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建模理论下茶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研究
2017-02-04高霞重庆工程学院重庆400056
高霞(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6)
基于数学建模理论下茶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研究
高霞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6)
作为茶企业的生命维系所在,其经济效益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许多企业开始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将利润经营的问题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文介绍了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以及影响茶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了数学建模理论对优化茶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通过实例挖掘数学建模理论在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中的具体应用,这对茶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数学建模理论;茶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模式达到最优化,这是很多企业主在思考的问题。而以数学为基础学科内容的大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所有因素纳入可控和可视的理论体系内,从而目的明确、直截了当地优化经济效益。
1 茶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在茶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中,除了具有一般生产企业的成本等因素之外,还因为茶叶特殊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模式,而具有与其他企业所不同的经济效益因子。
1.1 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
了解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以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为主线,第一个阶段是茶叶的种植过程。根据当地气候、温度、湿度的变化,在适宜的时间播种或栽种,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茶树成熟后,组织工人们进行采摘。采摘过程中,有的企业采用采茶机来代替人工进行操作,但是在对茶树枝叶的选择上,采茶机进行无差别化选择,而且还有可能因为操作机械化,造成枝叶的不完整,影响最后茶叶的形象;第二个阶段是茶叶的加工阶段。采摘后的茶叶经过晾晒之后,去除掉一定的水分。然后上炒锅进行杀青处理。最后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分别进行揉捻、发酵、干燥等处理过程,使茶叶达到销售的级别;第三个阶段就是茶叶的销售阶段。销售分为茶叶的批发和零售模式。这里面包括了茶叶的营销、储存、运输等过程。了解完这三个阶段过后,我们再来看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大部分的茶企业主要从事前两个阶段的生产过程,以及第三阶段中的茶叶批发过程。因此,盈利的模式主要靠茶叶的销售额减去必要的成本来获取。当然,也有小部分的茶企业不具备茶叶种植加工的条件,而是围绕茶叶经营的内容来开展。例如:有的茶企业有专门的茶叶包装机、封口机,专门生产、制作茶叶的包装,在外包装上根据茶叶生产企业的要求,来设计和印制商标,并为茶叶的最后封装进行封口。还有的茶企业是围绕茶叶的运输和零售来展开。
1.2 影响茶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最终的盈利计算模式需要靠公式P=(A-V)/A来计算。其中,P是指茶企业的经济效益率。A则是指茶企业销售茶叶后获取的销售额,计算的因素非常简单,只包括销售单价和销售数量。例如:一批茶叶的销售单价是20000元每吨,销售的数量的5吨,则销售总收入是100000元。而V则是指茶企业的所有成本,这里面的因素就多了起来。具体包括:首先是工人工资。在茶叶企业中各个岗位上的人都需要工资支出。在采摘季节里,对于雇佣的采茶人需要按天来支付报酬;在加工和生产车间内,需要对工人支付工资;在管理层内,需要对管理人员支付工资。其次是茶树种植和管理的经济投入。茶树在播种之初需要土地的整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浇水、施肥、防虫防病,这些过程中对水、机械设备以及肥料和药物的购买、租用都属于成本支出范围之内。还有就是茶叶加工处理和包装的成本费用。有的大型茶企业的加工全为机械操作,需要电力以及机械的维修保养。对茶叶的包装也有机械的成本支出,以及包装的购买和制作等等。从茶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来看,其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分数形式计算模式。因此,提高茶企业经济效益,需要提高分子上的销售额A,尽量减少分母上的成本V。
2 数学建模理论对优化茶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分析
数学建模理论依托的是数学模型,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套方法、公示、图形等的总称。数学建模的过程包括了对数学模型的成型、完善、检验和推广等步骤。对茶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作用,可以转化到数学方向来实现,通过建模理论,将问题利用模型加以解决。
2.1 优化主次产业
茶企业应当讲求机会成本,在茶产业链中,如果没有将全部产业都做大做强的实力,就应当选择其中利润最大的产业。只有分清楚茶企业中的主次产业,才能有的放矢,及时摒弃效益落后的产能。茶企业通过通径分析的方法,将茶企业中茶产业链中的所有因素,都列为影响整体产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在建立了通径分析的数学模型后,经过计算,得出各因子对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系数。然后对各系数进行比较。假如,茶叶的加工对经济效益的综合效益影响系数为0.743,茶叶的运输对经济效益的综合效益影响系数为-0.263,则茶企业就要全力提升前者的生产保障,因为这就是茶企业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而对于后者,应当将影响降到最低。必要时,可以通过第三方外包的形式,将其外包出去,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对主次产业的优化。
2.2 弥补效益短板
中央指出“补短板”的政策方向,放在茶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同样适用。根据“木桶理论”的原理,茶企业中最弱的产业效能决定着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限。最弱产业的发展,除了如前节中所提的进行第三方外包,如果是茶企业所不能割舍的产业环节,则必须进行强化和弥补。首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找出这个短板。茶企业基于层次权重分析方法,建立起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将数据列入矩阵后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出各个环节中谁是影响茶叶品质最大的缺陷,谁是次重要缺陷。针对最重要的缺陷进行重点整改。或者进行投资优化生产设备,或者进行技术改良和工人更新。待最急需解决的短板解决后,再解决次重要缺陷,依此类推。
2.3 寻找利益成本平衡点
在茶企业的茶产业链中,许多企业陷入一种矛盾。即,多上茶叶加工生产线能够提高茶叶的产量,进而提高茶叶的销售额。但是,多上的生产线需要资金投入,增加的人员也需要增加人工支出。所以,销售额增加的同时,成本也在增加。矛盾点就在于如何才能找到利益和成本的平衡点,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就能轻松解决这个矛盾。茶企业在增加茶叶生产产能和人工支出之间不能左右。这时,可以利用几何函数建立起数学模型。设茶企业的利润值为Y,茶叶生产产能为X1,人工支出为X2。由于随着产能的持续增加,一开始时会提高销售额,但是,当产能增加到无法消化时,利润就会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关于Y与X1的函数关系式应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而人工支出则是工人工资与人数的乘积。因此,关于Y与X2的函数关系式应为系数是负值的一次方程直线。将两种图线类型放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自变量的变化,就能找出两线之间的交点中的最高者。这个点即为利益成本的平衡点。
3 茶企业对数学建模理论的应用
在许多大型的茶企业中,数学建模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重要助手。
3.1 数学建模理论优化经济效益实例
有的茶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以数学建模理论为基础的生产动态管理体系,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有的茶企业已经对茶叶的品级形成了一套数学建模理论。其采摘下来的茶叶中,一芽一叶的情况占据了七成以上,即达到了特级茶叶的水平。如果经过数学模型的演算,在生产力紧张的情况下,再分精力生产一级及以下水平茶叶属于产能浪费。因此,企业就会集中精力对特级茶叶进行加工生产。而此时如果生产能力还有富余,从数学模型中可以推算出每多生产一份其他等级的茶叶,都属于经济效益的增加情况。这时就可以在特级品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下,依次生产一级茶叶、二级茶叶等等。
3.2 数学建模理论在优化经济效益方面的发展
数学建模理论在茶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优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从宏观上看,数学建模理论能够进一步对茶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在生产合作、第三方外包以及新的产业链条的发掘等方面发挥作用。从微观上看,数学建模理论对茶企业内部的管理作用将越来越大。例如:在生产环节固定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如何节约生产成本,将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投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去。在优化茶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上,数学建模理论也将有更大的作用空间。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学建模理论借助电脑的辅助,可以为茶企业提供最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能快速地进行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得出的数据在“大数据”的应用下,能够快速分析出茶企业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4 结论
茶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盘踞于企业对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处理以及包装销售等过程中。人们普遍知道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就是提高销售额、降低生产成本。数学建模理论将定性的问题转变为了定量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数学建模,分析出茶企业中的主次产业,对计算出的业务短板进行弥补,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平衡点。在茶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数学建模理论可以应用作为经济效益动态监管体系,找出并实现最优化的途径。数学建模理论在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上,对茶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实现将有更大作为。
[1]任建宁.浅议数学建模方法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28):94-95.
[2]卢琳,邵文凯.数学模型视角下茶叶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J].福建茶叶,2016(3):95-96.
[3]沈星荣,傅尚文.有机茶生产企业效益增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2(4):121-126.
高 霞(1980-),女,重庆长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