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干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7-02-03李青阳
李 尚 李青阳 梁 龙
(驻马店市驿城区林业局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板栗干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李 尚 李青阳 梁 龙
(驻马店市驿城区林业局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板栗干枯病又称栗疫病、胴枯病、溃疡病,是世界性栗树病害。染病植株树势衰竭,树皮腐烂,严重时导致全株枯死。我国板栗一直为抗病树种,但近年来,我国各主要板栗产区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危害已相当严重,使栗实产量、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当前板栗生产上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症状
栗树干枯病主要危害栗树主干,主枝及小枝也可受害。病害初发生时,树皮上出现水渍状红褐色的病斑,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组织松软,略隆起,湿度大时会溢出黄褐色汁液。随后病害继续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甚至包围树干一周,并向上下蔓延。此时,病部肥肿,呈湿腐状,有酒精味。发病至中后期,病部失去水分,干缩凹陷,感病树皮纵向开裂。春季,在染病部位产生许多橙黄色瘤状子座,以后子座顶破表皮而露出,遇雨便从子座内涌出橙黄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入秋后,子座由桔红色变为酱红色,并在内部形成子囊壳。在开裂的病部,常常在木质部和树皮间,可以见到羽毛状扇形的菌丝层,其色鲜而污白,时久变为黄褐色。
幼树在干基发病较多,造成上部枯死,病树基部愈伤组织渐增,并产生大量萌蘖。如此往复数年,最后导致病树死亡。
2 病原
为孑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闻座壳科、内座壳属的栗疫菌。病部生有桔黄色或红褐色瘤状子座,顶端突破树皮而显露,直径为0.7~2 mm,内生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分生孢子器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多室,内腔壁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很少有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圆柱形,直或略弯。子囊壳暗黑色,在子座底部产生,球形或扁球形,须较长,一个子座内含有20~50个子囊壳,并分别开口于子座顶端。子囊棍棒状,无色,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孢,隔膜处稍缢缩。
3 发病规律
栗干枯病菌,有少数地方每年3月底至4月初开始活动,4月下旬出现无性世代,5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角,5月下旬枝干上出现新病斑,6月后病斑明显扩展,10月下旬病斑扩展渐止,并陆续产生有性世代。病菌以树皮下扇形菌丝层(块)、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越冬。翌春以风、雨、昆虫或鸟类传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侵染,孢子萌发后自伤口侵入,潜育期为3~5周。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皮内越冬,可随带病种子和接穗而传播。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树皮上的伤口侵入。早春气温回升至栗树发芽前后是病害发生最严重时期。树干上原发性病斑多集中在西南面或南面,北面相对较少。早春气温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发病重。秋冬干旱年份,第二年春发病明显加重。另外,栗树休眠期前后发病重,密植园及管理粗放园发病重。此外,栽植幼树,若土壤瘠薄,根系浅,树势弱,则发病严重;地下水位高或不易排水的栗园,发病也重,遭受冻害的树,易为病菌侵染。各种伤口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栗干枯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有当树势处于衰弱或有伤口的情况下才被严重感染。
4.1 预防措施。加强栗园管理,适时进行施肥、灌水、中耕、锄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引种和栽种栗苗时,要严格实行检疫,应选用抗病品种苗木。保护树体,严防人畜损伤,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彻底烧掉重病植株刮下的树皮、病枝。在栗树萌发时,刮除病部,对于主干或枝条上的个别病斑,可用刀先将树皮刮除,深度要达到木质部,然后涂以抗菌剂401的400倍液,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4.2 治疗措施。将无毒品系接种在活动的树干溃疡病部后,可以治愈。
[1]程远渡,易有金,周金伟,等.板栗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13(19):8170~8171.
[2]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病理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3]蒯春兰,方世云.板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J].农技服务,2011(11):1452~1453.
[4]张素敏,刘春雨,徐少锋.园林植物病害发生与防治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5]伊建平,贺杰,单长卷.常见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诊治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6]陈守耀,周秀梅,陈建业.北方果树优质果品生产技术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