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义转换的角度探讨茶文化语言在英语翻译中的规范性意义

2017-02-04任莉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语义

任莉(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

从语义转换的角度探讨茶文化语言在英语翻译中的规范性意义

任莉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

本文首先就翻译学视角下"语义转换"的主要内涵指向以及茶文化语言的翻译学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接着就语义转换对于我国茶文化语言在英语翻译的规范性意义进行具体分析。翻译学视角下"语义转换"的主要内涵指向包括:认为翻译工作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而不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语义转换的基本表现样式是语言表达上的顺应;语义转换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茶文化语言的翻译学特点在于茶文化语言表达的模糊性、茶文化语言"文化隐喻"的多样性、茶文化语言的简练性。语义转换对于我国茶文化语言在英语翻译的规范性意义包括:要从"文化融入"的视角重新审视茶文化的翻译、要重视对茶文化语言翻译的互文性策略。

语义转换;茶文化语言;英语翻译;规范性;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事、茶艺、茶产业商务交际等有关的英语表达体系的总和,在英语教学的范畴中因为这种语言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专门用途导向,因此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范畴。总起来看,茶文化英语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还没有系统地被重视起来,整个学术界对于茶文化英语、茶艺英语等的系统性关注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可谓方兴未艾。作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是世界上建制化、体系化、内涵化、生活化、理论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化体系,并且集中性地代表着中国人的国民精神、生活习惯和交际礼仪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创新和变革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更加有利于将中国的文化核心内涵如“以和为贵”等推广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去。用适当的英语表达方式表达适当的茶文化内容是跨文化交际最为基本的要求和内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不注重语义的转换,只注重中式逻辑思维的自然延伸,客观上造成了茶文化英语翻译效果没有获得西方世界的主流认可,当然也没有把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真正的表达。基于“语义转换”的视角,综合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重新审视和创新茶文化表达的英语翻译技巧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为我国方兴未艾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科研、文化推广等奠定相关的认识论基础。

1 翻译学视角下“语义转换”的主要内涵指向

“语义转换”作为一种现象或者说交际策略,广泛地存在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学、文艺理论、交往哲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当中。从翻译学视角下来看,“语义转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之间在认知逻辑、价值立场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必须重视和巧妙地通过“语义转换”来实现,从而解决文化交际的适应性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语义转换”的内涵:

1.1 翻译工作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而不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形式化的翻译主义理论”倾向,将翻译工作的本质当成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转换”、“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忽视了语言作为一种人的主观认知方式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隐喻、文化语境等深层次的“系统性”内容。因此,后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互文性翻译理论等都将各自的关注重点从表层的语言符号转换过渡到了去认知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制度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的主张。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针对这种翻译的本质认识提出了“语言意义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语言单位之中,而是与特定的语境所体现的社会符号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基于这种语义转换的基本立场,我们应当在开展翻译时、实施语义转换时从交际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开展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基于“中式英语逻辑”从事茶文化的翻译。

1.2 语义转换的基本表现样式是语言表达上的顺应

对于语义的转换来讲,是一个从“语义发生”、“跨文化交际”、“语言的顺应”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强调对于文本翻译的语义转换并不是一味地因循着“形式主义翻译理论”的旧式路径简单地对文本的语言符号进行对应性的“直译转换”,而是突出对原文的“创造性破坏”与“适度性转换”,确保翻译出来的文本能够让受众用自有的逻辑、文化背景等进行理解,实现文化上的“本地化”、“本土化”表达。

1.3 语义转换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语义转换可以视为是一种克服“文化错位”、“文化休克”现象的药方。知名翻译学家王佐良曾经针对这种“文化错位”指出:“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为了减少这种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必要的“语义休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采取“语义转换”的策略,实施有针对性的“本地化”策略。然而,语义转换本身又存在着很丰富的类型,比如说常见的语义转换包括概念意义转换、主位意义转换、含蓄意义转换、文体意义转换、情感意义转换、折射意义转换和搭配意义转换等,我们在选择具体的语义转换策略时要先锁定具体的语义转换类型。

2 茶文化语言的翻译学特点

茶文化语言可以简称为“茶语”,包括与茶文化有关的谚语、典故、文章、著作、词语、专业术语等,其本身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茶文化语言的来源、“语义的发生”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因此,茶文化语言在翻译学的视角下具有很多特殊的特点:

2.1 茶文化语言表达的模糊性

中国的茶文化语言从“语义来源”和“知识来源”看主要有这样几种路径:一是几千年的茶文化实践、茶文化经验和传统文化习俗;二是当代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体制下创造出来的茶科技文化、茶商务文化、茶种植文化、茶道文化、茶艺文化等;三是从审美和文学创作等视角下挖掘茶文化内涵的相关作品、教条等。作为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环节,第一种、第三种茶文化是当前我国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那种粗放式、模糊性的特点,本身并不和“现代科技”讲究的精细化、标准化相适应。比如说“倒茶要到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这句茶语虽然表达出了习俗的主要内涵,但是这种内涵本身却十分模糊,究竟“七分”、“三分”如何实现完全取决于倒茶人的主观拿捏。

2.2 茶文化语言“文化隐喻”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文化传承最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典性”,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来讲就是十分注重对背景性知识的挖掘、继承、引用和推陈出新,这种背景性知识就是一种“文化隐喻”。在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将一个语境下的文化典故成功地转化为另一个语境中的对应性典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和对双方文化隐喻的充分了解才能实现。比如,“积少成多”这个成语翻译为“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就是一种成功的“文化隐喻”,也是对中英两国文化典故的对应性“语义转换”。从我国茶文化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茶文化有关的典故数量十分多,常见的比如有以茶代酒、粗茶淡饭、浪酒闲茶、三茶六饭等。

2.3 茶文化语言的简练性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用词造句的简练性,这一点与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开展相关的茶学经典著作翻译时,如果对于文言文的内涵把握不准,会造成语义转换的错误、错位等,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从这一点上讲,我国茶文化经典著作比如《茶经》、《续茶经》、《大观茶论》、《茶录》、《茶经述评》、《吃茶养生记》等都具有这种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3 语义转换对于我国茶文化语言在英语翻译的规范性意义分析

无论是翻译者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还是翻译中的主观发挥等造成的“语义转换错误”都是跨文化交际不规范的表现。语义转换视角给予我们茶文化语言的翻译启示、规范性指导价值体现为这样几点:

3.1 要从“文化融入”的视角重新审视茶文化的翻译

整体上来看,茶文化的文本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带有人的主观经验和价值判断、习俗约束、宗教约束的文本;二是带有客观的科学精神和知识规律的茶文化文本。因此我们在对待茶文化语言的翻译时要进行一定的分类讨论,并且实施对应性的策略。比如说,对待第一类茶文化的文本可以尝试“文化融入”的翻译思路,即用对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逻辑和道理等。“文化融入理念”的最早提出者基督教福音派认为,文化融入的核心本质就在于“在于把福音的真理和价值具体落实到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中去”。因此,基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融入”应当是我们开展茶文化语义转换的基本前提。

3.2 要重视对茶文化语言翻译的互文性策略

无论“语义转换”内涵如何发展,在战略上它作为一种翻译手段是服从于翻译目的的,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目的,从而带来不同表达形式的茶文化语言翻译转换。但是无论如何实施“语义转换”策略,都应当尝试“互文性”的翻译策略,用自身茶文化的知识脉络体系和国外的茶文化脉络知识体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比较对应关系,实现文化的对话。

[1]肖祎,刘承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义发生理论: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14(6):17-20.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4.

[3]庞玉厚,方琰,刘世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暨第11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2):144-145.

[4]吴阳,刘薇.汉英词汇语义转换失误与语义知识重构[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6):96-98.

[5]董尚文.基督教的“文化融入”理念及其诠释学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6.

任 莉(198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跨文化语义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语言与语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