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浅析
2017-02-04马耀龙
马耀龙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一生关键的时期。而事实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除了面对来自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外,还要认真去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们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想成才又厌烦学习的心理矛盾
农村中学生同城里的学生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从长远目标看,他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立业,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初中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友的期望。但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们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有一些学生因基础太差,甚至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很少想或不想明天的事。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和愿望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面对理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定会苦尽甘来,也就是说,农村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理想做出合理地规划,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理想才有望实现,别无选择。
二、追求时尚与蔑视劳动形成对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的初中生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追求时尚,加上一些家长把祖辈或自己对理想和愿望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因而对子女言听计从,娇生惯养,并为孩子舍得花钱。这样,使得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膨胀。从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学生不愿带着家里的食品,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不喜欢,每天都去买零食吃,或去外面餐厅吃饭。同学过生日,还要搞聚会……针对上述情况,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理解父母,才能理解劳动的艰辛,才恩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才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对今天的生活应倍加珍惜。
三、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要求摆脱大人的约束,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甚至发生个别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不够,也因为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能干的事一般采取包办代替。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考出好成绩,什么事度都可以不做,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依赖性。导致出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现象。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相互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四、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农村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另外一个方面,他们的情感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考了一次好成绩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成绩下滑而心灰意冷,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对于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农村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此落彼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对待,使得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五、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目前农村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影视文化、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接触和应用,看到了以前只有城里学生见到自己却从来没有见到的东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扩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肤浅,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