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年级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2-04方涛
方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一般理论认为学习兴趣都是学习者自身的问题,然而实际并非如此,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积极引导是重要的因素。影响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好奇心、知识经验、性格爱好、环境等,有的属于内因,有的属于外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到其兴趣点,然后创造条件激活,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一、八年学生学习心理及环境分析
激发学习兴趣,换个角度上说就是调动其潜在的学习兴趣。孟昭兰在《人类情绪》中提出:“刺激新异性、变化性,认知评价中的不一致性,矛盾或怀疑,都能引起和促进兴趣的发生[1]。”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分析并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从而提出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
认知又叫理解,一般是指谁知道活动或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其他心理现象的认识的人[2]。初中生随年龄的增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及注意等方面呈现出逐渐成熟的趋势,认知活动的结构比小学生更加复杂和个性化。他们的文化课程增加,知识面拓宽,美术课程在他们的思想里没有小学时候重要,兴趣也减弱了,特别是八年级阶段,刚上初中的新鲜感没了,加上中考的压力逐渐增大,给美术教学带来新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美术产生厌学情绪,更多学生则是因为美术不是中考科目而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但同时也有学生却把美术的学习当成一种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课程,加之美术学习中不会像数理化那样要严格考试,反而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也就导致八年级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八年级学生开始变得矜持内敛,不像上小学时那样天真,对老师和家长的话比较信任和遵从,注意力和兴趣都变得更广,也使学习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八年级也是出现叛逆心理的高峰期,他们往往固执己见,任性中带着理性,更加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独立行事。在学习上,由于学习任务增加,压力增大,但观察能力大大增强,美术具有视觉性和实践性,事实上非常切合这种心理。所以,如果唤醒这种心理,初中美术教育同样能够像小学那样开展得红红火火。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除了个体因素之外,还受到教育者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会不自觉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现实表明,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师生关系就比较融洽,他的言行举止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当然,教材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审美要求等精神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然而有些内容的老旧已经跟不上现在人们的审美要求,例如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中里面的内容以及图片都是他们在小学就比较了解的,初中再看就没有新鲜感了,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缺乏。
除了一些主观原因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同样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想象力等,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比较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也会随之增加,小学美术教师就容易获得成就感。而中学美术教育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减少,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习成绩方面,中学美术教师缺乏了教学的动力,投入精力少,从而导致学生对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注意力集中,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此外,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尤为重要。
(一)满足初中生的审美需要
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美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诗人在《审美书简》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或借助现实本身——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手段来教育学生,激励净化他们的精神境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能力,但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初中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满足初中生对美的追求。
(二)满足教师的成就感
所谓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会给老师带来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一个人,只有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去满足更高一级的需求。当学生投入精力到学习中,主要是想满足三方面的需求:成就、归属、影响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满足着施教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其成就感的同时也就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的追求。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调动其主观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3]。”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都离不开兴趣。因此,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无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概括上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及策略分析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善于思考的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自学习惯。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才能。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这一特殊的表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让学生带着疑惑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答案,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较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以学生为研究人员和合作者,而不是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教师只有以学生为研究人员,才能使课堂形成欢乐的学习氛围。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疑问,不管问题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认真回答。
(二)优化教学过程
原国家教委教基[1998]1号文件《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的意见》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然而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不会持续太久,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上课节奏,适时放松课堂气氛或者是提出问题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八年级的一节欣赏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的一课,大量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为他们播放了一段短片,短片的轻松氛围让学生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新鲜感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推动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共同研究,营造自由和民主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心理。老师可以减少教授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讲到重点或难点时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自觉自主地进入课堂教学中。造型表现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是这样,欣赏课程教学也应该是这样。例如在欣赏课减少大量文字的介绍,增加图片或视频的资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层层探究,最后组织学生在辩论中各有所获。这样便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更能保护其学习兴趣。
四、结语
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生的新鲜感消失,注意力和兴趣分散,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减退。通过上述对八年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的心理中仍然深藏着极大的美术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中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要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适时激励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体验,获得成就感,提高探究的乐趣,最终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兴趣。
参考文献:
[1]孟绍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4.
[3][美]布鲁纳.教学过程[M].邵瑞珍译.深圳: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
清水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