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2017-02-04顾梦霞
顾梦霞
摘 要:2015年,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德育改革,总结教训,大胆尝试,取得不错的改革效果。将学校改革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关键词:学校;德育;改革
在一所学校,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校园中垃圾到处飞扬,食堂里插队随处可见,学生嘴里脏话连篇……那么,即便这所学校具有很高的升学率,它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人”。
感到幸运的是,我工作于一所真正“开朗明亮”、真正重视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学校。在2015年,我校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德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影响、德育的魅力。下面,将我校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一、总结教训: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在进行正式的改革实践之前,我对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一些调研,发现并总结出了很多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想,正是因为前期对德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及时地了解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让我们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1.德育现象:虚假繁荣
走进很多学校,我们会感受到浓重的德育氛围,教室里的黑板,校园里的展板,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德育宣传。甚至,很多学校花费大量的精力开展类似“感动校园人物”“孝心少年”等大型评选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校还是很重视德育的,也能帮助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动学生的内心。但是,仔细想想,真正的德育难道就是校园里的横幅标语,就是赚足眼泪的各种活动吗?答案,否也。真正的德育不是形式化的作秀,而应该是从细节入手,立足于学生的真正需要,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2.德育主体:意识淡薄
教师,教书育人者,育人为先,教书次之。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非常专业,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相处,给学生以精神的引领。好的教师,应该做“人师”,让学生在每一个人生的拐角都想到我们;应该做“贵人”,让每一个生命都发挥他应有的光芒。但是,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课堂中,他们只管教好自己的课,而忽视了把握好学科知识里每一个德育的契机;课堂外,他们对学生的不文明表现一概不管不问。甚至有些教师不能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语言不文明,个人卫生不讲究等,用自己的不雅举止给学生树立了反面的效仿对象。
3.德育形式:以“堵”为主
为了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很多学校制订了完善的卫生值日制度,还选派一些专门的教师在固定的时间进行逐项检查;为了让学生遵守学校制度,很多教师会在学生犯错后进行急风暴雨式的严厉批评,甚至还会采取一些残酷的惩罚措施让学生“记住”自己的错误。诚然,完善的监督和严厉的惩罚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帮他们变得看似很文明。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在监督之下,学生言行举止文明了,监督之外呢?在惩罚之下,学生不敢犯错误了,但是他内心真正认同老师的批评吗?那些及时见效的“监督”和“惩罚”,在我们看来,其实难以真正取得教育的实效,学生内心根本没有明白和认同一些规章制度,更谈不上自觉地将这些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了。其实,德育的重点在于“疏”而不在于“堵”。
二、大胆尝试:学校德育改革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最终确定并实行了“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协调行动—逐层推进”的全方位的德育改革。
1.思品学科——促进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
我们深知,要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变得更加文明,首先必须促进其道德认知,激发其道德情感。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促进其在“文明”和“不文明”间进行正确的选择;只有激发了内在的知耻心和责任感,才能促进其“向善求好”之心,不用扬鞭自奋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决定以思品课为抓手,充分利用思品课帮助学生改变认知、激发情感。
随后,在思品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摒弃了按照课本顺序上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现实需要和学校德育要求自主编订校本式学科教学内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我们注重针对性、专题性和系统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说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全部是根据某一阶段学生的现实成长需要“量身订制”的,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所谓“专题性”,就是说我们的课程设置按照专题进行,围绕每一个专题帮助学生多角度的认知;所谓“系统性”,就是说我们的每个专题内部以及专题与专题之间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递进性,避免只是针对每一个主题的“蜻蜓点水”式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思品课的教学能真正促动学生的内心,真正引导其有所思、有所悟。
例如,面对很多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文明教育”专题课程,在这个主题之下,根据需要,又将其细分为“文明素养”“礼仪礼貌”“节约资源”“遵守规矩”和“担当责任”等课题。在每一个课题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中外文明的对比,激发学生内心的羞辱感和责任心;通过焦点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班级学校——引导道德实践,形成道德习惯
品德教育重在“知、情、意、行”,通过思品课,学生有了道德认知和情感,但这种认知和情感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中,以此帮助学生将文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而行动的促进和习惯的养成则主要依靠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的引导。
在学校层面,我们重视整体德育氛围的营造,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比如,校园里,某个学生在操场上见到了数额较大的钱物,将其交给了班主任,我们便利用这样的机会表扬这位同学的行为,称其为“清开好人”,并引导学生也努力成为“清开好人”。这种方式弘扬了正能量,能让学生感受到善与美,能够让文明在学生之间悄然生息地传递。再比如,某个班的学生自发将喝完的矿泉水瓶回收,我们便借机在学校成立“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由学生自主经营,并且在每个班设立部门经理,提倡所有同学将矿泉水瓶回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又给他们创设了实践活动的平台,一举两得。
在班级层面,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1)跟班听思品课,了解情况,借机教育;(2)根据班级实际,组织活动,形成规范;(3)学生自我管理,责任明确,系统完善;(4)落实包干任务,管理到位,长效保洁;(5)自主组织活动,倡导公益,乐于为善。基于这样的工作要求,很多班级设立了更加有效的制度,开展了很多创意性的活动。比如,为了让班级每日卫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很多班级确立了“卫生包干制度”,每个学生专门负责一项劳动任务,真正实现了劳动的专业化和高效化。再比如,某一个住校班级为了改善师生的住宿环境,在住校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倡议文明行动,并且撰写创意文明标语张贴于宿舍的每个角落。这些活动由学生自主开展,激发了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
体性。
3.全体教工——率先垂范,学科渗透,随机指导
每个教师都是育人者,因此,我们还特别重视全体教工在德育改革实践活动中的全面参与。他们需要做到:(1)注重文明礼仪,尊重学生和家长,自觉示范;(2)形成卫生习惯,关注校园环境,为人表率;(3)培养节约美德,用餐时杜绝浪费,先行身教;(4)使用文明语言,对学生循循善诱,和颜悦色;(5)增强育人意识,教学中渗透德育,学做人师;(6)展现主人态度,对问题敢于管理,当仁
不让。
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每位老师都能自觉率先垂范,给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为了让学生更讲卫生,我们老师首先要保持自己办公室的整洁;为了教学生讲礼貌,我们老师也要做到能主动跟学生打招呼;为了让学生节约粮食,我们老师在食堂吃饭也要做到不浪费。
三、初见成效:学校德育效果明显
在进行“文明教育”系列课程的活动中,我们不断跟踪调查学生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改变,能够明显感觉到这样的德育实践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以下几件事情可以看出:
一次,一名学生在跟我聊天的过程中无意中说道:“以前,我自己卫生习惯不好,总是乱扔垃圾,但是现在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危害,不仅自己不在学校乱扔垃圾了,甚至在家里的小区里看到别人扔垃圾还会上前阻止。”
经常会有外校老师来我校参观学习,基本上所有来参观的老师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清河开明的学生非常有礼貌,见到老师都热情地会喊声“老师好”。这虽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却能体现学生的礼仪素养。
……
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毕业后感激学校曾煞费苦心的教育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