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茶名“隐喻”研究

2017-02-04屠瑞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茶文化

屠瑞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茶名“隐喻”研究

屠瑞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的视角来看,从我国茶名的语言符号转换到深层次的文化隐喻交际是一个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因为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不单单取决于语言符号的转换,还体现为“背景性隐喻”的成功转换。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内涵在于:“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背景性的认知文化;“隐喻”的产生是源于人的集体性无意识;“隐喻”通过文化交际、文化物质形式展现给受众。从语言学视角洞察茶名“隐喻”问题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有利于提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整合营销力度。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茶名“隐喻”研究的创新策略可以尝试举办茶文化“隐喻”研究的国际化学术研讨会、提炼新时代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语言学;系统功能;茶文化;茶名隐喻;跨文化交际

中国茶文化素来讲究“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基本格局和“尊师重道”、“和谐共济”的治家格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其边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的元素和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它又通过融合于各行各业、各社会领域呈现出一种内嵌于人们的“生活世界”的独特面貌。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营销步伐、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美誉度、为我国茶叶“名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先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国际文化软实力博弈的过程,当然还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舒张,是人的本能的反应和社会化的中介桥梁,体现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至理名言。从跨文化交际(如翻译、文化对外传播等)角度来看,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传播、文化内涵互动的过程,体现着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对话问题。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的视角来看,从我国茶名的语言符号转换到深层次的文化隐喻交际是一个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因为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取决于语言符号的转换,还体现为“背景性隐喻”的成功转换。

1 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内涵探析

语言学是一个旨在研究人类抽象意义上的语言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语言的产生、类型、性质、结构、功能、发展等变迁,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学派,比较知名的学派有社会学派、唯美主义学派、形式主义学派、结构功能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等。对于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来讲,从古希腊时期的普罗塔哥拉、柏拉图等人就开始关注了,后来在20世纪中后期被“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系统地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现象。总体来看,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两个流派对于“隐喻”的关注最为密集,其主要内涵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分析:

1.1“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背景性的认知文化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人的语言是一种“主观认知”的产物,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就是语言”状态。在继承了用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看待语言现象的衣钵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际符号,更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具有一整套系统性、整体性的语境、意义、词汇语法、音系学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言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一种人的主观认知现象,想要理解特定语言的特定内涵,需要到这种语言发生的历史背景、交际语境、历史文化、特殊的价值理念等角度入手予以把握,这些内容就是一种“隐喻”。

1.2“隐喻”的产生是源于人的集体性无意识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更多的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法,比如它可以根据语言发出者的不同立场分为“本体隐喻”、“结构隐喻”等类型。而在语言学的范畴下,“隐喻”更多地是一种背景性的文化存在,它属于一个共同体内群体无意识的一种逻辑共识或思维定势。从文化结构的角度来看,特定组织、特定共同体的“隐喻”指向的是集体性的一种在不断的实践、学习、生产、生活等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共同约束的“群体性假设”——它通常表现为诸如“通常表现为组织哲学、组织价值观、组织伦理、组织精神、组织战略、组织愿景、组织使命等软性的、精神性的、战略性的要素”。

1.3“隐喻”通过文化交际、文化物质形式展现给受众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境,这些不同的语境承担着隐喻表达的基本功能;虽然隐喻在本质意义上将不同的文化进行了区分,但是隐喻并不是一种不可观测、不可表达的神秘主义的存在,它通过交际层的文化、物质表象的文化呈献给人们。认知语言学家Ungerer和Schmid等人认为,隐喻最为基本的内涵就是“从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对于“隐喻”内涵最为简单的界定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语言顺应、互文性等要点体现了出来,在我们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重视这种内涵。

2 从语言学视角洞察茶名“隐喻”问题的重要价值

无论是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角度看专业化的“词汇统一”的重要性来看,还是从茶叶国际化营销需要的“整合营销传播”来讲,从文化隐喻入手加强对茶名的研究和创新分析都有利于国外友人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真切认知。

2.1 有利于提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软实力

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体现中华国民价值观的复杂却成体系的文化体系,绵延数千年历经战乱而从未断绝,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包容和谐的价值观。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逐步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硬实力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深层次的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距离世界一流文化强国还有较远的距离。在这种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国外开展民间的、官方的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就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必然途径。文化交际的直接接触界面是“语言符号”,而语言符号深层次上又必然体现着文化隐喻、文化语境等,当前茶名外语表达上的错乱、不统一等已经影响到了国外受众对于我国茶文化特殊“文化隐喻”的正确认知进程。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2.2 有利于促进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整合营销力度

当前营销学理论上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整合营销”,这种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消费驱动型营销”模式,它主张根据客观的消费者需求程度、个性化需求等进行营销制度、营销架构、营销渠道、营销资源等的有效整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在这个营销体系中,就营销传播来讲是属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即通过多样化的营销传播渠道向消费者传递出一个整体化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以此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借助于这种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促进销售、促进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3 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茶名“隐喻”研究的创新策略

不同于中国茶文化将消费精神纳入到审美精神、交际理性等过程中,西方的茶文化属于一种工业化时代的速食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的文化思潮,西方人对于茶的认识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东方商品”来看待的。因此,在这一点上讲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异质性”和“隐喻”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借助于“茶名”这种语言符号的翻译创新、表达创新来推动茶文化“隐喻”的国际传播。

3.1 举办茶文化“隐喻”研究的国际化学术研讨会

学术交流是开展茶文化传播的正式渠道、民间渠道之一,承担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向社会大众纠正茶文化传播错误、勘正茶文化隐喻错误等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在对外茶文化的传播上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节”、“国际博览会”、“国际茶业会展”等为主要形式的交际平台,为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经验启示。但是,在学术界,无论是茶学专业、茶文化专业还是相关的商务交际专业等,在围绕着“茶文化语言”的国际化传播与国际化对话的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围绕着中国茶文化中各色茶系的“茶名隐喻”开展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引导学者们从语言学、翻译学、交际学等不同的视角开展研究,为繁荣和促进茶文化的国际对话提供新的借鉴。

3.2 提炼新时代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当我们在探索茶文化的“隐喻”内容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归到传统茶文化的语境中去,忽视了当代中华茶文化在市场经济、国际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发生的新的“精神内涵”,比如“生态茶叶”、“体验经济营销”等,这些新时代发生的茶文化精神都是属于我国“茶文化隐喻”的重要范畴。在对待科技参与下的茶文化创新、茶名创新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

[1]魏四新,郭立宏.文化因素对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影响研究——基于霍夫斯塔德的跨文化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3):82-83.

[2]黄玄哲.组织文化结构新探[J].科学与管理,2007(2):76-78.

[3]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 man Limited,1996.

[4]于建原,李永强.快速营销反应系统下的整合营销研究——兼论后工业时代的营销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111-119.

[5]邓玉函,葛恒君.神话、礼化与商化: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功能变迁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16.

屠瑞芳(1983-),女,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茶文化的“办案经”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