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铃薯主食化的思考
2017-02-03庞昭进郭安强杨建忠李明哲王有增
庞昭进,郭安强,杨建忠,温 静,李明哲,王有增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 衡水 053000)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以来,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马铃薯主食化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国内各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马铃薯热,从学术研究到生产、从生产到消费市场等各领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实施马铃薯等主食加工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已写入了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这标志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1 马铃薯主食化的重要性
马铃薯是目前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粮菜兼用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533.33万hm2,产量达1亿t,居世界首位,按粮食当量4∶1计算,折合年生产粮食2 500万t。“十三五”期间,马铃薯的主食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将有显著提升[4~6]。
1.1 为确保粮食安全开辟了新途径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尽管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加上农业资源受损,环境恶化,耕地、淡水资源紧张等,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的生产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而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500亿kg以上。因此,将马铃薯定义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在不影响三大主粮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现有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2 引领大众健康饮食,促进身体健康
马铃薯被称为“地下苹果”、“第二面包”和“珍贵作物”,是公认的全营养食品,富含人体必需的7类营养物质。其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脂肪含量仅0.2%,属于低脂肪食品;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成分,具有减肥的功效;富含矿物质,属碱性食品,能中和酸性食品的酸度,保持人体酸碱平衡;淀粉含量为13.2%~20.5%,兼有直连和支链2种结构形态。马铃薯与三大主粮的营养当量系数为2.5∶1,50 g的米饭和面食可交换800 g的马铃薯,研究显示,马铃薯的升糖指数低,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糖尿病人吃饭的问题。因此,马铃薯主食化可拓展食材本源,提高膳食营养,促进膳食文化价值的传承。
1.3 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马铃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广泛种植。各个生态区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如长江以南至少有0.11亿hm2的冬闲田适合种植马铃薯;华北地下水压采区可以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重点推广马铃薯-谷子一年两熟替代种植模式;镰刀湾地区可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适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西部新疆和青藏地区是马铃薯的优势种植区域[10~12]。因此,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一方面,在供给侧结构调整下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2 马铃薯主食化发展的现状
马铃薯主食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主食化开发规划、种质资源创新、专用品种选育、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加工、营养功能评价等体系正逐步形成,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13~15]。
2.1 主食产品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实现马铃薯的“四个转变”(消费形式由单纯的副食菜用向菜用与主食兼用转变,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终端产品的方向转变,产品加工方式由作坊制作向工业化加工转变,居民的主食由单纯能量供给向营养与能量供给转变),目前,已研发出马铃薯主食产品六大系列百余个品种,如第三代55%配比马铃薯馒头加工产品的面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7,16~18]。
2.2 马铃薯有关研究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伐加快,全国已育成拥有自主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110个以上,其中,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超过50个,脱毒种薯推广面积占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25%。已成功筛选出马铃薯馒头专用品种4个、马铃薯面条专用品种5个,探索出北方地区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华北和中原地区推广的早熟马铃薯与粮棉间作套种技术、南方地区冬闲田种植模式等适合不同生产环境的耕作模式与栽培技术[7~10]。
2.3 马铃薯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增速达到10%,平均产量达到18.0~22.5 t/hm2。脱毒种薯的供应率有所提高,旱作节水种植、绿色高产稳产创建模式、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等得到了有效推广与应用。
3 马铃薯主食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加工成本偏高。马铃薯初级加工产品全粉、淀粉和生粉等价格为1.2万元/t,是面粉的3倍。成本过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
(2) 马铃薯产量偏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马铃薯的生产技术普及率、脱毒种薯利用率均较低,生产成本投入偏高,影响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11,19]。以华北种植区域为例,马铃薯生产成本为2.25万元/hm2,当年的收购价格为1.2~1.6元/kg,若想保证收益率,马铃薯产量至少要达到14 063 kg/hm2。
(3)储藏和加工能力弱,损耗浪费严重。我国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加工技术,马铃薯损失率达到25%~30%;且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较低,消化能力有限[20]。
(4) 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尚未完善,欧洲和北美国家的种薯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已经得到广大国内种薯企业的认可,也在积极学习和尝试。但是,与欧洲和北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马铃薯生产模式、种植环境、扶持政策、销售方式和从业者技术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需要深入研究并探讨本土化的种薯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并在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探索认证方式,进一步完善种薯检测认证体系[21~23]。
(5)主食产品概念过于狭隘。目前我国马铃薯主食化的内涵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短期内是可行的,但长期来看这样定位主食产品限制了马铃薯加工的开发范围。
4 推进马铃薯主食化的关键措施
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要在农业部提出的“五个坚持”(坚持不与三大谷物争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协调)的基础上,重点在科技创新引领、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以及主食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显著提高,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1 主食产品多样化,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主食产品。从长远角度来看,主食产品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习惯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营养保健需求增强和对外开放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现代化的消费时尚必将冲击传统的消费习惯,功能性、营养性、快餐食品、粗加工、成本低的原生态食品将成为主角,主食产品的开发将面临广阔的市场。
4.2 满足大众消费承受力,降低主食产品成本
大众主食产品必须与大众化的价格相匹配,这是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所要求的。目前,马铃薯主食产品的价格与纯小麦、大麦、小米等产品相比高2~3倍,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全粉加工成本高,深加工产品又追加成本,储运环节浪费严重,加上原材料价格偏高,出粉率高的专用品种缺乏等。因此,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解决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自然、技术、社会等因素,才能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4.3 夯实马铃薯种植基础,确保农民种植效益
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实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农民的种植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解决好广大农民在马铃薯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围绕“节本降耗、提质增效”这个核心,通过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强脱毒种薯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普及,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改善市场流通条件,提高马铃薯储运加工水平和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来真正确保农民种植效益,打牢马铃薯种植业基础。
4.4 政府引导和支持
在马铃薯主食化起步阶段,政策引导必不可少。但引导支持的目的是尽快把马铃薯产业化经营行为引导到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上来,支持的重点是补齐短板,解决目前仅仅依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如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专用优良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的繁育检测体系、推广应用体系创建,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现代化的储运、加工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制约马铃薯主食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1]余欣荣.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2):8-10.
[2]王小萱.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进入落地实施阶段[N].中国食品报,2015-03-23.
[3]毛绪强,刘月姣.新战略研讨:马铃薯主粮化[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2):5.
[4]王 芳,刘 雁,南赵文.推进中国马铃薯主食化进程研究 [J].世界农业,2016,(3):11-14.
[5]金黎平,罗其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展望[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
[6]许庆芬,陈东升,谷春英,宋兆华.关于甘肃和河北省马铃薯产业调研[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150-152.
[7]余欣荣.树立“大食物大粮食”理念 以小康社会主食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开发[N].农民日报,2016-02-26.
[8]郭燕枝,王秀丽.马铃薯在世界的传播及中国消费现状原因探析 [J].农业经济,2015,(10):123-124.
[9]韩黎明,原霁虹,童 丹,陈亚兰,王 芳.国内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2):26-30.
[10]陈亚兰,陈 鑫.马铃薯遗传育种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1]原霁虹,韩黎明,尹彩云.马铃薯生产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2]杨 帅,闵凡祥,高云飞,郭 梅,王文重,吕典秋,谷风暴.新世纪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马铃薯,2014,28(5):311-316.
[13]李文娟,秦军红,谷建苗,仇志军,周 俊,谢开云,卢肖平.从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谈中国马铃薯的主粮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3):5-9.
[14]卢肖平.马铃薯主粮化的意义、瓶颈和政策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
[15]李文娟,秦军红,谢开云,卢肖平.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J].农业工程技术,2015,(3):16-19.
[16]刘凤霞.马铃薯食品加工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7]刘 慧,周向阳.内蒙古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进展情况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2):31-35.
[18]刘丽宅,谢 晶,汪 洋,卢曼曼.马铃薯主食产品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粮食加工,2016,41(6):64-67.
[19]李勤志.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20]车树理,赵 芳,武 睿.马铃薯保质储运与机械作业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1]白艳菊,李学湛,文景芝,杨明秀.中国与荷兰马铃薯标准化程度比较分析[J].中国马铃薯,2006,20(6):357-359.
[22]白艳菊,李学湛,申 宇,张 威,范国权,耿宏伟,高艳玲.马铃薯种薯质量田间检验技术探讨[J].中国马铃薯,2009,23(6):360-363.
[23]王晓丹.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现状及对策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