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互导式新型语文课堂

2017-02-04许春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0期

许春生

【摘要】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教育的创新,呼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型学习。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创建师生互为主体的互导式新型语文课堂正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互为主体 互导 共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6-02

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是师生进行交流、沟通、启发、最终实现共同提升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均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的信息思维传递关系,教师和学生凭借文本互为主体。解读结果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是教者,学者,作者三者思想交流碰撞的结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在设计、发动、组织、引导,维持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持续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与维持者,外界信息的强行灌输无法产生良好的结果。

因而教与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个体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共同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尊重和确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一种互动,进而促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主体的发展。为了打破现有的套路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僵化的单边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者及学者两个主体的充分发展,必须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互导式新型教学观。

通过文本的媒介,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具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实现“主客体的双重契合”。教师不仅是学生模仿、学习吸纳的对象,同时是批判质疑的对象。这种双重对象的属性使教育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转换为“培养别人,提升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互相依存、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引导、共同提高的过程,二者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互为主体与双向互导促进教学相长的最终实现。

那么,如何创建互导式的新型语文课堂呢?

首先要立足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三点:一是确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前提。 “我”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激发学生能动性。二是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持续变化。学会思考及提问,及时归纳与总结。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深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开发智力,从而提升自主、自得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特长。三是教师要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质疑就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在学习的过程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发扬质疑精神,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标新立异。

然后要注重教师的主体性。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彰显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教师注意彰显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应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就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理性思维的能力。二是语文教师要彰显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类的进步本质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个思维建构、思想碰撞的过程。评判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不高,关键看教师是不是在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有效思维的宽度。在引导学生体验品味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更多地从直观形象思维切入,充分运用文本,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天地。文本是作者、编者的思维碰撞的产物,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与教材编写者的思维进行相互对话,培养“慢慢走,欣赏啊”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学养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引领作用。

最后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主动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双向互动,师生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或者是质疑批判。营造真实、和谐、宽松的情感场,使学生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而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探究。教师的问题设置、思维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启发性,促使教师进一步进行专业理论的深入钻研,教育内容的转换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又反作用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