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措施

2017-02-02宋长太

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螺蛳河蟹水草

潘 岗 宋长太 王 忠

河蟹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措施

潘 岗 宋长太 王 忠

河蟹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技术就是人为建立蟹池生态系统,以内源性生态修复为方式,以净化水环境为目标,通过种草投螺、使用生物制剂营造蟹池生态环境和改善蟹池水生生物群落组成,为河蟹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控制养殖载量,选用优质饲料并精准投喂,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尽可能将投入物质和能量向目标产品转化,减少废弃、污染物的产生,保证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一、基本要求

1.持证养殖。养殖企业或个人必须持有效的《水域滩涂养殖证》或《不动产权证书》,或可证明其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其他权证。

2.设施配套。养殖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电力容量满足生产需求。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病害诊断等仪器设备。

3.投入品来源规范。建立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制度,采购的苗种、饲料、渔药等来源于合法生产企业,购入苗种应经产地检疫,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规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和渔药。

4.建立台帐资料。按时认真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和《水产品销售记录》,记录内容详细、完整、准确并妥善保管,实行产品可追溯。

5.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张贴重要的管理制度、技术规程等,养殖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基础设施

1.池塘环境。养殖场周边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环境及水源符合《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5361-2016)标准。四周无高大树木、建筑遮阳物,保证光照充足,促进池塘生态系统建立,以提高蟹池生产力和自净能力。

2.池塘大小。池塘以东西长为好,单只池塘面积以10~30亩为宜,大面积塘口在饲料投喂、病害防控、水质调节等管理上增加难度,影响饵料利用率和商品蟹规格、产量。

3.进、出水口设置。养殖场(小区)必须分别建设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排出的水进入进水口。进水口须安装60~80目不锈钢或筛绢网过滤装置,防止野杂鱼虾及其它敌害生物进入。有条件的养蟹池塘,在进水口设置净化池,出水口设置生态湿地,通过水生植物脱氮、除磷和吸收重金属离子,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安装增氧设施。微孔管底层增氧设备具有增氧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一般微孔管底层增氧的功率配置为0.25~0.3kW/亩。保持水体充足溶氧,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还可加快蟹池中有机杂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转化,维护池塘水环境生态平衡。

5.安装物联网系统。有条件的蟹池可安装水温、酸碱度、溶氧、氨氮等检测探头,实现水质、池塘环境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有利于及时掌握蟹池水质变化情况和采取调控措施,提高养殖管理效率。

三、生态环境营造

1.清淤消毒。一个周期养殖结束后,放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并经曝晒、冰冻池底,然后选用残留低、药性期短的生石灰、茶粕、漂白粉等安全药物消毒。禁止使用毒性大、残留期长的药物消毒,消毒废水在药性消除或解毒后排放。

2.水草种管。蟹池中的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能够调节水温,提供蜕壳隐蔽场所;吸收营养物质,参与碳、氮、磷等物质循环;吸收CO2,释放氧气,还可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沉积物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蟹池中适宜栽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伊乐藻在清塘后的冬季或早春种植,苦草和轮叶黑藻在2-3月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和芽孢移植,用种量25~30kg/亩,苦草以播种为主,用种量0.1kg/亩,水草覆盖率占蟹池总面积40%~60%为宜。水草不足必须补种或移植,因河蟹夹断、刨根和生长老化、枯萎的水草应及时捞除,防止腐烂败坏水质;水草疯长时须及时梳割,保持水草活力和河蟹活动通道。

3.投放螺蛳。螺蛳是河蟹的天然动物蛋白饲料,蟹池中的螺蛳以有机碎屑和藻类为主要食物,能刮食池底及水草上的有机杂质,起到净化水质,降低养殖污染物的作用。螺蛳总投放量为250~500kg/亩为宜,采用两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时间为清明前后,投放量占总量的2/3,第二次在6-8月补投,占总量的1/3。选购螺蛳时,要注意检查螺蛳鲜活程度和有无药物、有害生物污染,防止投放死螺蛳、带毒螺蛳。

4.维护藻相平衡。建立稳定有益的藻类组成,可保持水体充足溶氧,吸收水体中氨氮、磷等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抑制青苔、蓝藻等有害藻类的繁殖的作用。建立稳定藻相关键是适当肥水和补充有益藻源。宜用生物肥水剂、肥水膏肥水,禁止使用未经腐熟的畜禽粪便肥水。

5.养殖模式选择。蟹种放养量掌握在600~1200只/亩范围内,可适当混放鳜鱼、塘鳢等小型肉食鱼类以清除蟹池中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混放鲢、鳙鱼可滤食水体浮游动植物;混放青虾可摄食残饵。水生植物、藻类、微生物、养殖动物、野杂鱼虾以及其它水生动物构成了蟹池生态系统。通过科学构建、调节池塘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

四、饲料选择与投喂

1.饲料选择。河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植物性饲料有玉米、小麦以及各类水草;动物性饲料有海淡水小杂鱼、塘内螺蛳、水蚯蚓、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等;配合饲料是按照河蟹各生长期营养需求,符合无公害食品养殖标准生产的颗料饲料。节能减排生产方式建议全程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专用蟹料。如少量补充使用海淡水小杂鱼、玉米、小麦等饲料必须要求新鲜、优质、不霉变,最好进行熟化,以提高其利用率和适口性,减少水质污染。

2.投喂原则。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精粗青和荤素搭配”的投喂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做到晴天多投,闷热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少投或不投;根据河蟹摄食、活动强弱情况,做到活动力强多喂,弱则少喂。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C、免疫多糖、EM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内服,以提高蟹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

3.投喂方法。根据蟹种放养量、所投饵料的种类和目标产量等综合因素,制定年投饲总量,依据气候条件、水温变化,制定月投饲计划。6-9月份是河蟹生长的最快、最关键时期,饲料营养和投喂量要满足河蟹生长需求,根据河蟹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摄食到八成饱为宜,每天投喂2次,采用手撒的方法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同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做到饵料的精准投喂,满足河蟹生长需求,避免饵料的浪费污染水质。

四、改良水质环境

1.使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进入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动物残骸等有机物,有效降低了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蟹池中常用的生物制剂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蛭弧菌和硝化菌等。在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使用一次,特别在高温期间要缩短使用周期和加大使用量。

2.改善底质环境。通过一定时间的养殖,池塘底部吸附积累了大量的残饵、动物粪便、水生动物尸体、水生植物残体等有机杂质,在高温缺氧环境下,厌氧菌大量活动繁殖,有机杂质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使池水pH值不稳定,水质容易恶化。需要定期使用底改产品,以加速池塘有机质氧化分解,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3.加强水质管理。蟹池水质保持透明度30~50cm,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及悬浮物质较少,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氨氮不超过0.2mg/L,亚硝酸盐在0.02mg/L以下。6月底以前以加水为主,每次10~20cm;7-8月高温期,勤添加新水,加至最高水位,每月换水2~3次,每次10cm,凌晨换底层老水;养殖后期每月换水4~5次,每次20cm,。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每天开启时间应保持在6小时,晴好天气下,微孔管增氧设施从凌晨2:00时开至日出,阴雨天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五、病害控制

1.防控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只要养殖动物没有明显发病症状,不要随意用药。确需用药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一些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所用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标准。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多使用生物制剂改良底质和水质,避免对水体或土壤造成污染。

2.防治方法。所放蟹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鱼种用漂白粉或敌百虫等药物药浴10~30分钟。生长季节每20天左右施1次生石灰,每亩每次5~10kg,既可消毒防治病害,又能改善水质,调节pH值,还能增加钙质,促进蟹、虾的蜕壳与生长。生长季节每个月加喂一次药饵(50kg饲料加大蒜素25g,每天2次,连喂3天)。

3.环境管护。养殖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零星病死蟹鱼虾采取就地深埋方式处置,暴发性病死蟹鱼虾统一收集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塘口生产、生活垃圾纳入农村环境“五位一体”进行统一管理;离塘废弃水草明确集中堆放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下河。

(通联:22400,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电话:0515-88326649)

猜你喜欢

螺蛳河蟹水草
螺蛳树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螺蛳粉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