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文“淡”论与茶文化的道家精神及其文化内涵
2017-02-04周斌
周 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古代诗文“淡”论与茶文化的道家精神及其文化内涵
周 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的浸润之下,茶文化的淡泊之性与我国古代诗文“淡”论的平淡之美不谋而合。茶文化和古代诗文虽然分属不同文化范畴,但都彰显了庄子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求真、求道精神。因此,正确认识茶文化和古典诗文之间的联系和文化内涵,对于正确认识茶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文审美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诗文;“淡”;道家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茶及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青睐,不仅在我国诗词文论中对茶的“色香味形”进行了丰富的描写和想象,而且以茶修身、以茶养性、以茶悟道也成为古代文人品格修养之道。但是从唐宋时期起,在陶渊明、梅尧臣、苏轼等文学家“枯淡”、“平淡”等古典诗风的影响下,我国茶文化逐渐开始注重茶及茶事的“淡泊之性”和“平淡之美”,这不仅让茶文化具备了古典诗文“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朴素隽永”的审美风格,而且还与道家老庄“天道自然”等哲学内涵形成了天然的契合。为进一步探讨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本文以古代诗文“淡”论为切入点,剖析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两者所蕴含的道家精神和文化内涵,旨在为研究茶文化和古代诗文提供有益启示。
1 我国古代诗文“淡”论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自然平淡一直是我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文风格,虽然其作为诗学风格最早出现在魏晋陶渊明的诗文中,而“淡”论真正的提倡者当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其诗作中,梅尧臣曾先后数次提及“淡”,并将平淡视作一种较高的艺术追求。而梅尧臣所倡导的“淡”论,通俗地说是指诗文创造者用朴素、平易及自然的语言来对深刻现实进行表述,或对无法以文辞进行描述的景态进行描述,进而让诗文产生一种类似于写实主义的平淡风格和清净深远的意境的文学理论。“淡”论是我国古代文人以淡泊胸怀、平和情感、质朴审美、静雅心理创作出的诗学理论和风格,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内容上讲究超脱。根据“淡”论,诗文内容上要能反映作者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对物质及世俗的超脱,追慕自然之美。在主题上,淡论要求诗文作者摒弃对政治、名利的谄谈,转而描述与世无争,顺物玩情之自得天然之情。在题材上,“淡”论要求诗歌尽力描写风物山川等自然。其次,表意上讲究意境。“淡”论要求诗文要凸显诗意或审美意象,也就是“意境”,尤其通过表面淡泊及司空见惯平淡描写来凸显深厚的意境,同时通过“表难状之景”表诗外之意,即“神情平淡、趣向幽远”。再次,感情上讲究平和。古代“淡”论主张在感情陈述上要做的“无情却有情”,就是通过平淡情态表达强烈情感,在诗文表面上“铺叙平淡”,而实质上“万感横集”,实现文人的“气敛神藏”,这种“深情出于淡语”的方式一方面能对诗文作者情感进行反衬,另一方面也凸显诗人“太上忘情”的崇高品格。最后,表现形式讲究达意合律和简单质朴。古代诗文“淡”论要求表现形式上平淡到“不见其文字,而睹其情性”,既要形式上讲究平仄,词性及字面相对,也要接近天然,返璞归真,不露一丝刻意加工之痕迹。
2 古代诗文“淡”论与我国茶文化的关系
从唐宋时期起,茶文化在嗜茶品茶之风及文人雅士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与此同时,我国古代诗文在唐宋时期也逐渐进入繁盛时期,于是茶文化和古代诗文从唐宋时期起就产生了非常直接和频繁的联系,具体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为平淡风格诗文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尤其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茶艺术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而茶文化的发展导致茶学著作,如杂谈笔记、诗词文集比比皆是,而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让茶、茶事、茶俗崇尚自然、质朴的自然属性得到极大的推广,同时也让茶俗茶事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文人雅士之必备品。茶文化不仅为文人雅士带来更多的味觉感受,而且也让其感受到更为空灵、自然、超脱的精神慰藉,描摹茶事之风得以发展,以茶为题,以茶之色、茶之味、茶之事为主的咏茶诗得到迅速的发展。可以说,茶文化让我国诗文逐渐摆脱了唐宋之前“诗庄词媚”传统观念,而茶文化透露出的淡泊之性也让诗人更加倾向于意境和雅趣的表达,不再重视辞藻的华丽堆砌,为后世诗文“淡”论及平淡风格诗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我国古代诗文“淡”论为茶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平淡风格诗文题材注重生活细节,茶事活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受到其广泛关注。在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平淡风格诗人作品中,都将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描述,以茶为主题的视作比比皆是。如韦应物就在《喜园中茶生》中对茶树、茶园、茶叶进行了细致描写,再如诗僧皎然代表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对茶缘、茶道等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可以说平淡风格诗文囊括了传统茶文化相关内容,对于后世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古代平淡诗文不仅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了细致描写,而且还用平实的语言将茶文化有物质层面上升为文明、精神、意境和思想,尤其平淡的茶诗不仅记载了饮茶之自然环境、器具、程序,让饮茶者对以茶为媒,认识自然和生命,进而修身养性、参禅悟道达到天人合一。最后,古代平淡风格诗文提升了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平淡风格的茶诗中将茶、人、自然环境、审美已经融入其中,呈现出万物和谐之美。同时平淡的古代诗文大量采用具有古典茶韵的诗风,最大程度凸显了了茶文化的脱俗雅逸、清静优雅,实现了物境、心境与意境的完美结合,提示了茶文化的审美意蕴。
3 古代诗文“淡”论与茶文化的道家精神
道家文化之集大成者,庄子曾言道万物之本就是“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且庄子将“淡”和自然、人伦、情感、艺术、养生之道联系在一起,“淡”成为达天道与仁德的重要途径。在庄子尚淡思想的影响下,古典平淡风格诗文与传统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家精神。首先,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平淡风格的古典诗文与我国茶文化是立足自然事物,诗文以自然风物为对象,而茶文化以茶叶为基础,两种文化都与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古典诗文的“淡”论风格,无论是关注天、地、人、茶还是其它万物,都是关注了自世间万物的自然朴素天性。而对于茶文化来说,道家的自然精神就表现在茶饮者对茶及茶事活动自然属性和自然环境的心理渴望。在古代诗歌中,尤其在唐宋茶诗为代表的平淡风格诗学中,都将人对于自然的心理崇敬和亲近表现的淋漓尽致,或以诗或以茶在情感上和思想认识与天地自然进行对话交流,旨在希望人能和自然进行比拟,并通过具体活动感悟自然规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状态。其次,道家返璞归真的精神。古代诗文“淡”论旨在通过平淡朴素的诗学风格及对自然风物的细致描写及体验,探究普通事物背后的意境及精神,而茶文化亦是如此,通过对茶的感官体验,探究茶道精神,进而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两者都充分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这种返璞归真的道家精神同时通过我国古典诗歌和茶文化让人在心性上寡欲清新,谦和宽厚并淡泊名利,具备了帮助人寻回真性及本真的能力,就如庄子所言“既雕既琢,而复归素朴”,最终超越俗世束缚,实现自我人性升华及心灵净化。
4 茶文化与古代诗文“淡”论的文化根源
茶文化和古代平淡风格诗文本身传递出文人雅士向往的自然精神、返璞归真精神及淡泊之性并不是茶饮者或诗人主观呈现的,而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尤其儒道文化长期的浸润下,才让茶文化和古代诗学成为文人雅士求真、求道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儒道哲学为诗文和茶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具体来说,我国古代诗文“淡”论和茶文化的思想根源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天人合一的儒道文化。我国古代平淡风格的诗文和茶文化之所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因为茶文化和诗文中蕴含儒道两家提倡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儒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统一和谐状态,而茶文化和古代平淡风格诗文借鉴了儒道这种哲学思想,通过饮茶者对茶自然属性的体验及诗人对自然风物的欣赏描述,阐述了人和自然之间本质上的相通性,宣扬人应顺应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取更大生存发展空间。同时茶文化和古代诗文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借鉴,让这两种传统文化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实际功效与境界都向自然倾斜,甚至茶文化和古代平淡诗文将师法自然视作其发展的重要原则。例如,茶文化中,茶饮者重视茶在色、味、形方面注重其自然属性,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与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拓展茶事活动与自然环境、心境的联系。同样,古代诗文“淡”论也将主题、题材、语言、意境与自然风物紧紧结合,凸显艺术自然真实一面,创造出了朴素真实、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道家尚“朴”文化。我国古代诗文“淡”论和茶文化除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还讲究自我心境的和谐及对物质的超脱,而道家尚“朴”的哲学思想则为茶文化和诗文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基础。“朴”作为道家核心的哲学内容,内容深涵丰富,一方面道家认为“朴”就是遵守自然之道,循自然之规,聆自然之声,赏自然之美。另一方面,道家认为“朴”还是虚静,这种虚静囊括了包容、宁静、超脱及不作世俗之争的思想意义。道家这种“朴”文化内涵让诗文和茶文化不仅具备了素朴淡泊的风格,而且也对诗人和茶道中人超脱世俗礼法、规则的束缚和成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道家尚“朴”的哲学内涵让我国古代诗文和茶文化打破束缚与偏执,更加清澈、空灵,并由空灵之心来悟道。
5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茶文化和诗文分属于不同文化范畴,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朴”等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茶文化与我国古代诗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不仅形成了诗助茶趣、茶增诗情的传统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让我国茶文化和诗文形成了淡泊之性与平和之美。只有正确认识茶文化与我国古代平淡风格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才能正确认识了解我国传统茶文化和古代诗文“淡”论的发展,同时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的正确认知。
[1]刘京.我国古代茶诗与茶文化关系探讨 [J].福建茶叶,2016(6):383-384.
[2]王立霞.元代茶文化的隐逸情怀-以元代茶诗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0(5):200-204.
[3]刘耘岳.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J].茶叶,2016(3):39-43.
[4]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76-79.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的审美研究”;2016年度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课题“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研究”;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2015C506)。
周 斌(1982-),女,广西玉林人,博士,副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