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智慧餐饮理论的管理模式研究
2017-02-04王耀辉李革命张文超王建立路正社
王耀辉+李革命+张文超+王建立+路正社
[摘 要] 为了解决高校餐饮信息化管理理论缺失、管理方法和生产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智慧餐饮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校餐饮管理模式。通过分析智慧餐饮的概念和支撑体系,提出了智慧餐饮的研究体系架构,并分析了中央厨房、称量销售、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餐饮业态应用和集成于智慧餐饮的实现机理。通过整合高校餐饮现代管理过程和师生需求,构建了高校餐饮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并对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该研究符合高校餐饮发展的趋势和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智慧餐饮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智慧;餐饮;管理;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2
[中图分类号] G647;F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1- 04
1 引 言
中国高校伙食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总体上来讲距离机械化生产或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由于是手工操作,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 这就使中式餐饮经营面临一种窘境, 即在必须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 进入了运作管理中的“定制生产” 与“规模生产”的矛盾中。 因此, 必须面对现实, 根据中式餐饮生产的实际情况、供应情况和消费情况 , 采用一种新的餐饮生产模式 , 实现中式餐饮生产的科学化, 来改善或提高餐饮集团的运营水平 , 为中餐走向世界做好准备[1]。本文针对高校餐饮各环节、不同参与方信息管理需求和生产模式,在智慧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构建可供高校餐饮不同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
2 高校智慧餐饮理论
2.1 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
根据我国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智慧校园[2]理念,多种餐饮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多种新兴技术,提出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即高校智慧餐饮以餐饮智慧化为愿景,安全和健康为宗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智能信息平台,以满足校园餐饮管理功能性和各参与方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校园餐饮智慧化环境,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对餐饮生产的采购供应、原料加工、烹调制作、成品售卖、营养分析、膳食推荐六大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高校餐饮管理理论。
2.2 高校智慧餐饮的支撑体系
为高校智慧餐饮提供理念支持的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提供理论基础的餐饮信息管理、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化配餐体系、自助称量模式、营养成分分析,膳食推荐系统等理论 ;为智慧餐饮提供技术支持的普适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图1所示。
3 智慧餐饮体系构建
3.1 采购供应
物流服务中心负责饮食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供应工作;主抓内部管理并强化供应商监督,健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坚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供货商资质审查关,坚持采购、库存、供货三大过程的流程化操作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无疏漏。开发餐饮管理系统移动终端APP,实现餐饮物资计划申报、采购及验收等工作在现场同步完成,进一步提高餐饮信息管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建立原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配送、食堂单菜核算、菜品价格控制机制、经营情况分析与核算等环节基础信息的采集,建立完整的物资流通记录功能。
3.2 原料加工
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中央厨房,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 实现食品原料加工集约化生产。中央厨房负责各种主食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蔬菜清洗切配等工作;引入米饭生产线、豆腐生产线、馒头生产线、净菜加工线和凉皮生产线等。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工艺、规范流程,实现传统食品的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准入制度化,杜绝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效地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饮食原料经中央厨房单独处理后,完成食材由毛料变为净料的数据收集,实现饮食饭菜成本的精准核算。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模式,实现饮食菜品和主食投料的定量配给,为学生餐厅饭菜投料标准化配餐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3.3 烹调制作
饮食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师生用餐食品成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借助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原料供应价格实时联动功能和学生餐厅饭定量投料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餐厅菜品单菜实时核算功能,推动其经营核算由原有“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餐厅标准化配餐体系,实现饭菜定量投料管理机制,组建投料标准数据库。严格按照投料标准制定标准化菜单,保证学生餐厅饭菜质量的稳定,妥善解决在原有稳定食堂饭菜价格机制下投料比例的调整引起的质量变化。购置智能化炒菜设备,实现饮食饭菜标准化投料及其自动化炒制,进一步稳定餐厅饭菜质量,降低餐厅运行成本,促进学生餐厅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3.4 成品售卖
使用自助式称量销售系统,建立食堂菜品销售价格与市场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食堂菜品价格动态销售管理模式,增加食堂饭菜定价透明度,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称量销售模式的应用,将改变传统份饭和手工打饭中不能按需自主选取的被动局面,满足学校师生就餐多样化的需求,有效避免学生就餐中存在的浪费行为,为实现节约型校园饮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不但减轻饮食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日常事务流程,而且大大降低食堂劳动力成本的支出和浪费,进一步推动了饮食智能化的建设。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前端《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实时价格信息,发送销售数据至后端《餐饮营养分析系统》做营养数据分析,包括就餐卡的管理,就餐者的管理,就餐设备的管理(各个称量销售设备的数据实时更新、上传),统计各个称量销售设备上的消费信息,汇总各个食堂的销售明细,查询各个就餐者的消费明细等。
3.5 营养分析
组建菜品营养成分分析系统,建立饮食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实现了餐厅单品饭菜营养成分分析。以称量销售产生的就餐者、餐品名称、重量数据为核心,分析营养摄入与标准营养之间的关系,获取就餐者营养状况数据。引用杨宇轩编著的《食物营养圣经:400食材营养全分析》(修订版,ISBN:9787121165252,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据成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六大营养素相关数据,并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建立食材营养成分分析数据库,以供膳食营养分析计算时调用。营养分析是基于称量销售系统中学生就餐信息和餐饮管理系统中饭菜投料信息,研发营养分析系统,建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和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通过营养分析系统计算就餐者近期饭菜营养的摄入情况,并就其结果与营养摄入推荐进行对比,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包括对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或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或警示提醒。
3.6 膳食推荐
组建膳食营养推荐系统;指导就餐师生合理摄入营养膳食。按照营养平衡标准结合根据每个就餐者阶段饮食习惯,制定并推荐适合每个就餐者的标准化套餐。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日常摄入食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生成营养膳食摄入推荐体系即膳食处方,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指导。膳食营养实际摄入分析所需饭菜投料标准数据可直接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的建立与调取研发营养膳食推荐系统并建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记录系统,将每年学生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并予以储存,以供生产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生成时调用。应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调用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参考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通过将就餐者近期用餐信息进行营养分析计算,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禁忌,包括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可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将禁忌的菜品进行采取停售或警示设置,并在终端销售系统进行自助称量销售时禁止刷卡售卖或警示提醒。
4 高校智慧餐饮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餐饮行业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 目的性、 可操作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等原则, 依据智慧餐饮的内涵与特征, 设计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 3]。
4.2 高校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评价餐饮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4]。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确定对智慧餐饮体系有贡献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智慧餐饮理论的内涵和多维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性[5-7]。
5 结 论
智慧餐饮是当前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高校智慧餐饮以就餐师生消费信息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就餐需求导向自主决定餐饮供给,包括成品饭菜、半成品配料和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的关联,并依据物料流向的管控需要设置相应职能的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完成学校师生餐饮保障供应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就餐情况确定其实际营养摄入量,与标准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其提供营养膳食摄入指导。智慧餐饮对学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发展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节粮行动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形成节约型后勤并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其次,建立菜品价格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联动,使菜价随原料市场价格变动,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再次,通过就餐数据的分析,提供健康膳食指导,改善个体健康水平。
本文以原创的智慧餐饮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高校餐饮智慧化进行研究。目前,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智慧餐饮理论,还是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深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深。尽管,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圣果,陈觉.中式餐饮生产模块化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6):75-79.
[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程云喜.自主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4(7):488-489.
[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6):67-71.
[5]向 刚,李兴宽,章胜平.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22-124.
[6]陈衍泰,陈国宏,李美娟.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4,7(2):69-79.
[7]吴宇迪,王要武,满庆鹏.基于智慧建设理论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