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困难与方法探寻
2017-02-04杨梅
杨梅
摘 要:当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而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分析出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是当今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究,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困难;方法
一、课堂面面观
笔者教初中美术《垃圾变废为宝》这一课时,开始备课前就想如何从生活垃圾入手来达到教学目的。后来发现学生对于喝完的饮料瓶处理不当。于是教师就将这一节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定为《瓶瓶罐罐大变身》,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课程分为“大家谈感受”“一起来制作”“大家比一比”等,号召学生把喝完的饮料瓶收集起来,然后加工改造,设计成可以用来种花的“花瓶”,这样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也能通过动手尝试来提高欣赏水平。但是后续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上完成的作品,下课后并没有发挥其美学功效,很多被孩子或者孩子家长丢到了垃圾箱,这就失去了课堂教育的目的,教学环节上缺少延续性。笔者经过反思,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文化内涵,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节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无法从精神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就其发现的这几点困难,笔者认为其违背了课堂设置的初衷,没有将美术欣赏这一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就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经过深入研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应困难。
二、问题大诊断
1.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把老师布置的“垃圾变废为宝”任务当成作业,对环保以及美学的理解都停留在概念上,没有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因此其对于参与活动缺乏积极性,并没有理解其内在的美学内涵。
2.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本身在生活中对于“垃圾变废为宝”的理解并不深刻。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很多家长为搜集塑料瓶,有时买来矿泉水倒掉,这样就造成了浪费。而且在课下,孩子把制作的“花瓶”拿到家里后,学生家长并没有表现出支持与认可,很多就是随手扔进了垃圾箱,这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到位。
3.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性
教师在课程设置的时候缺乏趣味性与创新性。在教学中并没有去挖掘废品利用的美学意义,也没有研究相应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理解课程设置的实际意义。
三、解决的对策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于上述发现的困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对策:
1.让学生爱起来
“变废为宝”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教师应该做的是让课堂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例如,笔者在课堂上设计《我是小小美术家》等课程,给课程的设计赋予故事性,这样学生参与时就觉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就增强了。而且笔者还会将学生设计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互相欣赏,学生慢慢就会明白变废为宝的意义,并且会乐于在生活中“变废为宝”,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让家长来参与
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教学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执行,而这就需要家长参与。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设置时也应注意让家长参与进来。例如,讲课时就会提前告知家长课堂的意义,让家长注意辅助教学,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好处,家长也乐于配合,这样课堂教学就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在活动中家长也受到了教育,从而使美术欣赏课更有意义。
3.让教师动起来
课堂现在的主导者仍是教师,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程的设计。如何让课堂富有文化内涵,如何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延续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课程设置的趣味性,使课程更加具有活力与文化内涵。教师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其整体性,这样课程设置才会有条不紊。
例如,笔者在课堂后续教学中,会给学生讲资源短缺,变废为宝的故事。这样学生通过故事就会明白变废为宝的意义,明天在生活中实行变废为宝能够美化环境,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更富有使命感,也就会更加注重“变废为宝”。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学品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使教学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仁义.初中美术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新课程(教师),2010(3).
[2]尤红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与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