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分析

2017-02-04甘露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1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甘露(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10)

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分析

甘露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10)

本文针对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影响进行了几点分析,通过分析也旨在明确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相关策略,从积极意义上分析,茶文化可以推动学校改革,提高其教育深层内涵,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给予重视。

茶文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那就是融入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将教育与文化连接起来,在教育领域上德育教育是十分关键的。融入了中国儒家思想等经典的传统文化及一些古老的理念的茶文化,可以修身养性,让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这完全体现了德育的性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与茶文化良好的融合,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1 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分析

1.1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茶文化有其独有的特色。人在喝茶的同时品味人生、休养生息,进而提升了文化素养。茶文化中存在着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所以其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有着很大的指导教育作用。古代的哲学、文学以及儒家思想等等都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这些学科也都与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关联。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茶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1.2 培养学生具备优秀“茶人”精神

茶叶产于中国。茶人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种植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活动中。古代的采茶人在采茶的过程中会哼唱采茶歌,来表达他们对茶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热爱。现代的一些茶工作者将一生的心血都倾入了茶当中,所以茶文化对古代和现代的茶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们崇尚茶文化,具有茶人精神。茶为人们生产纯天然的营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映证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不只体现在锲而不舍、坚持奉献方面,还体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品质。古代孔明和苏轼也纷纷赞扬了茶人的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从故至今的茶人精神,需要学生继承和发扬下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茶人精神,让学生被这种茶人精神所感染、熏陶,从而让学生具备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而让学生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健康快乐成长。

1.3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知识,还蕴藏着做人的道理。茶道在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每个国家对茶道的认知都有所差别。中国的一些茶道学者对茶道的见解也有所区别,陆羽将饮茶之人在《茶经》中描写的淋漓尽致,认为饮茶之人只有将内外和谐统一起来,才会领略到饮茶的真正涵义。茶道可以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品茶之人可从中领悟并付诸行动,从而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将茶文化渗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茁壮成长,进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2 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处于学习阶段的最佳时期,因此,将茶文化应用到学习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历史情况了解的需要,对其心理以及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外部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积极而且是具有正能量意义的。学生的思想需要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不应随波逐流,更不可以被社会的恶劣行为所影响。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与社会教育产生的矛盾,首先针对学生思想变化以及心理需求的矛盾进行分析。经济迅速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因此,也更加渴望在精神上得到充实。现在大学生无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或者在家庭的生活过程中,都越来越渴望追求独立,进而彰显个性。当代学生更渴望具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以便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价值取向方面不盲目不攀比,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尊重其思想行为,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规范化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为了保障自身健康成长,进而对他人的利益不造成伤害,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保证其在社会监督下接受更为正规的教育。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理念的同时,保证具有积极健康的务实化思想,进而对学生的发展有鼓励帮助的作用。学生只有保证具有良好的物质需求,不产生拜金思想,才能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其日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在这方面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大学生由于生活比较散漫,日常学习任务也不是很繁重,因此,利用茶文化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大学生思想变化受环境影响非常大,因此,关于其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具有承受挫败感的能力,需要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更好的生活迈进。

3 茶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能否良好地将茶文化应用到教学当中,需要学校进一步的研究考虑。因茶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众多,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将茶文化精髓展现给学生,并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学生需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对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同时接受茶文化的相关教育,这也对学校开展茶文化教学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促进作用。

3.1 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想要更好地开展茶文化教育任务,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保证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育课程的同时,将茶文化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茶文化的知识熏陶。学校需要合理的规划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序地开展茶文化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茶文化知识体系的同时,可以按以下几点为基准。首先,中国的茶文化内容全面,因此,为了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茶文化知识,在进行茶文化讲解时,为学生详细介绍与茶文化有关的茶具、采茶舞等历史活动,以便学生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前提下学习到关于茶文化的知识。第二,要向学生讲明茶文化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保证学生能够正确接受到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第三,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将茶文化知识应用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在学生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对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第四,将茶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美融合,不照搬照抄茶文化精髓内容,不机械性地进行知识灌输,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接受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和内容,进而学到更为有益的知识。

教育力求知识的严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同时,将茶文化应用到教学工作中,达到教学真正想要的目的,一方面,学校具有指导教育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使命,具有传播知识和教导知识的责任。其次,将茶文化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和发扬,提高学生整体综合实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学生在不断学习有关茶文化的教学知识的同时,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

3.2 创新教育方式

由于固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一味的在前面讲而学生并没有接受太多的信息,因此无法收获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融入茶文化的教学理念,将茶文化知识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教育意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想到的茶文化内容进行知识的补充,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可以单纯地将茶文化内容进行传授,而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到现有的知识内容当中,进行渗透式的茶文化宣讲,保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多姿多彩的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的精髓。

例如:开展茶艺表演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鼓励学生学习茶艺表演内容,使学生在懂得沏茶的礼仪和技巧的同时,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和相处,进而享受茶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和理解茶文化内容,保证学生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茶文化历史内容,制作成PPT文件。学生在观看图像的同时,更好的从视觉/听觉感受到茶文化给自己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让茶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宣传,从而让学生以茶文化知识为中心,进而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就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3 挖掘茶文化精髓

中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随着对其内容的不断填充与继承,茶文化具有的民族意义和民族特征十分显著,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想要保证对其精髓进行良好的传授,供学生汲取是非常困难的。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茶文化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才是其历史使命和教育义务得到良好传承的重要体现方式。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不断重视,融入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保证教学内容可以与时俱进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展现茶文化的高度社会指导意义,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将优秀的茶文化继承下去,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

结束语

将茶文化良好的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融合,以保证学生文化素质得到提升。茶文化与教学课程良好的融合,是保证我国优秀茶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茶文化教学课程的同时,需要领略茶文化的正能量,保证对学生具有指导教育意义的同时,开展教学课程,从而完成对实现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文化革新的使命。

[1]珠兰.从茶道剖析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创新点 [J].福建茶叶, 2016(3):268-269.

[2]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 2016(4):228-229.

[3]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4]黄素丽.探讨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以茶话会为媒介[J].福建茶叶,2016(10):267-268.

[5]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8):12-15.

甘 露(1981-),女,四川成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