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盐碱地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与应用

2017-02-03缪桂红高建国魏景辉张居翠刘爱云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土肥站2264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如东县垦区绿肥

缪桂红 高建国 赵 丹 魏景辉 张居翠 刘爱云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土肥站 226400)

江苏省如东县滨江临海,区域总面积18.72万hm2,总人口103万人,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海洋大县、滩涂大县,拥有耕地108万hm2、海岸线106 km、滩涂6.93万hm2。如东县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等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滩涂围垦,增加了大量土地,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这一方面新增和补充了农业用地,另一方面保证了港口建设和工业用地,有力地促进了如东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建国以来,如东县先后进行了24次大规模的围垦,总面积达3.86万hm2,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2.54万hm2。自2003年以来,如东县围垦面积达1.45万hm2,其中作为补充耕地的近0.4万hm2,主要分布在大豫东凌垦区、苴镇掘苴垦区和栟茶方凌垦区。但这些围垦区域的土壤属滨海盐土,质地为砂壤,由于成土时间较短,加上长期海水浸渍,表层熟化程度较低、板结紧实、自然植被较少(主要是盐蒿)、土壤结构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下、全盐含量高,亟需对这些土壤进行降盐提质。为深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集成推广高效适用技术模式,结合如东县历年来的生产经验、试验示范及项目实施的效果,现将总结出的适宜盐碱地的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的内容及实施成效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实施内容

1.1 完善排灌设施

1.1.1 挖深沟筑高垄排水,种植水稻洗盐

在盐分含量高、灌溉方便的地块挖深沟排水,这是目前盐碱地区应用最多、效果较好、工程投资少且设计施工简便的一种排水方式。一般要求排水沟间距50~100m,沟深1.5~3 m,每年进行数次大水冲洗。同时,在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引进淡水种植水稻洗盐,加速土壤排盐。

1.1.2 采用深沟高垄内埋设暗管来降渍排盐

深沟高垄内埋设暗管-种植田菁、黑燕麦、野麻菜等耐盐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压青-增施有机肥、培肥改良。

1.2 平整土地、深耕深翻

在淡水压盐和耕地前要平整土地、铲除高岗。盐碱地宜在秋季或早冬深耕25 cm以上,耕后不必耙耢。

1.3 旱季地表秸秆覆盖

旱季采用地表覆盖秸秆,以改良盐斑地,控制土壤返盐。

1.4 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

在盐碱地栽种耐盐豆科绿肥作物还田,或在进行绿肥和水稻轮作时增施有机肥、补充氮磷钾等化肥。

1.5 应用盐碱土专用改良试剂

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盐土专用改良液、改良肥、土壤调理剂等快速改良盐土的试验示范,加速推广应用盐碱土专用改良试剂。

2 实施成效

2.1 盐碱地降盐提质效果显著

如东县盐碱地通过实施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土壤肥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截至2006年,如东县耕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大幅度增加,分别上升了2.9 g/kg、0.3 g/kg,提升幅度分别达20.4%、32.3%;30%的耕地土体和地下水含盐量小于0.1%,61%的耕地土体和地下水含盐量介于0.1%~0.2%之间,9%的耕地土体和地下水含盐量介于0.2%~0.3%之间。

2.1.1 2014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示范区的降盐提质效果

2014年9月建立了两个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即盐土改良示范区、肥菜结合经济绿肥蚕豆种植示范区。其中,盐土改良示范设在栟茶镇方凌垦区和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掘苴垦区实施,示范区总面积为667 hm2。在该示范区推广应用种植田菁等耐盐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等综合培肥改土技术;肥菜结合经济绿肥蚕豆种植示范设在掘港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示范种植经济绿肥蚕豆1 000 hm2,蚕豆品种采用“日本大白皮陵西一寸”,蚕豆采收青豆或老豆后秸秆就地翻埋或机械切碎全量还田。通过对示范区10个监测点的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0.3 g/kg、0.7 mg/kg、3.5 mg/kg,盐分含量降低0.12%。

2.1.2 2015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示范区的降盐提质效果

2015年4月建立两个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设在如东县高新区(原掘港镇)和大豫、曹埠镇实施,种植经济绿肥蚕豆1 990 hm2,蚕豆秸秆进行就地翻埋或机械切碎全量还田。通过对10个监测点的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2 g/kg、0.4 mg/kg、2.5 mg/kg。

2.2 增加了作物产量

通过实施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盐碱地作物产量增加显著。如2016年栟茶方凌垦区应用江苏沃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E M-O U N A生物有机肥,在水稻上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结果显示水稻小区试验增产率为17.8%、大区示范增产率为13.6%,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泰河沿线示范区粮食周年产量稳定在1.5万kg/hm2以上,沿海盐土改良示范区大小麦单产为2 250~3 000 kg/hm2,油菜单产为750 kg/hm2,水稻单产达3 000 kg/hm2。

2.3 盐碱地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应用特色典型

栟茶镇方凌垦区于2009年10月开始围垦,2010年3月峻工。如东县裕隆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2011年7月承包该垦区386.7 hm2重盐碱地,承包区内引进了几个大型养鸡场,2012年6月开始进行盐碱土改良,采用养鸡-鸡粪肥田改土-种植田菁等耐盐作物-田菁还田的种养结合模式,种植结构一般是大豆、水稻、绿肥/油菜、大麦、小麦,经过4~5年的改良,大豆产量已达1 500 kg/hm2,水稻产量达4 500~6 000 kg/hm2,大小麦产量在3 750~4 500 kg/hm2,油菜产量为1 500 kg/hm2左右,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的盐碱地与未施用田块相比,种植以上几种作物产量均增加10%以上。同时,应用田菁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的田块,本来需要5~6年才能改良成功的田块,现可提前1~2年达到改良效果。经过6年的辛勤劳作,栟茶方凌垦区已成功改良并能进行正常轮作的耕地面积已接近266.7 hm2。

3 结论与讨论

3.1 技术分析

3.1.1 挖深沟筑高垄排水

通过挖深沟筑高垄排水,排除地表水、控制地下水、调节土壤水,改良了盐碱地、防止了土壤盐渍化。同时,通过引进淡水种植水稻洗盐,加速了土壤排盐。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埋暗管排水的排盐效果虽明显,但投入太大,不适宜在面上进行推广。

3.1.2 平整土地、深耕深翻

通过在秋季或早冬深耕25 cm以上,且耕后不耙耢,既可削弱土壤的毛细管作用,防止旱季盐分上返到耕层,又可进行晒垡,促进土壤风化,有利于盐分析出及春季洗盐。

3.1.3 地表覆盖秸秆

通过地表覆盖秸秆,既可减轻农忙时秸秆禁烧、禁抛的难题,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加快改良返盐碱重的盐斑地,控制盐分随水上返至表层。

3.1.4 绿肥还田

通过种植耐盐绿肥还田,如苜蓿、田菁、紫云英、苕子、蚕豆等,在开花之前(此时生物产量最高)将绿肥全部机械切碎耕翻到土中,既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3.1.5 绿肥与水稻轮作且增施有机肥

通过种植绿肥与水稻轮作,不仅能加快土壤中还田绿肥、秸秆的腐熟,还有利于加快盐碱地土质的改良。同时,由于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效磷更是贫乏,大水压盐在淋洗去盐分的同时也洗掉了一些有效的营养成分,在整地时必须加大肥料的投入,宜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盐碱对作物的危害、加速盐碱地的脱盐速度。肥料可于春季耕翻时翻入地下,一般施优质土杂肥20 000~30 000 kg/hm2、碳酸氢铵750 kg/hm2、标准磷肥750 kg/hm2左右。

3.1.6 推广应用盐碱土专用改良试剂

目前,采用盐碱土专用改良液、改良肥、土壤调理剂等进行快速改良盐碱土的试验示范已取得初步成功,但大面积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在同一块试验田至少要连续进行对比试验3年以上,且要加大示范面积、进行多点试验,以提高试验效果的说服力,从而促进盐碱土专用改良试剂的推广应用。

3.2 进一步发展建议

通过几十年来盐碱地降盐提质生产技术模式的应用,将完全不能耕种的1.09万hm2滩涂改造成可用耕地,为如东县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2003年以来新围垦的1.45万hm2盐碱地来说,由于目前加速改良成本较高,效益还没充分体现,但从长远来看,盐碱地改良成耕地,对如东县乃至南通市补充耕地的贡献及如东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建议将近几年新围垦的盐碱地全部列入如东县“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年度计划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高标准田间一套沟,加速降低地下水位,加大有机肥投入,并由政府投资将废弃的秸秆运到盐碱地上进行覆盖与还田,以提高盐碱地降盐提质的改良速度与效率。

猜你喜欢

如东县垦区绿肥
A Cool Journey
The First Lessons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一把荷叶伞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