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实亦虚:写意山水画中的“留白”
2017-02-04熊同威
摘 要:在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留白”是画家绘画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艺术理论家对“留白”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留白”的技法;另一类是研究“留白”的美学意义。“留白”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灵气,有提神的功效,给观者以喘息的余地。“留白”,传达了画家的思想,是情感语言的符号,是画家精神表达的重要形式。儒家、道家和佛家精神的注入,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留白”的精神内涵,与古代哲学家们所说的“画道”和谐统一。“留白”要服从于整体,在画面中巧妙运用“白”与“黑”的构成,悉心经营好大画面的“黑白”位置,合理收拾好小景处的“黑白”关系,让“留白”在整体中真正凸显其内在价值。在传统写意山水画中,“留白”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现代写意山水画中,“留白”也仍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留白”;写意山水;技法
在传统绘画中,“留白”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它既是构图中十分重要的布局手法,也是绘画虚实和有无关系的意趣所在。无论是画面表达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还是笔法的断与连、用墨的浓与淡,等等,都存在着有和无、黑和白以及浓和淡的比较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用“留白”来表现一种虚幻而空灵的境界。
一、“留白”的定义与思想内涵
“白”为画中气眼,黄宾虹就“留白”一法说:“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1]。”这里的“活眼”也就是气眼,它有解结、提神的功效。
白,象征着纯洁、无限,象征着清白,与黑对立统一。老子最先提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于是就有了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论断。
此外,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们所提及的以无计有、虚实相生,这里的“无”和“虚”实际上都是“白”的代名词。“无”和“虚”并非没有、不实在,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有”和“实”,如太极图一般,相融相生,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清代华琳在《南宗抉密》一文里说:“白,即是纸素之白。”又说:“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2]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了“留白”的艺术精髓,所谓既是白纸又是画才是艺术的“留白”,看“留白”不是白而是画,才懂得艺术的“留白”。
所留之“白”,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形象性,即可以通过“留白”联想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形象;另一种是非形象性,即难以通过“留白”联想出具体的形象。
留白,是思想传达的媒介,是画家精神表达的重要形式构成。留白,是一种“藏境”的手法。李可染在谈到山水画的创作时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3]。”这里的“魂”也就是“意境”的意思。而“留白”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造境”手段。
“留白”又称“余玉”[4],是说这里的白并非无用之白,它如玉一样珍贵,有着玉一般澄澈清明的特性,象征着空灵之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留白”与儒释道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儒释道精神的注入,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留白”的精神内涵,与古代哲学家们所说的“画道”和谐统一。
儒家提倡中庸思想,《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与山水画中黑白相生是一样的道理,无阴即无阳,无黑即无白,反之亦然,阴与阳相克相生,相互对立而又彼此统一;禅宗,它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其理论核心是“见性”说,本质上是要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南宗始祖王摩诘,他的作品总以一种极为简洁的方式来营造空灵与美的意境,传闻他的画风于自然中流露出一种宁静修远、空寂闲然的情态[5];道家讲求清静无为,《老子》中宣扬“有无相生”,即有生无、无生有,所谓“无中生有”便是此理。
二、“留白”的整体布局与取舍
清代张式认为:“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2]。”近代画家黄宾虹,更是充分地利用了“留白”这一独特技法,提出“不齐弧三角”一说,即不等边三角形,要求在留白的时候“白”的外形不应该是等边或者等腰三角形。
在山水画技法里,“留白”与画面布局密不可分,也就是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所说的“经营位置”。“留白”的关键在于“留”,要能留出疏密虚实,形状有大小聚散,笔墨有浓淡干湿焦等变化,能做到“密不通风,疏可跑马”,还要能留出生动自然而不做作的趣味,不能像僵蚓秋蛇一般毫无生意。
“留白”也要考虑到画面的整体,局部要为整体服务。俗话说:“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不经思考的“留白”,会使得画面花乱而缺少秩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气势。可见,画者要养成随时观看画面整体的习惯,该舍之时大胆地舍弃,使“留白”服从于整体之中,让“留白”在整体中真正凸显其内在价值。
此外,就是“留白”的取舍问题,尤其是在对景写生中,更需进一步揣摩“舍而不舍,不舍而舍”[6]的意味。有舍方有得,舍小景得大韵,才是真正会画画的人。五代荆浩曾提出“六要”,指出:“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2]。”意思是说画家在作画时要学会思考,学会删其冗繁,求其主要,聚精会神地想着物体的形状,就像在眼前一样。画家要尽力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做到意在笔先,删去多余景物与空白,留出整体韵味。
三、“留白”分类举要
关于“留白”的四类注意要点:
(一)构图留白
画家们把构图称为“布白”,即在白纸上进行山水内容的布局。构图中的“留白”可分为“着笔处”和“不着笔处”,即有物体部分和无物体部分,作画时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对比。首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可以把物体如山、石、树等景物看成“黑”,把天空、云雾等景物看成“白”,可先作小稿,直至达到和谐。之后,还要注意有物体部分的不着笔处的留白,如若一座山全是黑乎乎一团,显然没有生气,但若于其中安置一点白,比如利用山石的阴阳面进行留白等,便立马就“活”了过来,但这种“白”不可留太多,多则乱,适得其反。
历史上有许多典型的“留白”构图大家: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马远、夏圭有着“马一角”“夏半边”之称,这种构图方式大胆而极具特色,画面白而不空,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也同样擅长“留白”,他常常采用三段式构图,其代表作《渔庄秋霁图》就是其中的典范,画面中大量的“留白”,笔简意远,平淡天真;
而今,山水画的笔墨构图都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当下的山水画画坛,也涌现出构图丰满的作品,而相应的“留白”也随之减少,他们的作品更注重细部“留白”以及墨线与墨块之间的对比作用,更加体现了新世纪的艺术景象。
(二)景物留白
山水画中,一幅画常用的构成元素有:树木、山石、溪水、云气、烟雾、天空、白雪以及人物、房屋、动物等点景。可采取“留白”技法进行表现。
1.树
要注意姿态与穿插,有虚实对比。一棵树,树干中间常常“留白”,与繁密的树叶形成黑白对比。对于多棵树,以夹叶树为“白”和点叶树为“黑”交错画。
2.山石(包括石山和土山):古人说:“石分三面。”即要有阴阳变化。山水画中有“积墨法”,可以把暗面多次积染达到很黑,而亮面直接留白,这种典型的利用阴阳对比的画法可以更好地体现山石的体积感和层次感。
3.溪水、云雾
近处溪水可画水纹表现,远处可以直接留白,此法也可以表现水的虚实变化与远近空间层次感;云雾可用淡墨擦出或者烘染,用黑衬托白,注意虚实变化,或者如画水一样勾出云的轮廓,亮部直接留白。
4.天空
白雪:晴朗时,天空可以直接留白;下雪天时,则把天空晕染墨色,挤压出山之白,仍是以黑衬白,如此就有了下雪天的气氛。
5.点景
要注意与画面整体的协调性,依据点景周围的黑白布局选取合适画法。要把握好人或动物的神态、房屋的结构穿插等,同时还要注意笔墨与造型的精道。
(三)点、线、面留白
点、线、面,也是情感的表达,在运用这些元素的时候也要注意留白。
点,又称“马蹄点”,因状如马蹄而得名,墨色相对较重,增强画面黑白对比,有“醒”画面的作用。古人说“攒三聚五”,要有聚有散,注意其大小、形状、墨色等变化。
山水画讲究以线造型,线与线之间要既能融于整体又要能分得开,画家黄宾虹是用墨大师,他的墨线可以做到中间白两边黑或者中间黑两边白。
点、线相加形成面,需注意面与面的黑白对比,面越大,其分量感就越足,空白越多,则越显轻盈。同时要注意整体,在整体中求变化,在整体中传达出美的韵味。
(四)光影留白
受西方的影响,近现代画家越来越多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的特色,其中一个就是“光影”。近代画家李可染可谓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充分利用了光影效果,把河里的倒影入画,又把山头和春树的亮面留白,暗部巧妙地结合“积墨法”,表现出了一种浑厚稳重的山体,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代表作有《树杪百重泉》《漓江胜境》等。
四、结语
“留白”是一门艺术,它给了中国山水画艺术无限自由的空间,以及无限回味的余地,它是绘画的一部分,是技法必然涉及到的具体实施和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水画的“留白”越来越得到重视。无论是传统山水,还是现代类型的写生山水,“留白”语言都是画家十分重视的内容,尤其是在纯粹的笔墨山水画中,浓淡干湿的黑白对比,以及有墨与无墨之处的对比,等等,留白从大的布局到小的疏密关系,都体现着这种艺术的存在价值。从传统绘画中学习留白的处理方法,积累留白的经验和语言表达方式,让“留白”这一传统技法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樱林.黄宾虹——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61-412.
[3]边平恕.李可染——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6.
[4]韩宝江.禅诗中的“留白”艺术[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05):24.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1-48.
[6]杨成寅,林文霞主编.潘天寿——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5.
作者简介:
熊同威,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