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实践与思考
2017-02-03何韦王小侠
何韦王小侠
(1陕西省丹凤县水务局陕西丹凤726200;2丹凤县丹北库区管理总站陕西丹凤726200)
丹凤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实践与思考
何韦1王小侠2
(1陕西省丹凤县水务局陕西丹凤726200;2丹凤县丹北库区管理总站陕西丹凤726200)
1 丹凤县水土流失的类型
全县总面积24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29.7km2,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515km2,占流失面积38%,中度流失491.7km2,占流失面积23%,就侵蚀类型,属于水力侵蚀为主,其侵蚀形态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
1.1 面蚀。面蚀多出现在大暴雨时节,由于降水来不及下渗,极易形成坡面泾流,顺坡而下,产生侵蚀。特别是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其泥土流失量可占全县泥沙流失总量的56%。
1.2 沟蚀。沟蚀是全县水土流失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虽没有面蚀的范围大,但危害性并不比面蚀小。沟蚀的方式有三,一是沟床下切,二是沟壁扩张,三是沟床溯源前进。全县坡面之所以支离破碎,沟壑密布,关键是沟蚀产生的结果。
1.3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按其方式和形态特征,全县主要分为泻溜、泥石流及山剥皮等类型。滑坡在全县分布最为广泛,遍及各乡(镇),在一江三河川垣地区最为严重。每年秋季阴雨连绵,蓄水量达到饱和或趋饱和状态是产生滑坡、泻溜和山剥皮的主要因素。夏季暴雨频繁,强度大,山洪暴发,泥石倾泄是产生崩塌、滑塌、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2 治理具体措施
2.1 退耕。要采取强硬措施确保坡度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快速恢复植被,发挥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根据丹凤县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的推进了丹凤县产业结构调整。
2.2 封山育林。丹凤县已实施封山育林145.6hm2,封山育林是达到快速治理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
2.3 造林。丹凤县的造林主要指乔木林,包括退耕地上造成的经果林,部分疏林地补植,荒山造的用材林和生态林,以及田坎、路边、房前屋后和重点防冲地段造林。丹凤县已实施完成荒山造生态林3410.7hm2,再加上退耕还林生态林1161.13hm2和退耕还经济林318.86gm2,共计造林4890.69hm2,为丹凤县水保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造田。丹凤县实施完成了坡改粮梯701.2hm2,坡改果梯81hm2,有效解决了丹凤县基本农田数量少的问题,增加了土地产出,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5 拦沙。在坡耕地较多的支毛沟要控制水土流失,必须兴修拦沙坝和谷坊群,使集中连片的坡耕地流失的泥沙不出其沟,就地拦蓄。据统计,丹凤县修建和拦沙坝190处,谷坊241座,沉沙地92口,对控制水土流失和拦沙起到很大作用。
2.6 蓄水。结合丹凤耕地分散,山多水少的实际,应大力兴修塘和水窖,拦蓄地表水。现已修筑排灌沟渠24.3km,蓄水池90座,缓解了山区坡地基本农田干旱缺水问题。
2.7 排洪。无论是坡面梯田还是谷台地和沿河基本农田,都需要防洪措施,其主要措施是排洪沟、河堤和锁坝。现已修建小型水利工程129处,排灌沟渠24.3km,修河堤移动土石方49.5万m3,以保证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免遭洪水冲毁,起到了防洪作用。
3 水保生态治理的几点思路
3.1 建立生态治理新理念。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步伐,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在防治方针上,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
3.2 标本兼治,巩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在规划布局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措施上坚持“一水、二坝、三梯田”的方向,发展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发展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要因地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3.3 加强管护,完善监测网络建设。加大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积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状况,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
3.4 创新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防治的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基本农田和“四荒地”的开发经营权,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联合、承包、拍卖、股份等多种形式投资,新建和维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高绪宏,朱昌武.陕南山区山洪灾害成因及防御措施[J].陕西水利,2008,(6):43.
[2]倪四嘉.浅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措施[J].陕西水利,2010年科技专刊: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