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青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2017-02-03孙菊华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惠南站201399
孙菊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惠南站 201399)
陈 建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青菜是上海市民非常喜爱的蔬菜品种,素有“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之说。但由于青菜周年种植及设施大棚种植受各种条件限制,青菜根肿病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浦东地区的青菜生产。同时,该病还能危害花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使十字花科蔬菜的根和茎吸收传导养分受阻,从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萎蔫、矮化、产量和质量降低,该病危害大、防治困难,也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有效防治该病,笔者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逐渐了解了青菜根肿病的发生特点,并探索出一套农业防控技术措施。现将相关调研内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症状特点
青菜根肿病病原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在适宜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生成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幼根、根毛,发育成变形体,最后变形体进入根部皮层组织和形成层细胞内,剌激其分裂和增大,一般侵染9~10 d即可形成根肿块,俗称大根病。发病重的地块,植株发病率可达50%~80%。
根肿病发病初期病株生长迟缓、矮小,基部叶片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变黄、枯萎,有时整株枯死。病株根部出现肿瘤是本病的典型特征,白菜、甘蓝等蔬菜的肿瘤多发生在主根或侧根上,一般呈纺锤形、手指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主根上的肿瘤大而数量少,侧根上的肿瘤小但数量多;萝卜等根菜类蔬菜则在侧根上生肿瘤,主根不变形或仅根端生瘤。发病后的病根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变成龟裂、粗糙,且易受其他病菌的侵染而腐烂。同时,由于根部形成肿瘤,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致使地上部出现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的症状。
2 发生规律
2.1 传播途径
根肿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在适宜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生成游动孢子进行侵染。同时,散落在土壤中的休眠孢子抵御逆境的能力很强,一般可存活6~7年,并可通过雨水、灌溉水、田间农事操作或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及未腐熟的厩肥等传播,成为翌年的再侵染源。
2.2 发病条件和时期
以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设施青菜根肿病发生高峰期比露地早1个月,且发病轻重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很大关系。如常年3~6月、8~11月是设施青菜感染根肿病的高峰期,而露地栽培为4~6月、8~10月,且以苗期感染对青菜产量的影响较大;温度在10~30 ℃之间、土壤相对湿度为60%~98%时,最适合病原菌孢子的活动,低于或高于上述温湿度均不易发病;早春是十字花科作物大面积播种、移栽的季节,若早春温湿度较高,土壤中的病原菌休眠孢子通过萌发、繁殖、积累,潜伏期及病程缩短,菌源增多且入侵速度加快,则病情出现早而重,反之,气温较低、降雨量少的年份往往发病较轻。同时,青菜在地势高且干燥及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上种植,其根肿病发生较轻,在土壤粘重或有机质少、偏施化肥的田块上种植,则发病较重。此外,根肿病病原菌残留多的田块发病也较为严重。
3 防治方法
根椐青菜根肿病的症状特点及发生规律,宜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的防控策略。
3.1 合理安排茬口,实行科学轮作
在青菜根肿病盛发期避免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是目前防治青菜根肿病的最好方法。同时,根据根肿病病原菌的存活期来看,青菜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如蕃茄、辣椒、茄子、黄瓜、葱、蒜等进行轮作。
3.2 清除病株,减少田间菌源
在青菜收获后或病田换茬时,要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集中烧毁;在青菜生长期田间发现病株也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集中烧毁,且病株穴要撒施生石灰消毒,以减少田间菌源。
3.3 抗旱小水勤浇
研究表明,抗旱小水勤浇有利于控制土壤湿度、减轻根肿病的发生。因此,宜采用抗旱小水勤浇法种植青菜,切忌大水漫灌,并尽量采用高畦栽培方式,多施农家肥和磷钾肥,且控制氮肥施用量,以适当抑制该病害的发生。
3.4 加强区域内的控制和封锁
为防止青菜根肿病大面积扩大、蔓延,严禁从病区调运青菜种苗至无病区,并加强对种子、幼苗的检查工作,以加强区域内病源的控制和封锁,保护无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