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与实验的关系
2017-02-04王泽军
王泽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中的概念、原理来自于科学实验。所以,通过实验这种更直接、更鲜明的手段进行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将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做好事情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习情感的催化剂。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学科是一门未知的、全新的学科,化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数。因此,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课程的关键。第一节序言课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关键,对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演示了这样几个实验“烧不着的手帕”“颜色哪去了”“镁带燃烧实验”等,学生一时沉浸在实验的乐趣中,高兴之后纷纷问老师:“什么原因呀?”从而激起了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的劲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奥妙,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原理、追求化学奥秘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教师做完实验演示后,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都渴望了解化学实验背后的原理。
二、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分组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和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分组实验需要准备、整理,一节分组实验相当于三节理论课,耗时耗力,加上分组实验课学生特别兴奋,不好组织等重重困难,不少化学教师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更甚者,将分组实验忽略不计,草草带过,这样的情况必须摒弃。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以把握实验进程和质量为主,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的机会,以保证学生有尝试、有体验、有收获,确实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的实验讲解要有侧重,力求简明扼要。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要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不但使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否则会如何、能产生怎样的后果等,对于技术性较强的操作要边讲解边示范,将实验的要点交代清楚,以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习惯包括:遵守实验室规则、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节约药品、注意实验安全、如实完成实验报告和注重环保等。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告诫学生要相信自己,尊重科学,勇于实践,使其真正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前人总结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有所创新。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教材分别引进“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分别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多,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何将几个实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呢?”我发动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儿,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总之,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实验手段,观察物质的反应与生成,认识物质的化学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化学教师,在兼职化学实验员的情况下,是十分辛苦的,但看到学生试验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内心深处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的付出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将一如既往地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军明.对于初中化学实验与教学相联系的认识和看法[J].新课程学习,2009.
[2]蔡兴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与策略[J].教育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