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茶文化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17-02-04杨韶辉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0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茶文化心理健康

杨韶辉(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

浅析茶文化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杨韶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

茶饮是我国的"国饮",同时茶文化教育作为我国"国学教育"之一,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起到良好的"德育"、"美育"功能。我国茶文化教育与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的结合点可以分为艺术审美层面的价值认知、艺术行为层面的实践指引、人格修养层面的文化熏陶等。艺术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呈现出初具公民心理和意识、崇尚个性的张扬和个性的社会化需求、尊崇民主与平等意识兼具竞争心理等。在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发挥茶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实现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化;二是发挥茶文化的审美追求,实现艺术类学生的审美实践;三是发挥茶文化的社交拓展,实现艺术类学生的尊礼培养。

茶文化教育;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

茶饮是我国的“国饮”,同时茶文化教育作为我国“国学教育”之一,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起到良好的“德育”、“美育”功能。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讲,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式教育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生活化的教育,即在生活化场景、细节、情境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茶文化”作为一种生活化导向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缓冲、减压、审美等价值。

1 我国茶文化教育与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的结合点

我国茶文化的主要现象有茶道、茶艺、茶事、采茶歌、采茶戏、茶的礼仪等,在精神内核上则继承了儒家的“仁”、“和”、“中庸”和道家的“道”、“静”、“思”、“自然”以及禅宗的“辨”、“禅”等文化价值。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灵魂”,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茶道、茶德、茶性”。笔者认为我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包容性”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集中地展现出了我国多民族茶文化实践、儒道禅三家思想的精髓。在当前学科林立、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中,茶文化教育既可以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它与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教育之结合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艺术审美层面的价值认知

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讲,在我国教育序列中大多属于“特长生”的范畴,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对地“精于艺术,短于文化课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心在于“艺术课程的把握”,而对于文化课程则显得相对宽松。我们可以想象,艺术类学生在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缺席的前提下会完成对诸如古典音乐、民乐、乐器作品、美术作品等的“审美和想象”。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诸如“静思”、“和谐”、“怡情”、“养生”、“雅致”等审美价值,可以为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提供助益,而在现在教育科学看来,这种审美方面的意境体验是一种重要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

1.2 艺术行为层面的实践指引

茶文化秉承着“厚德载物、臻于至善”的道德价值,并且通过中观的行为礼仪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使人们围绕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伦理惯性在日常交往中贯彻着“和谐”、“包容”、“尊重”、“自省”、“尊礼”等文化印记。在关于我国茶文化的集体行为惯性上,“茶道”是一个对当前艺术类学生具有很好的行为指引功能的部分。例如,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光中,可以引入诸如茶礼课堂之类的茶文化教育方式,使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客来不敬茶,不是好人家”、“客来敬茶,不分远近”、“七分茶”、“奉茶为礼尊长者”等传统茶文化价值,在行为体验这种行为方式中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1.3 人格修养层面的文化熏陶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指的是一种健全的公民身上呈现出来的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同时他们可以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前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特定的认同。我国茶文化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都具备一个明显的“德育”功能,例如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茶话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饮茶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传统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传统的伦理教条使学生们树立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相对比于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之类的精神沉沦,差文化提倡在修身养性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 艺术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艺术类学生是学生群体的一个有机系统,既有大学生群体的一般性行为特性,又有艺术类学生群体的行为特性,同普通的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群体界限。整体来讲,艺术类学生比一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笔者经总结认为,艺术类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初具公民心理和意识

从艺术类学生所处的阶段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其心理和意识已趋近于成年人,在行为和心理取向上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并已积淀了较强的学识修养、具备了独立的批判意识和人格。这一点体现到社会行为上来便是积极和富有热情的工作态度指向,向社会尽到自己的公民责任。

2.2 崇尚个性的张扬和个性的社会化需求

崇尚个性的过程包含了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期待、人生旨趣以及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和尊重的愿望。同一般的大学生相区别,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呼唤,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社会的道义责任感上。另外,他们的个性鲜明之处还在于其追求艺术的独立性、风格性、独树一帜性,在艺术实践中往往呈现出敢于想象、敢于蔑视世俗等心理。

2.3 尊崇民主与平等意识兼具竞争心理

处于青年时期的艺术类学生处于进入成年的拐点上,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讲,此时的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拥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诉求,崇尚民主参与和平等意识。故而在面临诸如社会志愿服务之类需求的时候,艺术类的大学生志愿者往往比一般的志愿者表现出较强的争强好胜心理,而由于缺乏适当的心理矫正机制,部分艺术类学生志愿者往往不堪竞争压力与精神成本,其志愿精神认知便会与志愿行为脱节,因而需要一定的矫正机制来规制志愿者的行为与心理,而优秀的传统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矫正机制。

3 在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

有学者曾经以实证研究方法针对艺术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在一份总样本容量468的问卷调研中,学者们发现艺术类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依次是兴奋状态(19.48%)、脱离现实(19.01%)、抑郁(15.02%)、躯体化(14.55%)、焦虑(13.85%)、精神病质(13.15%)和疑心(12.91%)。在心理问题形成的来源上,一般包括社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专业压力、情感压力等,这启示我们必须注重对艺术类学生加强一定的心理干预,而除了正常的心理教育课程之外,茶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适合于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干预方式。

3.1 茶文化的道德教育: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化

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其道德追求和审美导向,即使社会大众能够在一种“和善”、“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生命主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引导人们消极避世、自我沉沦。在一份调查中,学者们发现对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群体依次是“专业教师、同学、班主任、父母、行政教师、公共课教师以及其他人”。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可以鼓励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开展茶文化论坛、大学生社团举办的茶道交流、茶文化主题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由相关的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和嘉宾,使艺术类学生在生活化的茶文化行为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3.2 茶文化的审美追求:艺术类学生的审美实践

茶文化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艺术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传统茶文化中,人们对茶文化的执着不仅仅在于其具有“养生”、“药用”的功利价值,还在于其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人创造一种“意境审美”,例如“见月连宵坐,闻风尽目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便制造出了一种意境美思。尤其是在那些清谈家的审美范畴中,饮茶已是一种精神范畴的现象。对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外,通过引入与茶文化有关的琴棋书画、古典茶乐、采茶舞曲、与茶有关的诗词鉴赏等,去向艺术类学生提供一种“礼、和、真、静”的审美情思。

3.3 茶文化的社交拓展:艺术类学生的尊礼培养

实践哲学认为,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实践导向的教育活动,无论是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还是德育、美育等过程都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社会互动才能完成。陶行知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实际上指出了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容易在“艺术氛围”中走向虚幻、人格分裂和焦虑等“精神病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思想的封闭性。对此,我国茶文化教育提倡“社会尊礼”,即围绕着茶文化形成一个广泛的、君子之交的社会交往过程,我们可以开展茶话会、茶文化主题文化节和艺术节等,广泛地让艺术类学生参与其中,对其心理矫正发挥正面价值。

[1]邹跃光,余玉荣.试论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J].农业考古,2006 (6):203-205.

[2]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世锴,郭萍,王薇等.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1(7):79-81.

[4]冯瑛,史亚丽.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5]赵春辉,张静.茶文化传播与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J].福建茶叶,2016(2):204-205.

杨韶辉(1983-),男,河南新郑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类茶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茶文化的“办案经”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