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蔡县2016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2017-02-02上蔡县植保植检站李红旗

河南农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赤霉病整地田间

上蔡县植保植检站 李红旗

上蔡县2016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上蔡县植保植检站 李红旗

2016年,小麦赤霉病在上蔡县大发生,病害发生程度达到5级标准的面积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41.7%,减产幅度4成的地块遍布各乡镇,个别减产幅度大的达8成。发生之重,减产幅度之大均为历史之最。

一、发生情况

2004年以前,赤霉病是上蔡县的偶发性病害,发生频率低,大发生的历史仅有一次,发生在1985年。2005—2015年成为常发性病害,虽然连年发生,但全县麦田的平均病穗率小于6%,且病情指数小,减产幅度多在3%以下。

上蔡县赤霉病大发生的1985年,小麦的病穗率多在30%以下,且严重度3~4级的病穗占的比率小,而2016年赤霉病大发生程度之重远重于1985年。2015—2016年度上蔡县小麦种植面积9.6万hm2,据调查,赤霉病病穗率为0.1%~10%的面积有 0.73万 hm2,10.1%~20%的面积有1万 hm2,20.1%~30%的面积有 1.67万 hm2,30.1%~40%的面积有2.2万hm2,大于40 %的面积有4万hm2。

2016年赤霉病发生重的另一个特点是病情指数大。以前上蔡县赤霉病发生时病情指数小,就是大发生的1985年,病情指数多在0.2以下,严重度3~4级的病穗数占总病穗数的20%以下,2016年多数麦田的病情指数在0.45以上,重的可达0.9,这类麦田赤霉病严重度3~4级的病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70%以上,减产幅度50%左右的面积约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30%。

二、原因分析

(一)小麦扬花期雨日多

上蔡县不同小麦品种的扬花期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2016年扬花期多集中在4月14—26日。上蔡县气象局资料表明,在小麦扬花期间,出现了4次连阴雨天气,历期8 d。时间分别为:4月15、4月 16、4月19、4月 20、4月22、4月23、4月25、4月26日,该时段的雨日之多为十年一遇;加之在小麦抽穗的4月上旬出现了长达6 d的雨日天气,使4月的雨日数多达14 d。因此扬花期的雨日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后的雨日多、日照时数少则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感病品种面积大

主栽品种都感染赤霉病是所有小麦主产区都存在的问题,上蔡县也不例外,高感赤霉病品种的栽培面积占麦播面积的95%以上。2015—2016年度栽培面积0.53万hm2以上的品种有矮抗58、豫教5号、周麦27、百农207、周麦22、周麦28 、丰舞981、众麦1号、周麦24等,这些品种发病都很重。因此,感病品种面积大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田间菌源量多

1.田间可带菌的秸秆残体多。上蔡县耕地面积10.67万hm2,常年小麦面积9.34万hm2,夏播玉米面积5.34万hm2左右,因此每块麦田里都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秸秆残体,造成田间的菌源量多。

2.耕作方式与菌源量的关系。田间菌源量和耕作方式关系密切。采用犁耕整地时,作物秸秆残体大多翻压在耕层的下部,因秸秆在土壤中腐烂而失去带菌能力,即使有些没有腐烂的带菌秸秆也被翻压在耕层下部失去扩散病原菌的能力。采用旋耕整地时,作物秸秆均匀分布在耕层内,裸露在外的秸秆多,旋耕深度越浅裸露秸秆越多,裸露在外的秸秆在翌年还没有腐烂,不具备带菌能力。

十年来,上蔡县小麦生产中采用旋耕整地的面积占麦播面积的90%以上,且秸秆还田地块也大多采用旋耕整地,加之秸秆还田面积又呈逐年扩大趋势,这些地块裸露的秸秆几乎铺满地表,这种整地方式是造成田间菌源量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

(四)防治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防治上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效差;二是有侥幸心理,认为“狼”不会来(赤霉病不会大发生)而错失防治良机。

防效差的原因大多不是防治农药品种选择上有问题,是防治时间偏晚造成的。生产实践证明,防治时间和防治效果相关,凡是齐穗后雨日前进行赤霉病防治的防效就好,扬花期雨后防治的防效就差。雨日前防治1遍,雨日后再补治1遍的防效最高。

三、对策

(一)普及防控技术

整合培训资源,举办赤霉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赤霉病的防治技术,开展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二)选育抗病品种

当前小麦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为高感赤霉病品种,育种上要加大选育抗病品种的力度。

(三)清洁田园

一是加大对深耕整地的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深耕整地面积,力争小麦深耕整地的面积占栽培面积的50%左右,既降低了赤霉病的田间菌源量,又能促使小麦增产。二是秸秆还田的地块,不要采用旋耕整地,必须进行深耕整地,将秸秆翻压在耕层下面,达到减少初侵染源的目的。三是进行旋耕整地的地块,要细耙并镇压,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田间秸秆。

(四)化学防治

赤霉病防治应结合“一喷三防”进行,农药品种选择上应结合上蔡县小麦生产的中后期叶锈、白粉病发生频率高危害重的生产实际,选择可以兼治锈病、白粉病等病害的杀菌剂,并添加杀虫剂和植物生长素等农药,达到减少投工“一喷多防”的增产目的。

防治技术要求:一是防治时机要准,小麦齐穗后雨日前进行防治;二是防治5~7 d后再补喷1次;三是用液量要大(15~50 kg/667 m2);四是用药量要足。

每667 m2用27%勇护40 mL或戊唑醇有效成分7~10 g防治,既有理想的防效还可兼治锈病、白粉病,又能显著降低毒素含量。多菌灵类农药虽然已产生抗药性,但只要做到适时按要求用药防治,仍有较好的防效。

猜你喜欢

赤霉病整地田间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田间地头“惠”果农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塞罕坝采伐迹地不同整地方式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