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7-02-03刘颖
刘 颖
(文安县农业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文安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刘 颖
(文安县农业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1 种植业结构现状
1.1 粮食作物节节攀升。
粮食作物所占比例节节攀升。2011~2013年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2014年上升到80万亩,2015~2016年增加到85万亩以上,2017年达到90万亩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玉米面积的大幅增加,2011~2016年文安县的小麦面积一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保持在12万亩左右;2013年以前玉米在40万亩左右,2014年由于经济效益、管理简单等原因,玉米面积开始大幅增加,达到61万亩,较2013年增加了20万亩。2015~2016年基本稳定在65万亩以上,2017年稳定在60万亩;大豆面积变化不大,一直在3万~4万之间。杂粮受订单及养生保健的影响增幅较大,由2011年的7000亩增加到25 000亩。其中变化较大的是高粱、谷子、甘薯。高粱谷子的面积增加主要是订单,由2 000亩发展到7000亩;甘薯由于抗性较好,收益稳定,受到大户的青睐,面积由2000亩发展到15000亩。绿豆、红小豆、黑豆、马铃薯等小杂粮,面积较小变化不大。
1.2 棉花断崖式下跌。
棉花面积由于受经济及比较效益的影响,2014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2011年24万亩,2013年10万亩左右,2014年种植面积大滑坡,下降到3 500亩,使棉花在文安县的经济主导地位一落千丈,2015年更是减少到1 000亩。2016年2 000亩,尽管棉花种植面积有些许的复苏,但它辉煌的年代已成为过去式。
1.3 瓜菜趋于稳定。
尽管文安县的蔬菜产业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该县还是处于稳中上升的态势,一直保持在5万亩以上,并形成了以大棚西瓜种植为亮点的种植模式。至2016年全县瓜菜种植面积5.75万亩,比去年增加1.39万亩。全年瓜菜总产量约16.29万t,总产值约22 458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种植面积1.33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3%。全年新建、改造高标准蔬菜生产设施0.2万亩。
2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制约束缚。
多年来,文安县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做了许多工作,如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已经搞了几年,但工作力度与霸州、永清相比有很大差距。加之受主观、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观念更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2.2 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一是运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二是优势不优,特色不特,没有品牌效应,产品粗糙、档次低,很难抢占市场。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充分地发挥该县的地缘优势,更没有走出省外找市场和看准市场调结构的超前意识,因此很难找到合作商家,订单产业也难以形成。
2.3 农业基础不牢,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有些产业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影响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产业带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二是没有充分的资金作产业投入,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自发投入差。
3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思路。
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3.2 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要在现有生产及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二是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3.3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寻求蔬菜产业新的发展。
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优化蔬菜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整、产业链调长为重点,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3.4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路,拉动订单农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培育有较大能力的购销、贮运、保鲜能力的流通企业,以流通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