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翻译美学研究
2017-02-04杨秋灵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翻译美学下的《论语》。通过从对翻译美学的理论进行简单介绍作为根本出发点,结合许渊冲、韦利、里雅各等人的英译本《论语》,尝试对如何在《论语》翻译中完整传达出审美信息,增强翻译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从而能够为顺利完成《论语》翻译,推动《论语》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论语》 翻译 美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辜鸿铭英译《论语》之翻译美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QN-46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5-01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作为记录孔子及其第一言语形式的文学典籍,其语言精简凝练却寓意深刻,同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写作修辞手法等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不断密切,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论语》也成为现阶段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将在此背景下,结合翻译美学理论简要谈谈《论语》的翻译美学。
一、翻译美学理论介绍
翻译美学是将美学学科与现代语言学科进行完美结合后形成的产物,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在文学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美学问题,同时进一步表现出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的美感,强化作者的审美体验。因此该理论已经推出便迅速广泛运用在文学翻译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成效。翻译美学不仅有效帮助译者熟练掌握再现翻译中的审美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译者在翻译工作当中的语际转换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进而全方位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翻译美学当中将审美进行再现,其实指的就是将全部理论层面上的审美活动落实到具体翻译当中,这也是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1]。具体来说,翻译美学按照美的层次呈现出逐步递进的关系,在第一层当中翻译美学主要再现的是形式美,即确保语音、语义和文字精准无误的基础上增加其审美性;在第二层当中翻译美学主要再现的是整体美,即确保语境、意向、作品风格等与原著完全相符的基础上适当增强其审美性;而在第三层当中翻译美学主要再现的是技术美,也就是将作品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技巧等翻译出美感;而第四层再现的是社会文化美,即真实还原与作家、作品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需要适当增强其审美性。
二、《论语》翻译美学
(一)能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模仿原语语篇
《论语》语言精简凝练却富含深远的意义,同时包含众多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等,与此同时几乎在每一章当中都会使用叠词,起到一定的押韵作用。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因此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人员需要充分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便能够在语音方面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以处理叠词为例,譬如论语当中孔子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许渊冲的译本当中将其翻译成“An intelligentleman, said the Master is carefree while an uncultured man is careworn[2].”原文中的“荡荡”与“戚戚”具有强烈的音韵美,使得该句话也成为《论语》当中的名言。这句话的本意为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而小人则处处表现的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在译本当中,许渊冲选择沿用原语语篇,选择使用carefree和careworn两个分别表示“逍遥”和“忧心忡忡”的词汇用以表明君子与小人在道德素质方面形成的鲜明对比,同时两个词汇均以care作为词头,无论是在语义还是在音韵方面均与原始文本表现出相等的审美效果。另外,译者还需要对《论语》进行能动理解,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两种语言及文化存在的差异之后,尽可能选用与原语语篇相贴合的词语、句式等进行翻译,从而确保能够忠实原作,因此译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对译文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比如说众所周知在《论语》当中以“仁”为核心,不仅其出现次数最多,而且“仁”字具有非常深刻广泛的语义,在英文当中几乎找不到能够与之完全相对的词。在里雅各的翻译当中,使用benevolence一词对“仁”进行高度概括,而在具体的译文当中,里雅各分别使用perfect virtue、virtuous manners等词翻译“仁”,用以表达出仁当中包含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审美追求,而这也是在众多《论语》英译本当中对“仁”本身含义最为贴近的翻译。
(二)结合实际翻译情况适当调整原语语篇
鉴于中西方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论语》完全使用我国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其中有许多篇章无法通过模仿原语语篇的方式传达出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与审美价值。因此在翻译美学的指导下,译者需要适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原语语篇进行适当调整,在不改变原有语篇语义、意境、意向等内容的前提下完成审美再现。比如说在《论语》当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赞叹他的弟子颜回,每天只有一竹笼饭一瓢冷水,生活在贫民区中的一件破房子当中,但却能够安于清贫、淡然处之,即使清贫也已经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在原文的首尾处重复出现“贤哉,回也!”用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孔子对颜回强烈的情感,在韦利的译本当中将其翻译成“The Master said,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3]”在保留原文中强烈语气的同时,将“一箪食、一瓢饮”翻译成“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更加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颜回艰苦的生活条件,进一步彰显其高尚的人格,大大强化了译文的审美效果。而在翻译“小人”一词时,相比于里雅各的the mean man翻译,韦利则使用了the small man进行翻译。前者mean一词虽然能够传递出刻薄、小气之一,但是多局限与性格层面,而small则具体指的是morally mean其中更多凸显的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小气,因此更加能够将《论语》当中原本的审美信息传递出来,因此也韦利对小人的翻译也成为众多《论语》英译本中的经典与传神之作,但其由于受制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误译情况,本文则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总而言之,《论语》作为我国的文学瑰宝,其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考虑到中国西方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因此为了能够将《论语》当中的精髓内容准确无误传达给读者,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翻译美学为指导原则,根据具体文本内容选择保留、模仿原语语篇,或是借助其他辅助方式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在确保语义、语境等基本内容准确无误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论语》当中的审美信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论语》同时有效加强自身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李杰.接受翻译美学视角下《论语》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叶桦,赵静怡. 典籍文本中美学层面的损失与补偿——兼评《论语》英译的补偿技巧[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06:84-89.
[3]钟仕伦,徐艳丽. 基于翻译美学下的《论语》研究分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8-46.
作者简介:
杨秋灵(1983.09-),女,硕士,平顶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