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后期管理措施
2017-02-03沈忠山
沈忠山
河蟹养殖后期管理措施
沈忠山
生产上常将8月底以后至河蟹捕捞上市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河蟹养殖后期,此时河蟹已经进入育肥增重关键阶段,面临最后一次蜕壳过程,加强这一阶段的池塘饲养管理,对增大河蟹规格、改善河蟹品相和提高养殖效益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改善养殖环境
1.调水
河蟹养殖后期,随着池内残饵、粪便不断增多,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也在不断富积,而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此时也到了开花结果枯萎阶段,池中以摄食池中残饵、腐殖质和固着藻类的螺蛳此时也所剩无几,因而水质更容易变差变坏,不利于河蟹生长,甚至会诱发各种疾病,所以调节水质便成了本阶段的一项重要养殖措施。水质调节的方法有多种:
一是开启增氧机。增氧机有增氧、搅水、曝气等方面的作用,通常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一般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
二是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每10-15天使用一次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用量10kg,这样不仅调优了pH值,还增加了水体钙离子浓度,对河蟹后期蜕壳生长有促进作用。
三是合理换水。每隔7-10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约占池水的10%-20%,换水时,直接将较差的部分池水排掉,注入溶氧丰富的新鲜水。注意,注入的新水与原来的池水不能有较大温差,控制在向养殖水体泼洒有益菌来净化水质,创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如光合细菌、复合益生菌等。有益菌可在水体中与致病菌产生生存竞争,能有效阻止致病菌在水体中繁殖和生长,对河蟹防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多种调控措施,养殖后期水体溶氧要求在4mg/L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5-40cm,pH值7.5-8.5,水位稳定在0.8-1m。
2.改底
河蟹营底栖生活,蟹池的底质对河蟹的生长和体色有直接的影响,到了养殖后期,这种影响将更加明显。此时,河蟹养殖池塘底部沉积了许多残饵、粪便等有机质,有机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分解,分解时不仅会消耗池水溶氧,还会产生许多有毒有害物质,轻则影响河蟹生长,重则引起河蟹发病甚至中毒死亡。池塘底质恶化,还会导致河蟹产生铁锈板或黑底板,影响卖相,不利于河蟹销售。对于已被污染或恶化的底质,要定期使用改底产品加以改良。3℃以内,也不能在河蟹蜕壳时进行,以防河蟹产生应激反应。
四是使用益生菌。
二、饲料由粗变精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河蟹养殖后期,正值金秋时节,温度适宜,河蟹将摄入的大量营养物质输送到性腺,性腺发育加快,雌蟹卵巢重量逐渐接近并最终反超肝脏重量,河蟹蜕最后一壳后体重大幅增加,此时,河蟹不仅对饲料的数量需求增加,而且对饲料质量要求提高。为满足河蟹后期的生长需求,本阶段应及时调整饲料品种、提高营养水平,饲料由粗变精,要求以高蛋白全价饲料为主,适量投喂一些冰鲜鱼,搭配少量南瓜、红薯等植物性饲料,为河蟹增重提供足够的物质保证。养殖后期还应防止河蟹缺乏维生素导致的营养不均衡,造成河蟹体质下降,以致不能长时间存塘等现象,所以还要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河蟹营养促进剂等营养补充剂,用以弥补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不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饲料在一天中可分作两次投喂,一次在上午7:00左右,另一次在下午17:00左右,上午的投喂量是下午的一半。投饲量通常控制在河蟹体重的5%左右,当然还要根据天气及河蟹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刚好吃完为宜,切不可多喂而败坏水质。
三、做好防病、防逃工作
1.防病
河蟹养殖后期正处于夏秋季节转换阶段,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大,为防河蟹不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可在饲料中添加VC、多糖等,增强河蟹抵抗力,解决应激问题。九月份是纤毛虫大量繁殖的阶段,为确保河蟹增重育肥,预防病虫害,在9月中旬之前,采用含硫酸锌的药剂杀一次纤毛虫,1-2天后,使用碘制剂进行一次水体消毒,这样不仅消灭了寄生虫,还保证了河蟹甲壳亮洁。养殖后期用药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以保证食品安全,二是用药要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以保证河蟹顺利蜕壳。
2.防逃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养殖后期,河蟹一旦性腺成熟就会上岸活动,此时要加强巡塘,加固防逃设施,铲除防逃板和防逃网两侧的杂草,尤其是高秆植物,以防河蟹攀援草头趁机逃逸,除此之外,还要仔细查看池埂、池底,如果发现漏洞,要及时堵塞、修复,切实做好防逃工作。
河蟹养殖后期,按照以上要求,调控好水质,营造好生态环境,加强饲料营养,搞好防病、防逃等项工作,走好河蟹养殖最后“一公里”,就能获得河蟹养殖的丰产丰收!
(通联:225716,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站 电话:1361518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