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山区 如何发展 水产养殖业?
2017-02-03钟小庆蓝宗坚
钟小庆 蓝宗坚 王 超
内陆山区 如何发展 水产养殖业?
钟小庆 蓝宗坚 王 超
广东以地势、地形和地貌复杂多样著称,其中以内陆山区为之最,如何充分利用内陆山区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政府尤其是渔业主管部门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认真思考的大问题。笔者也作了一点调查研究,现以清远市为例提出内陆山区如何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清远市是广东省辖下的21个地级市之一。它位于广东省中部, 北江中下游,因为它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因此,它被称为凤城。它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和菜篮子基地。当地人尤其是渔农民依托北江渔业资源以及水域环境开展了渔业生产,历史非常悠久。其中以池塘养殖为主,该市渔农民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水域、土壤、植被等条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渔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特点突出,已经成为全省水产养殖新兴的主产区,像南部平原区养殖的桂花鱼、中华鳖、四大家鱼以及北部少数民族内陆山区养殖的氹仔鱼、禾花鱼等,其中不少品种已经具有地理标识品牌效应,驰名遐迩。
优化品种结构依然是内陆山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关键环节。春华秋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过去,内陆山区主要运用池塘养殖模式和技术养殖大宗淡水经济鱼类,例如青草鲢鳙和鲤鲫鳊,其中以传统的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为主要养殖品种,混养一些杂食性的鲤、鲫、团头鲂和罗非鱼,投喂青草、蔬菜和人工配合饲料。该传统的养殖模式是由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基本保证了该地区水产品市场的供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由过去要解决吃鱼难提高到要吃好鱼,水产养殖品种亟待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即由过去主养传统大宗品种向名优新品种转型,由过去草食性、滤食性鱼类向肉食性、杂食性鱼类升级,例如鲈、鳜、鳢、鮰、鳗、鲟等。
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远市过去一直养殖的是四大家鱼,主导模式是池塘养殖,该市发展名优新品种养殖是从该市清城区、清新县等平原地区起步,刚开始是在养殖四大家鱼的池塘里混养一点名优鱼类,例如鳜鱼等。该举措具有双重试水作用,一是让该类鱼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在当地生存繁衍下来;二是上市试一试市场反应,逐步增加混养比例。现在,鳜鱼已经成为这两个县区的主导养殖品种,而传统的四大鱼逐步成为调节水质、改良底质以及节能减排的工具了。因为拥有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技术基础,该地区的名优新品种就逐步构建起原种保有、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生产体系,例如宇顺农牧渔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省级鳜鱼良种场,该公司主攻一条鱼——鳜鱼,在鳜鱼原种保有、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上占据了制高点,成为全省鳜鱼养殖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在珠三角兴起的龟鳖尤其是高档名龟养殖热也波及到这里,因为其独具的复利能力是个人就业、家庭创业和行业转业的首选,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和社会关注焦点,在这两个县区发展迅速,许多从事种植、畜牧和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和大户转型发展起龟鳖类养殖来。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人们在解决吃饱、吃好基础上就想吃的健康,就想养生保健,而龟鳖类是加工制作食疗药膳的最佳原材料。
清远渔业是一个标本,其发展轨迹就是内陆山区渔业发展之路。首先是继续下大力气发展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 ,固本强基,打下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例如开挖鱼塘、山塘、水库等场地设施以及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水产养殖操作规程,在该过程中,突显种草养鱼这一模式的优势,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养殖优质草鱼。过去清远市内陆山区主要通过种植象草、黑麦草等草种养殖草鱼,现在他们优选草种,改种皇竹草养殖草鱼。和其它牧草相比,皇竹草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巩固和强化了养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草鱼的品质、品味以及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因为水产养殖无论是主产区还是面上地区,草鱼都是最大宗品种,在大宗淡水鱼类品种中执牛耳。一草强一鱼,该举措让内陆山区渔业发展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次是开展名优新品种的引进、试养。像鲈、鳜、鮰、鳢、鳗、鲟等以及龟鳖、蛙、虾类,让其逐步适应内陆山区的气候、水土和植被等环境条件,完成本土化过程,在该过程中,最初依然是少量混养,逐步提高名优新品种的搭配比例,突出一点,带动一片,实现本地区水产养殖品种及技术转型升级。目前,在内陆山区最具推广价值的模式是稻鱼综合种养,即稻田养鱼,连作和轮作均可,该项目不但是一个精准扶贫项目,同时还是一个生态环保项目,该模式的推广大幅度节约了化肥、农药的施用,保护了资源环境,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和鱼虾。
广东拥有广阔的内陆山区,如果发展内陆山区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大课题,以清远市为,它有两大选择,之一就是走珠三角走过的发展道路,之二就是根据内陆山区的气候、水土、植被以及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其实,最佳模式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珠三角的成功经验加上内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条件,构建出既有历史底蕴又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模式,最终达到绿色发展和富裕渔农民的目的。
(通联:1.510222,广州市海珠区南村路20号28幢首层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办公室 电话:020-84109613 13922714715;2.511500,广东省清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