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分析
2017-02-04王振鹏开封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王振鹏(开封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茶园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分析
王振鹏
(开封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种植史和文化史,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时代,应该将生态茶园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高效、环保、绿色、健康的经济转型。当然在实现这一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合理地规划设计和战略布局。首先政府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合理的整体布局;其次茶园主应该转化思想,从茶农思想向旅游意识转移;再次;还应该开发与茶有关的产业和附属品,实现茶园经济的文化转型;最后,对待茶园的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调控,实现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实施策略
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史。中国是最早发现和种植茶的国家,并在唐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以至于很多国家的种茶、制茶、品茶的技术都需要向中国学习。可是,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制茶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的茶园模式已经走向没落和式微。亟待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走创新之路,将茶园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经济高效,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往的茶园只是单纯的生产茶的地方,产茶、制茶、售茶各个环节是相互脱节的。而对于茶园生态资源的整合却是一种将茶园,茶庄,茶演融合一体,观光、休闲、品茗相统一的生态概念。它具有生产、休闲、教育、观光、文化旅游的综合功能,是人们对生态和自然认识的一种回归,能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产效益的高度统一,适应新时代人们的要求。
当然要实施茶园开发成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具体而缜密的实施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茶庄,实现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优势转化。
1 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合理规划
1.1 政府正确引导
政府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合理分析各地区茶园的优势和特色,确定茶园生态旅游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把控外来投资的规模和数量,防止盲目投资建设,使茶园变得过于集群和扎堆,以至于失去特色和优势。正确引导茶农对生态茶园的规模、数量和开发主题的认识,防止盲目跟风,实现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1.2 突出茶园特色
中国各个地区的茶叶种植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各地应当根据本地特殊优势和民俗文化,实现茶园生态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切不可盲目跟风,千篇一律。生态茶园应该大力开发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把茶园经济做成文化产业,形成品牌和规模。
1.3 种茶与观赏的协调
传统以种茶为主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势必会遇到茶树的生长周期与客流量的矛盾。所以在生态茶园应当适当种植各个品种、各种周期的茶树,来适应旅游人员分散的特点。特别要注重重大节假日茶树的管理和控制,使茶树可以延长生长周期,来实现旅游观光对茶树的需求。这种从传统茶园以产茶为主向旅游思想转化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到生态茶园的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甚至直接影响到茶园旅游化的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
2 树立旅游观念,保证服务质量
2.1 树立旅游观念
茶园生态旅游的构想不但是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员的个体素质和服务态度对生态茶园的经济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不论是茶园的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应该有旅游观念。在构建生态茶园的建设上,要充分尊重客户的情感意愿和独特体验,使客户在生态茶园感受到休闲和自在,这样更有利于生态茶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2 培养专门人员
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需要借助专门的技术和人才。在生态茶园的转化过程中,专门的茶业技术人员同样起到特独的作用。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注重吸引茶业相关高级人才,使得生态茶园具备较高的格局和和较宽的视野。还应该加强对生态茶园工作人员的培训,把旅游、农业、文化、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生态茶园从业者的整体素质。茶园从业者以较高素养对消费者进行服务,可以扩大茶园影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形成良性循环。
2.3 保证服务质量
树立旅游观念,是实现茶园旅游化的第一步。要保证生态茶园实现良性的转化,重要的是保证服务质量。茶园从业者在树立服务意识时,应当把茶园从传统种植业向生态旅游业转化看成一条生态链,树立服务质量和茶树质量双重优先的思想。只有保证生态茶园的服务质量,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生态茶园休闲旅游;只有保证茶树的健康成长,才能实现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打造文化品牌
3.1 开发茶食产品
游客到茶园旅游参观,徜徉在满是茶香的茶园中,他们需要舒适和清淡的菜品。况且旅游本身就是体力活,在参观茶树的同时,应该让旅游者做到看茶园、品茶香、吃茶菜,将茶作为主题性的文化产品进行开发。著名的杭州“龙井虾仁”就是茶食品上的最好的创新,各地生态茶园应当借鉴“龙井虾仁”,根据本地特色开发属于当地特色的菜肴和产品,打造茶文化的强势品牌。
3.2 重视茶艺表演
“茶文化旅游,兼具田园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绿色之美等,因此备受旅游者青睐。”[1]所以生态茶园一定要重视文化建设,将生态茶园建设成茶文化园。当然作为以旅游为导向的茶园,应当注重文艺演出和茶艺表演。茶艺表演不同于普通歌舞演出,茶艺表演主要是以茶艺为基础,将冲茶的过程和技艺进行展示,使旅游者在田园诗化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享受。这种表演技艺是中国禅宗思想和道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在茶上的精华所在。
3.3 弘扬茶俗文化
我国在漫长的种茶制茶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茶风茶俗。它们是古老的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明,穿越历史,日久弥香。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所以全国各地分布着各色茶园,也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就产生了各地不同的茶俗文化。茶园作为生态系统,不但应该重视旅游观光的建构,更应该培育茶园中的文化环境。当然,作为茶文化的生态链上,茶园应当积极建立茶展览馆和茶博物馆。以旅游带动茶俗文化的发展,形成优良的文化品牌。
4 发展茶文化产品
4.1 因时开发
茶树作为植物,毕竟有自己的固定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所以怎么能够维持茶园长久不衰的客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茶为中心的主题上,应当积极开发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礼品茶,茶饮料等相关产品。当然也可以根据我国的节假日和寒暑假,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和设计,针对市场对茶园的需要,开发茶文化商品。
4.2 高低档次分明
作为以旅游为主导的茶园经济,需要分析客源的构成,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设计中、高、低各个档次的茶文化产品。针对消费程度高、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游客,可以设计游园、品茗、观茶艺、看茶展等项目,制作高档的茶文化产品,使游客在生态茶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光旅游,更是一场文化之旅和精神享受。针对消费程度一般的旅游者,应该适当的降低标准,投其所好,进行针对性的旅游策划。面对一般消费者,则可设计经济舒适的茶文化产品,实现各有所需,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4.3 细分消费群体
生态茶园实行茶园的商品化,是一种对茶园茶树周期受限的有力补充,所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面对不同的消费者,除了根据不同的时间设计茶商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程度设计茶商品来达到茶文化的输出,当然还要分析消费者的内在需要。面对学生族,应当开发书籍、玩具系列的产品;面对老人,应当满足他们对健康、保健、怀旧的需求;针对青年人,尤其是情侣,应该注重的是趣味、浪漫和纪念意义。只有如此细化生态茶园的消费者心理,才能够保证生态茶园持续、健康的发展。
5 保证生态的茶园环境
5.1 防止游客过剩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强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也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与各国共享茶文化。”[2]可见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人数成倍增长。但是这和茶园生态资源的思路却是有悖的,所以在茶园生态建设上,一定要控制客源,不能竭泽而渔,应当开创出一条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游客过多的现象,应当做好适当调节和控制,使参观旅游的人数在生态茶园的可承受范围内,不能让生态茶园超负荷运行。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消费者最佳的旅游体验的有效途径,只有保证茶园的质量,才能够实现游客的满意度的不断攀升。
5.2 维持茶园的生态系统
我国发展旅游业,往往都是焚薮而田,只注重眼前利益。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极大的持续性影响,旅游开发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以及目前旅游产业恶性竞争、无序发展等事实都表明,旅游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所以在对生态茶园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时,一定要注重维护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园作为植物生长地,不同于其他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有着茶树对环境和水分等条件的特殊要求。所以决不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影响到原本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只有维持茶园的生态环境,防止茶树过度采摘,土壤板结和生态失衡现象的出现,才能实现生态茶园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总之,将茶园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新兴产业的转化,到达经济绿色健康发展,还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大自然的茶园生态环境,了解茶叶的生长、制作、加工等方面的内容,并能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习俗,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宁晓菊,刘清荣。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 (4):10—18.
[2]钱树伟,鲍捷.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5):1517—1519.
[3]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J].旅游学刊,1994(1): 21—26.
王振鹏(1976-),男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