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鳅 的 驯养繁殖技术探讨
2017-02-02曾仁甫
曾仁甫 朱 林 肖 遥
中华沙鳅 的 驯养繁殖技术探讨
曾仁甫 朱 林 肖 遥
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及食用价值较高,市场价格逐年攀升,最高时达到600~700元/kg。近年来,由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利工程的修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为的过度捕捞、非法渔具的使用等,使得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开展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既为保护我国特有鱼类的生物多样性积累经验,也为江河鱼类的资源增殖和为市场提供新的养殖对象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从2011年开始,重庆市正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嘉陵江及涪江水域的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及人工繁殖试验,现就驯养繁殖情况做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人工驯养技术
1.驯养池条件。驯养池面积一般在10~50㎡为宜,池水深度保持0.5~2.0m左右,保持流水或微流水,进排水安装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池面积的1/3采取遮阴处理,水体中设置部分洞穴。水源为水库水、溪河水及地下水均可,池水溶氧最好保持在5.0mg/L以上。
2.采集野生亲本。野生中华沙鳅体表黏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装运前,应进行短时间密集处理,使之尽量分泌出含胶原蛋白的絮状物,以减少运输途中清理在水体表面形成絮状物的过程。中华沙鳅具分叉的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使用塑料桶等为好,并配备充氧装置。运输途中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气温超过28℃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5℃以下,3小时内的最大充氧运输密度200kg/m3水体。能达到较高的运输成活率。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控水温,避免温差过大产生应激反应。并尽量做到带水操作为好,避免鱼体受到过多的机械损伤。
3.驯养管理。从野外收集的沙鳅,如果驯食方法不对,它会饿到皮包骨头,最后机体衰竭而死,这是驯养沙鳅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过3~5天再投食,开始以动物性饵料少量诱食。发现有少量沙鳅开始摄食后适量加一点人工饲料混合后投喂。之后有有大量沙鳅摄食后,逐渐加一点人工浮料投喂,直到全部投喂人工浮料为止。在驯化期间,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即可。驯化结束后可采取“四定”原则投喂。定期清理残饵及污物,防止水质恶化。人工养殖环境,中华沙鳅有集群穴居的习性,不喜强光,可在驯养池水面设置遮光物,在池中一角放置水泥板或卵石供其躲避。入冬以后,沙鳅集群穴居情况更明显,这时尽量不要去惊扰它,否则受惊吓的沙鳅翘起眼下刺造成相互伤害感染而发生死亡。
二、人工繁殖方法
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可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同时缩短养殖周期。催产时,若操作不当,沙鳅的眼下刺可能刺伤手指,若力度过重,对沙鳅又造成伤害。经过几年的试验对比,对催产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款催产器械,可以达到连续不断地进行催产而且又不伤手也不伤鱼。
1.亲本的来源与培育。自2011年6-7月到之后的每年6-7月,都是从嘉陵江、涪江水域采集部分野生中华沙鳅。个体重一般为10~30g,体长一般为70~140mm。即使在野外繁殖盛期,同批次采集达到性成熟的沙鳅也只占10%不足。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成达到性成熟的亲本所占比例只有3%左右。
2.人工催产。2011-2014年是用采集的野生中华沙鳅选择发育良好、健壮无伤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2015-2016年是用2011-2012年人工催产获得的鱼苗培育选育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选择亲本时,雌鱼体长120~140mm,体重20~30g,雄鱼体长100~120mm,体重10~20g。在繁殖季节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时,雌鱼体色变淡,棕黄色,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微红且突出; 雄鱼的个体稍小,身体细长,体色斑纹较雌鱼更加鲜艳,腹部不膨大较硬,泄殖孔不凸出,发育好的雄鱼轻压生殖孔能挤出乳白色的精液。催产药物为绒毛膜激素(HCG) 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A2),采用一针注射方法,剂量为雌鱼 HCG50IU/尾+LHRH-A20.5μg/尾,雄鱼剂量减半。将催产后的亲鱼按雌雄为1:1的比例放置于池中的产卵套箱中,并对亲鱼进行流水刺激,行自然产卵,在水温20℃左右时,效应时间12~15小时。待其自行产卵受精后,将内箱及产后的沙鳅移除,受精卵留在外箱中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时间35~40小时。鱼苗孵出4天左右达到平游,及时转入养殖池中培育,否则平游后的鱼苗在孵化箱中超过3天会出现大量死亡。
3.鱼苗培育。水泥池面积10㎡,水深0.3~0.5m,单池放养量0.5~1万尾。早期的鱼苗阶段采取发塘肥水饲养,并打捞浮游动物进行投喂,孵出10~15天后开始投喂水蚯蚓,投喂量以饱食为准。当鱼苗生长到20mm左右已具成体形态时,池角水体中应放置少量短管,为鱼苗提供隐蔽场所。此时可在投喂的水蚯蚓中参入部分粉状饲料揉成团状进行投喂。鱼苗培育期间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体溶氧量在5mg/L 以上。
四、讨论
1.人工培育亲本成熟度差的问题。不管是驯化的野生亲本或是用人工繁育的幼苗培育成的亲本,在人工培育的水环境中,同期达到性成熟的雄性亲本都很少,这与野生环境雌雄比例1/1差距很大。即是说,同一培育池中,在成熟时期雌性沙鳅占总数量的10%,那么雄性沙鳅只有总数量的2%~3%。原因一是否与培育池的生态环境与天然的生态环境相差过大造成。原因二是否与投喂的饵料较单一有关。
2.人为因素对催产效果的影响。通过人工注射催产激素行自然繁殖获得鱼苗,这说明中华沙鳅人工催产繁殖可行。在每年的6-7月份河流涨水时,中华沙鳅会从河流的下游向上游逐渐移动,此时部分中华沙鳅无论是精巢还是卵巢的发育都处于成熟期,也是进行人工催产的较佳时期。通过近几年的驯养发现,人工培育的沙鳅亲本成熟期推后20天以上。故催产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对亲鱼性腺发育及卵的成熟度的判断是决定人工催产时间的依据;二是催产药物的种类和计量的掌握;三是催产方法问题,如果用人工挤卵挤精,沙鳅应激反应强,会造成伤亡,人工授精方法掌握不好,影响受精率,同时要想达到规模化生产也难。
3.饵料对沙鳅苗成活率的影响。中华沙鳅孵出后4天左右大部分卵黄囊已被吸收,此时投喂适口的水蚤和轮虫,在投喂水生动物性饵料的同时并辅以熟蛋黄投喂。10天后过渡到以水蚯蚓为主要饵料,20天后加少量人工饲料与水蚯蚓混合投喂,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故在人工培育鱼苗的过程中,正确掌握仔鱼的开口时间,采用适宜的开口饵料和投喂策略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联:402560,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