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江经验对相似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的启示

2017-02-04李为刚刘永哲

甘肃农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草场牧民纠纷

李为刚,刘永哲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1)

尼江经验对相似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的启示

李为刚,刘永哲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1)

自1958年以来,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牧场之争,多次发生严重的刑事案件,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尼江问题”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说到底是草场纠纷问题。2014年以来,尼江事件的圆满解决引起了国内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此事作了批示,对此予以肯定,并要求总结经验做法,为其他地方尤其是民族地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借鉴。尼江经验对相似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的启示,可以概括为“群众路线、和谐发展、依法办事、组织保障”四大法宝。

尼江经验;历史;解决;启示

一、尼江问题的历史回顾

山清水秀的车巴沟位于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所辖的尼巴村和江车村就是人们所指的尼江地区。两村位于县城的西南部,距县城85公里,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聚集区。尼巴村是甘南藏区最大的纯牧业村,“尼巴”藏语意为“阳坡”。距离尼巴村7公里左右,就是江车村。“江车”藏语里是“外来的”之意。很久以前,江车人从外地迁居到车巴沟,和尼巴人一起放牧、生活,两村和睦相处,联姻结亲,相安无事。[1]

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不断增加,两村对草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矛盾纠纷出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牧场之争,冲突频发,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尼江问题”共造成22人死亡,86人伤残,引发械斗和盗抢牲畜等治安刑事案件46起,成为甘南全州时间跨度最长、历史积怨最深、处理难度最大的矛盾。两村极少数犯罪分子,为达到其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煽动、蛊惑、胁迫两村大多数牧民倾其所有家产,高价购买枪支弹药、对讲机和迷彩伪装服等战备物品。为了逼迫村民买枪,村里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你的枪不好,就必须战斗在最前面;你的枪好,就可以待在后面。为了生存,大家都倾尽所有去买枪。对稍有不从者,则采用诅咒发誓等封建迷信手段和高额的经济处罚进行恐吓,并胁迫牧民听从所谓的“老人会”、“查监”和“措哇”等民间组织的领导,从而达到与党委政府不合作的目的,企图把两村变成不受国家法律约束的独立王国[2]。两村的男人都被胁迫上械斗的“战场”,女人和孩子们走在路上也都提心吊胆。尼巴人不能走到江车的地界上,江车人也不敢走到尼巴人的地方来,牲畜若走错了地方,往往也是有去无回。

1995年10月9日晚,尼巴村两户牧民的10头牛和两匹马在华尔盖大沟的义龙沟牧场被人偷盗。经过卓尼县公安局侦查核实,江车村刀丑的儿子次旦扎西、女婿扎西闹日为犯罪嫌疑人。10月15日,刀丑之子扎西东珠、次旦扎西和女婿扎西闹日协同本村牧民11人,去与尼巴村有争议的差娄道尕砍伐柏木时,又与前来制止的尼巴村10余名牧民发生群体性冲突。仅仅三天后,不明真相的两村牧民就在江车沟口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械斗,在一个多小时的械斗中,最终造成了江车村3人死亡、8人负伤,尼巴村1人死亡、9人负伤的重特大刑事案件。械斗发生一天后,尼巴村的东周、桑杰卡和扎西旦主又聚集40多人分两路偷袭了江车村牧场,共造成烧毁10余顶帐篷,抢走20多匹乘马,开枪打死2人、打伤3人并绑架1人的重大刑事案件。[3]

2001年3月31日8时许,江车村个别犯罪分子胆大妄为,又制造了枪杀尼巴村苏努加措,贡巧东珠父子的“3·31”案件。同年6月18日凌晨5时,尼巴村6组牧民阿贡,在该村牧场放牧时,其乘马被打死,阿贡身受枪击死亡。案件过后不到一个月,7月12日和20日,尼巴村4户牧民家中的548只羊先后被多人持枪抢劫。2012年7月29日,几名江车村人又将一名尼巴村人用乱石砸死,两村牧民再次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经过以上几起严重的刑事案件,两村牧民之间的积怨日深,再加上牧民处理纠纷经常求诸于部落习惯,民间复仇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往往想着赔钱了事。他们对法律不太认同,对党委政府的调解存在抵触心理。[4]

多年来两村基层政权瘫痪,党组织名存实亡,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基层组织不是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尽快脱贫致富,而是带头参加武装械斗。两村牧民对政府安排的工作置若罔闻,导致政府的计划生育、户口登记、税收等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州、县政府每年为调处纠纷耗费大量经费,两村牧民群众特别是江车村群众多数人衣衫褴褛。多年来,江车村人为了防范对方将通往尼巴乡的道路堵塞、挖断。全村无一人去过乡上,也与外界很少联系,他们只能靠走山路通过碌曲县走到外面,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要到几十里外去购买。

二、尼江问题的解决

2014年以来,尼江事件的圆满解决引起了国内新闻媒体和学术届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此事作了批示。中央电视台分别于2014年10月22日和10月29日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融雪车巴沟》节目中作了专题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专门刊发了相关报道和评论。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由隔阂走向和解,由冲突变为和谐,靠的是什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前夕,1000多名干警已经在车巴沟进驻好几个月,车巴沟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好转。在解决“尼江问题”过程中,时任甘南州委副书记的俞成辉和信访局副局长的刘智勇带领工作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联系群众的方式介入尼江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尼江问题、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尼江群众、用加快发展的手段推动尼江工作”的总体思路。在调解工作中,工作组以真情感化人为切入点,把自己与牧民放在同等位置上,用“朋友式面对面、平等式手拉手、协商式膝碰膝、亲人式心贴心”的办法,逐渐化解了两村淤积已久的矛盾,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014年11月3日,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到尼巴乡调研指导“尼江”工作,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提出了把尼江两村建成“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的奋斗目标。2015年8月18日,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到尼巴村和江车村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群众路线大法宝、团结稳定大方向、依法办事大道理、基层组织大堡垒”的工作要求。甘南州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引导两村群众“跳出尼江看尼江,跳出草山谋发展”,先后组织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兰州市和江苏省华西村培训;为优化两村经济发展模式,卓尼县积极引导两村群众退牧还草,支持兴办特色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业,使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两村牧民群众逐渐摆脱对牧场过度的依赖,消除传统草场纠纷的诱发性源头。2016年8月10日,“尼江”两村夏季搬牧工作全面结束,两村牧民实现了和谐有序混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牧格局,为两村群众放下仇恨、握手言和创造了先决条件,提供了强大平台。”这标志着甘南州通过群众路线解决“尼江问题”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

三、尼江经验的启示

“尼江问题”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说到底是草场纠纷问题。“尼江问题”的圆满解决靠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靠的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甘南州委、州政府各级干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靠的是“跳出草山谋发展”的大发展理念。尼江经验对相似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的启示,可以概括为“群众路线、和谐发展、依法办事、组织保障”四大法宝。

(一)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是引领我们党做好各项事业的生命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片刻不能割裂。工作组介入“尼江问题”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熟练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确立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裁之以法”的十二字方针,走进牧民家中,细心讲解党的扶贫政策,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步消除了两村牧民的隔阂,这是事件得以初步化解的根本所在。[6]

做群众工作,贵在情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做好人民的公仆[7]。“尼江问题”工作组的各位同志,戒掉官腔、放下架子,放低姿态、摆正位置,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正从两村牧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国家法律政策的角度寻找解决之道,逐步打开了牧民群众的心结,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迈出了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步。

做群众工作,贵在践诺。信守承诺,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取信于民,是党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在调解“尼江”问题的过程中,工作组一开始就把417万贫苦补助款发放到位,在两村牧民群众中树立了诚信的标杆,赢得了他们的初步信任。在处理具体矛盾纠纷时,工作组根据轻重缓急,力戒形式主义,提出了“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对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依法依策向群众作出解释”的工作思路,很快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基石。

(二)和谐发展

和谐稳定是大局,推动发展是根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更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尼江问题”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说到底是草场纠纷问题,是草场纠纷、权属争议和打架斗殴等群体性事件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如果制约牧民群众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解决,“尼江问题”还会不断反复。要想从根本上化解“尼江问题”,就要为两村的牧民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让他们树立“跳出尼江看尼江,跳出草山谋发展”的发展观。就要积极引导两村牧民群众退牧还草,支持兴办特色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业,使两村牧民群众逐渐摆脱对牧场过度的依赖,消除传统草场纠纷的诱发性根源。

甘肃省委对解决“尼江”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项目覆盖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相关部门已陆续进驻尼江两村,紧密结合省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已开展实地考察和项目前期工作。只有两村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只有牧民群众参与到尼江建设的热潮中来,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尼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8]

(三)依法办事

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关键要靠法治。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使受到侵害的权利依法得到保护和救济,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解决积怨已久的“尼江问题”,动之以情是方法,晓之以理是策略,裁之以法是底线。工作组在获得两村牧民群众信任的基础上,入门户、上炕头,给他们耐心讲解刑法、土地法、草原法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争议调解处理办法》,逐步摆脱他们固有的部落思维和复仇观念,让他们知晓哪些诉求是合情合法的,哪些诉求是于法无据的,哪些诉求是相当可怕的。通过工作组耐心细致的普法工作,两村群众终于明白,天下没有法外之地,也不存在法外之人,原来的部落思维和复仇观念已远远不适用于现代法治社会。只有树立法治权威,培养法治意识,坚决依法依规办事,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彻底化解矛盾纠纷。

(四)组织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推动化解“尼江问题”过程中,工作组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建设。通过村“两委”班子换届,把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使两村组织更加坚强、基础更加牢固,确保了党的各项政策落地实施,这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保证。解决相似复杂棘手问题,要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树立“敢于担当的底气、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效应对复杂问题”的正气,要注重通过项目资金投入,适度扩大村“两委”班子权限,使他们说话办事有威信有分量,要让他们参加时效性和实效性俱佳的“冬训”培训活动,要让他们切实提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与水平。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2]尼江缉枪攻坚战[N].人民公安报,2004-11-01.

[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争议调解处理办法[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06-05.

[4]杨调芳.草场纠纷的成因及其司法困境——以甘南藏区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4).

[5]要统一思想多措并举尽快彻底解决“尼江”问题[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3-12-10.

[6]在卓尼县“尼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4-03-25.

[7]在尼江两村群众代表赴华西村考察培训座谈会上的讲话[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5-04-14.

[8]从械斗到握手,20年的死结如何解开[N].人民日报,2015-08-28.

(编辑:魏翔)

D927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6-0012-03

2017-1-17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尼江事件视域下甘南藏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问题研究”(批准号15BDJ012)和2015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尼江经验视阈下甘南藏区乡镇执政骨干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批准号YB106)的阶段性成果。

李为刚(1981-),男,河南清丰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刘永哲(1958-),男,甘肃宁县人,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草场牧民纠纷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牧民新生活
祁连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牧民歌唱冬奥会
新草场有多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署名先后引纠纷
商人买马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