教义也将会有进一步了解,而道教的舞蹈文化也在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中被阐释得更加充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教及其舞蹈文化对于道教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道教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及其精妙的舞蹈文化通过道教舞蹈这一艺术化的形式得以弘扬,并在无形中奠定了其广大的群众基础。
1.1 道教与道教文化
道教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流派的一支,其是以宗教的形式而存在,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生发而成的,其以道作为信仰的最高境界。道教崇尚的是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表达的是对人生自由的无限向往之情。具体而言,道教是以古代鬼神观念为基石,结合黄、老道家的文化思想,从神仙方术中衍生而来的一种本土化宗教。道教将太上老君尊奉为教主,通过学习老子之道来实现羽化升天。通常来说,道教文化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的,其将道德作为教义的核心内容,天地万物均是由道派生出来的,社会的运行以及个人的修行都应该顺应道法。道教最早是为老子所创建的,其在宇宙本体——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并在后世中为教徒发扬光大,并逐渐从一种政治信仰演变为宗教团体。随后,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道家融合了儒家、墨家以及阴阳学的相关知识,对其教规进行了完善化补充。魏晋时期,葛洪根据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构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长生成仙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文化的思想内涵,并为道教的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隋唐时期,道教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其理论体系愈发成熟,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日渐深刻。而后,明朝时期,道教从神坛上走下来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成了大众日常文化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 道教舞蹈文化
道教舞蹈是从道教的神仙文化体系中延伸出来的,其在祭祀舞蹈、原始巫舞以及世俗舞蹈的基础上,汲取了道教文化的思想教义,创建出了道教舞蹈。道教舞蹈是从艺术的角度表达对道门高士的景仰之情,例如,“醉八仙”、“醉仙玩月舞”以及“世外酒仙卧山林”以不同于世俗舞蹈的形式将道教文化的核心要义阐释了出来,同时,也将修道之人的洒脱与自由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道教舞蹈文化明显区别于一般的民间舞蹈,其从宗教的文化属性出发,彰显的浓厚宗教文化理念。再如,流行于安徽巢湖的“酒仙舞”,其舞者的造型直接取自于道门人士的平日形象,身着破衫腰间挂一酒葫芦,手持芭蕉扇,然后在器乐的伴奏下,时而“跳蹲步”,时而“仰跳步”,时而“搞就酒”,并没有固定的舞步,大多是舞者即兴而跳,以自己的方式演绎饮酒神仙的癫狂形象。道教舞蹈文化是在其舞蹈活动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其通过舞者的身姿变化以及舞步动作来展示道门人士的生活状态,并进而将道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与其舞蹈文化相融通,并以动态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在大众眼前,进而使人明白道教文化教义的精深。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与民间舞蹈的双重作用下,道教舞蹈文化便应运而生,其以舞蹈艺术的形式搭建了道门人士与世俗大众沟通的桥梁,对道教在我们中国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2 闽南茶文化内容
2.1 历史渊源
闽南茶文化是指以铁观音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历史文化底蕴异常丰厚。据了解,闽南是我国重要的产茶中心,其产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唐朝时期就开始产茶,并且在泉州等地一直流传着众多的茶叶典故以及茶事故事。例如,唐宋时期的名相姜公辅、文学家欧阳修、以及大词人黄庭坚等都曾到南安丰州的莲花峰游玩,并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印记。摩崖石刻上的“莲花茶襟”、“岩缝茶香”与“莲花茶怀古”等茶事石刻数不胜数,闽南茶文化也因之而愈发繁盛。随后,安溪清水的岩圣泉,因为其清冽的水质与甘甜的口感,而成为了文人墨客煮茶取水的好地方,迁客骚人在煮茶饮茶之际遗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茶学茶歌曲。例如,唐代曹邺的《故人寄茶》中的“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所描述的就是在闽南安溪岩圣泉的饮茶之景,通过饮茶来寄托其对于友人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同时,古迹文化中的石刻标志也成为了研究闽南茶文化的珍贵文献。在历史文化名人的熏陶下,闽南茶文化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几乎家家户户都形成了爱茶饮茶的文化习俗。
2.2 特点阐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因其寓含的文化艺术内蕴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一朵瑰丽仙葩。闽南茶文化作为我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优秀代表,其讲究的是五境之美,力求茶叶、茶水、茶具以及火候环境这五要素的协调适应。闽南人爱茶,其将饮茶称为泡茶,将泡茶融入到了其生活的点滴中。福建安溪县一直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的谚语,由此,闽南茶文化的繁荣之态可见一斑。另外,闽南茶文化对于泡茶的要求极高,其恪守茶艺的烹调手法,以新水煮优茶,践行功夫茶的冲泡原则,在清幽之地中以怡然之势品茗用茶。此外,闽南茶文化的茶事活动内容也较为繁多,民间茶事庆典活动、茶艺表演比赛以及闽南采茶戏都是闽南茶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并且在当地的文化传播中彰显出了鲜明的特色化,受到了外地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2.3 闽南茶道
我国茶文化形式多样,包含着茶诗、茶画、茶故事以及茶艺与茶道等文化内容。其中,闽南茶道依然保留着我们传统的茶道精神。众所周知,中国茶道以茶艺为核心,其涉及茶水的选取、茶叶的挑拣、环境的雅致以及茶具的配置与火候的调控等多方内容。因而,闽南人喜欢闹中取静,通常会在繁华的街角中于厅堂一角,摆放茶几、石凳,以供游客路人驻足歇息;也会在庭院里,浓郁的树荫下,取些许软水,用孟公壶和若深杯冲泡乌龙,而后在摇曳的火光中,看片片海帆,遥想当年的历历往事。所以,闽南茶道的文化韵味以及艺术内涵与我们传统茶道的悠远之志相当契合。闽南茶道作为闽南茶文化的高层境界,其所囊括的和谐之意也是较为明显的,清幽的环境氤氲着缕缕茶香,清润之气在心间萦绕,俨然之间渲染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和谐安详之情也在无声无息中升腾。
3 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的关联性分析
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不同的是道教舞蹈文化强调的是宗教艺术性,而闽南茶文化则更注重其文化属性。虽然,二者同出一源,但是其偏重的方向不同。我国的茶文化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华于一体,其融合儒家的和谐要义,也吸取了道家的自由理念,还容纳了佛家的慈悲情怀。而道家的舞蹈文化突出的是道家的恣意之态,其不着边际的步伐以及散漫的舞姿,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之情。因而,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的精神存在相通之处。一方面,道教舞蹈文化与闽南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理念以及艺术思想都是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渐染中形成的,并且在其滋养下二者的文化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对大众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将道教舞蹈文化还是闽南茶文化放置于中国文化的长廊中,其都是耀眼的明珠,所折射出的人文之光会异常璀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道教舞蹈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闽南茶文化,认识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加深对于我们中国人与中国情的认知,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张素琴.舞蹈资源的认知与开掘——谈道家与道教舞蹈文化在“桃李杯”剧目创作中的位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80-85.
[2]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6(5):210-213.
[3]孙素涵.论八卦鼓舞的舞蹈文化艺术特征及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98-101.
[5]余畅.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J].南方论刊,2016(4):76-7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教农业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XZJ020。
蒋代力(1981-),男,湖南邵阳武冈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学与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