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画创作点滴
2017-02-04荣保珍
荣保珍
摘 要:通过解读邹一桂的“八法”,从章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点染法、烘染法、树石法和苔衬法等八个方面,向读者阐述国画创作的具体指导点滴,也强调古人之法虽然精妙,但不要成为束缚国画创作、创新的精神枷锁。
关键词:国画;邹一桂;八法;创作
中国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从古至今多少丹青妙手在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已经总结出许多审美经验和绘画技法、技巧。这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美学遗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画也要创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对于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艺术创作,具有极为重大的借鉴作用。
在浩如烟海的国画创作理论中,首推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六法论”对国画创作的阐述已经够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在我看来,“六法论”更偏向于国画创作思想和方向的指导,要论对绘画方面的具体指导,个人看来还要首推清代邹一桂的“八法”。古画论中“八法”之说,也有不同的版本,阐述的观点也是迥然不同、各有千秋,我经过细读揣摩,还是对邹一桂的“八法”情有独钟、尤为赞赏,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
一、章法
所谓的章法也称构图,这是画者作画前首先要考虑的事。中国画的构图如同其造型、赋彩一样,虽然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但是也有自己的章法。就一幅作品而言,不论篇幅大小,布局一定要分主次,即把主要表现的物象画在首要位置,其他辅衬的东西画在次要位置,不能平分秋色。另外,还要运用多样统一的原则,这也是构图的基本原则,既要讲究虚实变化、疏密变化和高低变化等,又要以调和、呼应、渐层等方法,使画面既丰富多变又整体和谐。构图最忌讳的是把物象罗列堆积,或者排列松散、琐碎,都会导致主题不明。典范作品首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作者巧妙地通过使者、禄东赞和礼官等三人的朝向,把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唐太宗的身上,而周围的宫女和扇子的衬托,使主体尤为突出。
二、笔法
国画修改一般很难,这就要求画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构思好,古人云,“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每一笔都很自然,不仓促、不滞涩。如,画花、勾叶时用笔必须都要有顿折;点苔时用笔如蚂蚁布阵。画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气质、年龄和肤色等考虑线条的刚柔、浓淡、粗细变化。如画少女宜用轻柔的细线条,画老者则用粗钢的线条。同一个人物描绘,脸部的线条比较细而柔,衣服用线则比较粗重。
三、墨法
古人用墨一般用新墨,都是随磨随用,不用宿墨。调墨不能太匀,八分即可,然后下笔,浓淡枯湿随意挥洒。如画花心要用浓墨,花瓣则用淡墨,花蒂用深墨,花苞则用浅墨等。当然实际用墨之法,更在于画者实际中灵活运用,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积墨、破墨、泼墨等墨法,应该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好的用墨之法。记得我曾经观看我的导师李亚伯先生作画,他每调好一笔,一笔下去必将笔上水墨全部用完,作品完成后笔洗瓶中的水依然是清的,而画面中却无一笔赘笔,可见导师的笔墨功底深厚,谓真大师也。
四、设色法
国画设色宜轻薄不宜厚重,过于厚重的色彩会使画面滞涩、胶粘而失去光泽和美感。要想加深物象的色彩效果,一般是用较薄的色彩层层罩染,才能达到厚而不浊、淡而不薄的效果。如画人物的脸,罩色都在两次以上,头发也在三四次以上。上色时要以一种色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辅衬,否则画面就会“花”而凌乱。另外,画花鸟画时,如果花的色彩涂得浓重,那么叶片的色彩也要涂重,这样才能和谐统一。相反,如果勾勒物体时用的是浓墨,染色时一定要轻染才好。
五、点染法
点、染都是为了增强画面的效果,点分大小变化、色彩变化、疏密变化等。染,也称渲染,画者手握两支笔,一枝笔蘸色,一枝笔着水,先用色笔上一笔色,再用水笔顺水晕开,不留痕迹均匀洁净。如染花心时,一枝笔蘸色先染花心处,然后水笔晕开,开始先染淡些,然后逐渐加深。一般不能只染一次,外面的花瓣约染三遍,中心的花瓣不少于五六遍,这样花朵才会凹凸有致、圆润生动。
六、烘染法
这种方法在文学上叫衬托,在工笔画中应用较多,写意画中很少使用。例如,在白纸上表现白色的花朵,一般在勾好的花瓣四周先涂上淡青色烘托,色彩开始较淡,水笔晕开最后逐渐消失,完成后白花会自然而然跃然纸上。另外,画水的波纹、月亮和雪景等都可以使用烘染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七、树石法
表现树石一般要用皴法,先湿笔后枯笔,随意而又果断地挥洒扫出,这种方法在写意画中使用较多。画树要先画树干,再画枝与裸露的根,最后画叶。画树干时在转弯处要留有节,每个节的大小、形状要注意变化,绝不能相同。如果画花草间的石头,用笔要细腻,一定要把石头画得小巧玲珑,不能画成高山峻壑的山中之石。不管画哪种石头,都要表现出三面,古人云“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也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能把树石画好的,山水画的技法你就掌握一半了。
八、苔衬法
如果树石表现得很好,就不必点苔了,一味地硬加上去,反而画蛇添足自毁形象。点苔一般按组点出,错落有致,根据画面的体势合理布白。苔的形状也要注意变化,可以圆,可以尖,可以无序地乱点,也可以整齐地排列。点苔后能使树木更加圆浑,石头显得更加峻拔,这就是苔衬法的奇妙之处。
以上是我研读邹一桂“八法”谈的点滴感受,由于自己知识浅薄,谈论可能片面不够细致,仅供同行或初学者参考而已。我想不管古人画论如何精妙,我希望不要把它成为束缚我们创作、创新的精神枷锁。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顾生岳.工笔人物画[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3]杜伯仲.中国山水画教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