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蝴蝶兰丛生芽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017-02-03陈和明吕复兵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褐化花梗丛生

黄 丹,陈和明,吕复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蝴蝶兰(Phalaenopsis)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原产于亚热带雨林地区,本性喜暖畏寒,为附生性兰花。其花型似蝶、色彩多样、鲜艳多姿,花序好、花期长,广受花卉爱好者的喜爱,素有“兰花皇后”的美称,在全世界广泛栽培[1]。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几乎没有侧芽萌发,不能通过分株方式进行繁殖;同时蝴蝶兰种子不含胚乳,自然条件下萌发率非常低,不能通过播种方式进行繁殖[2]。因此,以上两种繁殖方式均不能满足市场对蝴蝶兰的广泛需求。

目前,蝴蝶兰的繁殖方法主要为无菌播种[3-4]和组织培养无性繁殖[5],无菌播种主要进行杂交或自交获得种子,经过无菌播种得到实生苗,但实生苗分离大且变异多,不能保持亲本的遗传稳定性,花色、花期多变等;利用茎、根、叶等外植体诱导原球茎进行增殖并分化成苗,虽然性状相对一致,但仍有较高的变异率,如花色不纯等[6]。利用丛生芽进行蝴蝶兰繁殖是一种从芽到芽的增殖途径,其优点是通过芽长芽的方式使亲本的遗传稳定,减少变异的发生,是最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7-9]。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蝴蝶兰丛生芽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蝴蝶兰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1 外植体

1.1 外植体的选取

谭鹏鹏等[10]及尚杨娟等[11]以花梗为外植体,对花梗腋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第2节、第3节花梗有较高的萌发率,以第3节萌发率最高;并得出花梗基部的第1~3节诱导营养芽成功率较高,第4和第5节靠近顶端部分成为花芽的几率大,这可能与芽的分化部位有关,花梗基部的芽主要是休眠芽,在生长激素的诱导刺激下容易发育成营养芽,但花序顶端的芽含有未完全分化的花原基,在培养基中比较容易诱导萌发为花芽[12]。刘亮等[8]在蝴蝶兰丛生芽诱导试验中也采用花梗腋芽作为外植体,将第一代诱导出来的新花梗芽作为丛生芽增殖的材料,增殖倍数可达5.5。

1.2 外植体的消毒灭菌

马晓娟等[13]在蝴蝶兰V31品种的花梗组培快繁中发现,消毒时间对花梗腋芽的诱导率、褐化死亡率和污染率都有明显影响,在0.1%氯化汞的条件下,消毒8 min的诱导率比消毒10 min的诱导率高出6.62%,且褐化率明显偏低。付镇芳等[14]在蝴蝶兰大辣椒花梗组织快繁研究中发现,消毒剂、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处理至关重要,既要消毒干净外植体,又不能损伤外植体的组织。其中花梗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有大量细菌性、真菌性污染出现,当消毒20 min时污染减少,但用升汞消毒时,随着灭菌时间的增加,细菌性、真菌性污染逐渐减少,其中消毒10 min和15 min时最彻底,但消毒10 min的成活率高于15 min。然而,曾德华等[15]在满天红蝴蝶兰花梗组培快繁中,用升汞消毒9~11 min时,细菌性污染出现较多,当消毒13~15 min时,随时间的增加,细菌性污染减少,成功率高达85%以上。

2 丛生芽的诱导

2.1 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马晓娟等[13]在蝴蝶兰丛生芽快速繁殖体系中,在1/2MS和MS培养基中,1/2MS的诱导率比MS高出24.94%、褐化率也明显比MS低,而MS培养基褐化严重且发生早,表明1/2MS培养基更有利于外植体的诱导。田甜[16]将蝴蝶兰外植体分别接种在MS、KYOTO、1/2MS 3种培养基中发现,1/2MS培养基萌发率最高。但武爱龙等[17]在蝴蝶兰大辣椒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中,以花宝一号为基本培养基,诱导丛生芽的最佳配方为:花宝一号+NAA 0.3 mg/L+6-BA 5.0 mg/L。

2.2 6-BA及NA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李金雨等[18]研究发现,6-BA浓度在0.0~3.0 mg/L之间,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蝴蝶兰丛生芽的诱导率上升,且诱导时间缩短;但6-BA浓度在3.0~7.0 mg/L之间,随着6-BA浓度的上升,其诱导时间逐渐缩短,但诱导率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当6-BA浓度在3.0 mg/L以上时,增加6-BA浓度对蝴蝶兰丛生芽诱导率作用不大。因此,3.0 mg/L的6-BA对诱导蝴蝶兰丛生芽是最适宜的。刘亮等[8]认为在不添加NAA的条件下,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诱导率上升且诱导时间缩短,当6-BA 3.0mg/L时,添加少量NAA诱导率达100%,因此6-BA和NAA组合使用效果较好。华海霞[19]也认为NAA对芽的诱导影响不大,而6-BA的影响显著,随着6-BA浓度的上升,增殖系数变大,在6-BA 2.0 mg/L、NAA 0.5 mg/L下效果最好。但张伟等[20]的试验认为,在相同培养基的条件下,同时使用6-BA、NAA时诱导率比单独使用6-BA时低,且培养时间长;当6-BA的浓度达到5.0 mg/L时,诱导率略有下降且生长较弱,表明高浓度的6-BA不适合蝴蝶兰花梗侧芽的诱导,当单独使用6-BA且浓度在3.0 mg/L时,诱导率最高。

3 丛生芽的增殖

3.1 切割与摆放方式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钟海丰等[21]设置了6种不同的芽体物理切分与摆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芽体不同切分与摆放方式对蝴蝶兰丛生芽增殖具有显著影响。芽体切除生长点后横插,其单芽平均增殖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PSP-3(单芽切除生长点后横插)和PSP-6(双芽切除生长点后横插)的单芽平均诱导芽数分别为6个和5.9个,而常规单芽切除2/3叶片后竖插,其单芽平均诱导芽数仅为3.5个。但芽体损伤和芽体大小方面,不同处理的死亡率有所不同,单芽切除2/3叶片后纵切横插的死亡率最高、达33.3%,单芽切除生长点后横插的死亡率次之、为23.3%。

3.2 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付镇芳等[14]利用蝴蝶兰大辣椒对基本培养基的增殖情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蝴蝶兰大辣椒的增殖有明显不同的作用,其中MS培养基比1/2MS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增殖,增殖系数达2.35。但武爱龙等[17]在蝴蝶兰大辣椒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中得出,利用花宝一号为基本培养基,丛生芽增殖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一号+NAA 0.2 mg/L +6-BA 6.0mg/L,增殖系数为5.53倍。同时,在规模化种苗生产中,普遍利用花宝一号作为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

3.3 6-B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在蝴蝶兰丛生芽的增殖过程中,不同浓度的6-BA具有明显影响。马晓娟等[13]在试验研究中发现,6-BA浓度为5.0 mg/L时,丛生芽生长健壮,且增殖率最高;当6-BA处于1.0 mg/L低浓度时丛生芽增殖减少,当浓度升高至5.0 mg/L增殖率逐渐上升,但6-BA浓度大于5.0 mg/L时增殖率随浓度的上升而下降。李金雨等[18]认为随着6-BA浓度的上升,丛生芽的芽数增多,增殖率上升,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表明6-BA对蝴蝶兰丛生芽的增殖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浓度为6-BA 8.0 mg/L时增殖率最高、可达304%,且丛生芽生长健壮,便于下一步的增殖及壮苗生根。当6-BA浓度高于10.0 mg/L时增殖率逐渐上升,但丛生芽生长较弱且有畸形芽出现,不利于增殖。谭鹏鹏等[10]也认为增加6-BA的浓度,增殖率随之上升,当6-BA浓度从5.0 mg/L上升到7.0 mg/L时增殖率达到最高,当增加到10.0 mg/L时增殖率有所下降,表明高浓度的生长激素抑制了芽的分化。

3.4 6-BA及NA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谭鹏鹏等[10]认为,在6-BA浓度相同、NAA浓度不同的条件下,其增殖系数有所不同,随着NAA浓度的上升,增殖系数也相应地增大,表明NAA对丛生芽的分化有促进作用。华海霞[18]在试验中发现,1.5~2.0 mg/L的6-BA有利于芽的增殖,浓度在2.0 mg/L时增殖效果最好;NAA对增殖作用不明显,但低浓度的NAA具有协同作用[22],所以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 + 6-BA 2.0 mg/L + NAA 0.2 mg/L。但杨海芸等[23]和谭巍等[24]在NAA和IAA生长素对蝴蝶兰增殖的试验中发现,NAA要优于IAA且浓度在0.5 mg/L时,增殖率最高,在6-BA和KT两种细胞分裂素中,6-BA优于KT,在6-BA浓度为7.0 mg/L时增殖率最高。张伟等[20]也认为NAA浓度在0.5 mg/L、6-BA浓度在1.0~7.0 mg/L时,丛生芽增殖率逐渐提高,当6-BA浓度为5.0 mg/L时增殖芽数较多且生长强壮;但6-BA浓度达7.0 mg/L时增殖芽数最多,但有畸形芽出现。曾德华等[15]研究发现,6-BA和NAA的最佳浓度为3.0 mg/L和0.5 mg/L或3.0 mg/L和1.0 mg/L时,增殖效果最好。侯义龙等[25]在迷你蝴蝶兰花梗侧芽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发现,6-BA 8.0 mg/L + NAA 0.2 mg/L最适宜丛生芽的增殖。可见,6-BA浓度过高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唯有6-BA、NAA在配合使用且适宜浓度下,增殖效果最为理想。

3.5 6-BA及其他激素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杨录军等[26]在蝴蝶兰新品种郑农火凤凰的组培快繁研究中发现,影响丛生芽增殖最大的因素是6-BA,其次是腺嘌呤,然后为CM,丛生芽在1/3MS + 6-BA 2.0 mg/L +腺嘌呤3.0 mg/L+ NAA 0.2 mg/L + CM 100 mL/L的培养基上增殖效果最好。漆子钰等[27]在蝴蝶兰小麻雀的组培快繁研究中发现,6-BA 8.0 mg/L + 蛋白胨0.5 mg/L增殖率最高,表明低浓度的蛋白胨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然而,周全等[28]研究发现,6-BA和TDZ两种激素在蝴蝶兰丛生芽增殖过程中,TDZ的增殖效果优于6-BA,适于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为1/3MS + TDZ 2.0 mg/L + NAA 0.1 mg/L+ 蔗糖20 g/L + 琼脂8.0 g/L + 活性炭2.0 g/L +CM 200 mL/L。

4 壮苗生根

在壮苗生根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基的生根情况不同,其中NAA是关键。李金雨等[18]研究结果表明,MS + NAA 0.5 mg/L + 10%香蕉汁与MS + IBA 0.5 mg/L + 10%香蕉汁对生根的影响没有差异,其它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其中以NAA 0.5 mg/L + 10%椰子汁的培养基对生根的效果最好,平均生根数达3.6条。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椰子汁或香蕉汁等对生根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亮等[8]将增殖芽转入1/2MS + NAA 1.0 mg/L和1/2MS + IBA 0.3 mg/L培养基中进行壮苗生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基均能诱导生根,但后者生根快,平均根数可达3.3条且生长健壮。谭鹏鹏等[10]研究发现,在生根阶段,添加香蕉泥和活性炭对生根及壮苗有明显促进作用,香蕉泥对pH值有缓冲作用,并且含有天然的腺嘌呤等植物激素,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马晓娟等[13]发现,椰汁、香蕉泥和土豆泥能明显影响丛生芽增殖和分化,椰汁有利于增殖并促进生根,且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处理,土豆泥能促进根数和叶片数的增加。张启香等[29]认为,当6-BA与NAA的配比适当时,蝴蝶兰的生根较多,植株长势旺盛且健壮,其中6-BA具有细胞分裂与分化的作用,细胞分裂可以打破顶端优势的影响。郑玉忠等[30]认为壮苗生根对植株的移栽成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筛选激素种类并找到适宜浓度。

5 褐化防治

张和等[31]认为在蝴蝶兰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褐变不利于根的形成与生长,褐变是离体培养的无性系植物或进行组织培养时,从植物上切取时伤口所分泌出的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醌类物质所引起,且褐变率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生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在培养基中逐渐扩散,同时抑制酶的活性,毒害外植体。其中活性炭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非极性分子和色素等大分子,减少有害物质的形成。王立娅等[32]发现,1%活性炭能促进生根,并能防止植物自身的酚类物质排泌和变褐,对繁殖材料的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具有良好作用。除了活性炭能抑制Ca+的吸收和防止褐变外,柠檬酸、Vc等物质对缓解褐化也有一定作用,而当pH值在5.4~5.5时,排的褐变物质也相应减少[31]。张伟等[20]发现添加30 mg/L柠檬酸能减少褐化且效果显著,表明柠檬酸能有效降低褐化率、提高诱导率。但段文武等[33]在蝴蝶兰组培的研究中发现,显著抑制褐化且对褐化影响最大的是活性炭,转接周期对褐化的影响次之,对褐化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活性炭、转接周期、温度、椰子汁,其中活性炭1.0 g/L、转接周期10 d、温度25℃、椰子汁浓度150 mL/L,为抑制褐化的最优组合。

6 结论与展望

对蝴蝶兰丛生芽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利于更系统、更完整地了解当前取得的水平和进展情况,能够更好、更快地为种苗生产提供借鉴和服务。综合以上的分析,以花梗为外植体,通过花梗腋芽诱导营养芽成功率较高,其中第2节和第3节最好;外植体消毒灭菌时,0.1%氯化汞消毒8~15 min比次氯酸钠效果好,但不同品种的消毒时间略有差异。在丛生芽诱导中,以1/2MS或花宝一号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在3.0~7.0 mg/L之间,或6-BA和NAA搭配可诱导出丛生芽;在增殖培养中,6-BA或TDZ对丛生芽增殖有明显影响,NAA在适宜浓度下配合使用,增殖效果更佳,并以MS或花宝一号为基本培养基;在壮苗生根中,主要以低浓度的NAA或IBA,并配以椰子汁或香蕉汁、土豆汁等有机物对壮苗生根促进作用明显。在众多防褐化因子中,活性炭能显著抑制褐化且对褐化的影响最大,转接周期对褐化的影响次之,对褐化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活性炭、转接周期、温度、椰子汁,其中活性炭1.0 g/L、转接周期10 d、温度25℃、椰子汁浓度150 mL/L为抑制褐化的最优组合。

虽然蝴蝶兰组织培养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不同品种其消毒时间、诱导率、增殖率、转接周期等均有差异,因此,需要更深入、细致地对不同类型的蝴蝶兰进行研究,找出适合自身的最佳消毒时间、培养基配方及转接周期等,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 陈和明,吕复兵,朱根发,等. 20份蝴蝶兰组培及栽培特性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5(5):33-35.

[2] 魏琪,李凤兰,胡国富,等. 蝴蝶兰快速繁殖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2006,33(4):915-920.

[3] 闫钊.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繁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5(12):21,146.

[4] Mweetwa A M,Welbaum G E,Tay D. Effects of development,temperature,and calcium hypochlorite treatment on in vitro germinability ofPhalaenopsisseed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8,117(3):257-262.

[5] 曾凡景,杨恒,赵惠恩. 国内蝴蝶兰育种与繁殖栽培现状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27-130.

[6] 曹孜义,刘国民. 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9-181.

[7] 潘学峰,王安石,李海珠. 利用丛芽途径快速繁殖蝴蝶兰的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47-60.

[8] 刘亮,易自力,蒋建雄,等. 蝴蝶兰丛生芽、原球茎途径的组织培养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7(3):43-45.

[9] 刘荣维,梅庆超,崔元方,等. 丛生芽—— 蝴蝶兰无性快速繁殖的新途径[J].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2):105-107.

[10] 谭鹏鹏,彭方仁,江荣翠,等. 蝴蝶兰丛生芽快繁体系的建立[J]. 技术开发,2013,27(4):80-84.

[11] 尚杨娟,谭鹏鹏,彭方仁. 蝴蝶兰花梗腋芽的初代培养[J]. 林业科技开发,2009,23(2):100-104.

[12] 王熊. 兰花快速无性繁殖研究及花芽分化的探讨[J]. 植物生理学报,1984,10(4):391-397.

[13] 马晓娟,陈瑶瑶,庄卫东,等. 蝴蝶兰丛生芽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J]. 福建农业科技,2012(3-4):111-114.

[14] 付镇芳,何博,马杰,等. 蝴蝶兰“大辣椒”花梗组织快繁技术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2017(5):66-69.

[15] 曾德华,郁培义,陈伟玉,等. “满天红”蝴蝶兰花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热带林业,2014,42(1):46-49.

[16] 田甜. 在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南方农业,2015(9):23-24.

[17] 武爱龙,吴建阳,卓海容.蝴蝶兰“大辣椒”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福建农业学报,2015,30(11):1075-1081.

[18] 李金雨,洪丽萍. 蝴蝶兰丛生芽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610-613.

[19] 华海霞. 蝴蝶兰丛生芽组织培养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12059-12060,12064.

[20] 张伟,乔保建,李冰冰,等. 蝴蝶兰高效组培快繁及温室移栽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83-86.

[21] 钟海丰,钟淮钦,黄敏玲,等. 蝴蝶兰丛生芽增殖培养条件优化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13,28(7):675-679.

[22] 姚丽娟,徐晓薇,林绍生,等. 蝴蝶兰原球茎增殖分化影响因子探讨[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3):42-44.

[23] 杨海芸,吴震.不同培养条件对蝴蝶兰离体叶片丛生芽发生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1):44-49.

[24] 谭巍,尤海波,刘博文.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丛生芽增殖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20-21

[25] 侯义龙,冷阳,吕杰凯,等.迷你蝴蝶兰花梗侧芽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37(3):62-64.

[26] 杨录军,王俊,杨书才,等.蝴蝶兰新品种“郑农火凤凰”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5(11):52-54.

[27] 漆子钰,陈俊晖,林志刚,等.蝴蝶兰小麻雀的组培快繁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4):35-38.

[28] 周全,周翔,唐兴国,等.蝴蝶兰原球茎和丛生芽增殖条件优化[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596-598.

[29] 张启香,方炎明,张晓平.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3):38-40

[30] 郑玉忠,张振霞,陈泽华.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1):71-74.

[31] 张和,徐虹. 影响蝴蝶兰组培苗生产中褐变的因素及其调控[J]. 现代园艺,2014(9):55-56.

[32] 王立娅,方正,李英丽,等.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5):42-45.

[33] 段文武,蒋祖丰,伍芬桂,等. 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抑制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4):137-140.

猜你喜欢

褐化花梗丛生
沈阳农业大学揭示番茄SlERF52-SlTIP1;1调控模块加速花梗脱落新机制
温185核桃内种皮褐化程度与土壤相关性分析
‘洛阳红’牡丹腋芽培养过程中褐化的防止技术研究
不同处理对牡丹叶柄离体培养时褐化的影响
天梁河
净化
A beautiful flower
春色
沼泽小叶桦丛生芽生根培养及移栽炼苗试验
火焰兰茎段侧芽离体再生及褐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