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
2017-02-03
科技之窗
“一种裂腹鱼类受精卵孵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申请的“一种裂腹鱼类受精卵孵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510836155.3。发明人为颜文斌、朱挺兵、朱永久、吴兴兵、杨德国、郭威和胡文安。
裂腹鱼类是亚洲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群鲤科鱼类,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裂腹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对水温、流速、底质等有着一定的要求,人工构建的孵化环境往往与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使裂腹鱼类受精卵人工孵化时往往达不到自然孵化时的效果。
该专利提供了一种裂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方法,通过在自然河道或者山泉汇口附近平坦低洼的位置修建半自然的孵化场,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环境,同时辅以简单的人工管理,即可实现裂腹鱼类受精卵的大规模孵化。该方法操作简便、孵化率高,同时降低了孵化的成本,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种能推动水流的曝气增氧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杨铿等人完成的“一种能推动水流的曝气增氧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621395242.6。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推动水流的曝气增氧装置,其设有长方体的框架,框架底部设有一圈连通的气体管道,设有多条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两端分别连通气体管道内部,框架的其中两条上下对角的框架边之间用地膜封闭,地膜的两侧边再向下延伸封闭框架的两侧面的半边。该实用新型使用时,在增氧的同时能推动其前方大面积的水体流动,提高排污的效率,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并且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一种渔业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崔正国副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渔业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510161633.5。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业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方法,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渔业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进行计算与预测,从而通过生物体、水体和沉积物三个指标的实际监测数据得出石油类污染物环境最终风险指数,有效地进行评估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风险等级,并通过构建石油类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系统实现快速评估。
这一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可提早发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以及体内的石油污染状况,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并为养殖企业(户)、渔业、海洋、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六斑刺鲀人工繁育初获成功
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鲀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营养强化后,野生亲本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受精卵,约320g,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止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100尾,可正常摄食、生长状况良好。我所科研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培育和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其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不仅可以食用,还具有可观赏性。六斑刺鲀人工繁育试验的成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全人工繁育和养殖奠定了重要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对保护和开发这一具有高价值的海水鱼类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