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2017-02-04周婷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周婷(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周婷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塑造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体现为三个方面: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当前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在于逻辑思维的跳跃性突出;逻辑思维的批判性不足;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水平不足。基于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批判性思维生成路径可以尝试这样几个策略:一是合理运用“假设”策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二是开展学生自主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树立“主动思维”。
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高等教学
“茶文化英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茶文化”与“英语”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本身并不是一种专门的学术术语。与“茶文化英语”相近的表达方式是“茶艺英语”,主要是将茶文化中的茶道、茶交际礼仪等进行了对应的翻译,比如包括茶具介绍、茶叶介绍、水的介绍、接待礼貌用语、咨询服务用语等内容,是一种带有知识普及性质的一种语言集成。我们对于“茶文化英语”的认知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语言交际层面的符号转换问题,主要涉及到中西方茶文化的语言转换事宜;二是文化交际层面的内涵渗透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茶文化内涵的价值哲学、思维逻辑、文化信仰等层面的内容。在当代高校的教学模式下,“茶文化英语”的教学主要有两种目标模式:一是“专门用途的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茶学专业”、“茶文化专业”等专业化的教学过程中,专门培养精通茶学科技知识和茶学文化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通用英语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茶文化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背景性知识、人文知识、通用知识等存在着,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博雅知识面”而进行的一种教学。用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来看,无论是“专门用途的教学模式”还是“通用英语的教学模式”,茶文化英语都是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知识能力的一种体系,借助于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对巧妙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全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塑造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集中代表着中华文化“和谐美美”的乐观生活态度和“和而不同”的交际法则,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哲学理念,通过具体化的生化习性贯彻到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去。茶文化英语是我国茶文化走向国际化开展国际化交际的桥梁机制,在跨文化交际中贯彻“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种特殊的人格能力。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逻辑思维类型之一,代表着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特殊理性本能和逻辑方法,并且也是现代交际中多元文化之间开展对话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人文素养。现代心理学和逻辑学认为,人的批判性思维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现代人开展复杂社会实践的能力必备,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辩证思维、自我矫正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外在地也呈现出诸如求真、求异、开放性、系统性、认知成熟的显著特点,是一种脱离了孤立、碎片化视角看待问题的状态。作为高校中的一种语言交际学问,茶文化英语写作教育旨在塑造学生们跨文化书写表达的能力,基于“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这一基本判断,我们有必要着重突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2 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有人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浓缩为“儒家思想”,认为孔子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和最佳的代表人物,因此,对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很大意义上就是对外传播国学国粹、复兴儒家思想的过程。但是由于西方社会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在价值观、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迥异于“东方风情”的儒家文明的,所以说在对外传播茶文化或者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就需要用一种“文本间性”和“交互主体性”视角来审视中西方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1.3 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展开的一项具体教育措施。从教育的内容来看,素质教育强调在知识结构上向学生供给均衡的、全面的德育知识、美育知识、艺术知识、体育实践和科学文化素质知识等,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这些知识是不区分专业学科的,带有整体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我国茶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等,通过这些复合型的知识来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更上台阶。
2 当前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
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实践哲学、分析哲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一般来讲,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被称为是“概念思维能力”,或者“思维抽象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中充分地借助于概念界定、抽象、价值判断和推理等形成的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则是人的逻辑思维中比较高档的一种认知方式。当前,受制于高等教育整体体制和特定教学资源等的约束,在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2.1 逻辑思维的跳跃性突出
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界对于学生们的“跳跃性思维”问题是一个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直接从命题跳跃到答案的思考方式,在这种逻辑中,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相对较广,会对接触的不同知识进行联想、跳跃式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跳跃式思维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特定的命题采取发散式的思考和想象,有利于避开“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使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解放感、自由感。但是这种思维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极易造成“通识知识”、“博雅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脱节。
2.2 逻辑思维的批判性不足
如上文所述,现代逻辑哲学普遍认为,逻辑思维一般包括三种:一是人的日常认知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主要是基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体验展开;二是基于各种专业领域分工的形式化逻辑思维,与特定主题、领域的专业研究有关;三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辩证逻辑”或“批判思维”。对于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段来讲,他们的形式化逻辑、辩证化逻辑尚未发育成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性的逻辑思维”,由于其生活经验大多具有碎片化、情景化的特点,其逻辑思维的抽象性往往具有不足的问题,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于感性的经验层面和具体的案例层面,他们对待抽象的模型和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往往显示出不成熟的一面。
2.3 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水平不足
人的逻辑思维方法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时,受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往往很难用单独某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予以解决。对于学生们来讲,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终极走向和发展趋势就是培养他们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考试问题的综合性逻辑思维能力。以逻辑推理这类逻辑思维来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树立起一种综合运用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这三种主要的推理方式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有一种全方位的工具箱。
3 基于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批判性思维生成路径例举
茶文化英语本身既可以应用于“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也可以被应用于“通用英语的教学”,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只有让学生养成了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坚守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交际法则,也能够克服上文中提到的逻辑思维的弱点等。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两个路径:
3.1 合理运用“假设”策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思维大多带有应试心理、死记硬背心里和全盘接受现有知识体系的心理,这些心理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形成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创新这种思维能力的主要策略在于通过几何学的“假设策略”,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三段论”对茶文化英语写作中特定的学术话题、命题进行证伪或者证实,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追求,使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自主创新的思维,而不是依靠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已知、求证、证明”。
3.2 开展学生自主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树立“主动思维”
逻辑思维培训的终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自主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脱离教师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逻辑判断和推理演绎等,从而为实现主体价值提供认知依据。对此,在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反思、多讨论、多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讲自己的学习故事,共同分享好的解题方法,凡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原则上不过多干预,只是在宏观上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和方向,为最终的绩效负责,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主人翁思维、主体思维提供现实的发育温床。
[1]潘晓明.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EB/OL].http: //www.blogworld.com.cn,2005-06.
[2]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4):64.
[3]刘怀.谈初中几何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6(4):51.
[4]孙立坤.整体性治理中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樊有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2)中旬刊:143.
2015年武汉轻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XM2015010
周 婷(1983-),女,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