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刺参苗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7-02-02刘锡胤胡丽萍张晓明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年1期
关键词:刺参苗种养殖

刘锡胤,胡丽萍,张晓明,高 雁,张 岚,栾 淼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烟台 264003)

推进刺参苗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刘锡胤,胡丽萍*,张晓明,高 雁,张 岚,栾 淼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烟台 264003)

指出了刺参苗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下滑;病害频发,生产效果不稳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育苗生产构成威胁;效益下降,生产规模急剧萎缩。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规模无序扩张,产能过剩;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地环境恶化;监管不到位,生产与流通环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养殖增速放缓,苗种需求减少;生产设施落后,育苗工艺有待改进。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建议:加强宏观规划,合理调整产业规模与布局;改进育苗工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苗种管理,规范苗种生产与流通市场;挖掘商品参消费潜力,拉动苗种需求;引进保险机制,降低产业风险;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淘汰过剩产能。

刺参苗种; 可持续发展; 战略对策

最近几年,刺参养殖业在持续多年的繁荣后开始滑坡,首当其冲的是刺参苗种生产行业[1],效益大幅下滑,陷入空前萧条。如何使刺参苗种产业尽快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刺参养殖业目前面临的严峻而又紧迫的课题。

1 刺参苗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下滑

刺参苗种产业于2012年春出现拐点,从供不应求突然陷于供大于求,价格一落千丈[2],并且一跌再跌,到2016年跌至前所未有的低谷。刚出池的头批稚参苗从2011年1 000 元/kg以上剧跌至300~500元/kg,此后出池的稍大规格参苗也从2011年300~800元/kg跌至100 元/kg左右,总体跌幅达50%~80%[3]。不少企业为增加销量,不计成本地展开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以致出现了单位重量的参苗价格与成参基本持平,有时还低于成参的价格倒挂现象,有渔民戏称为“粮种比粮食还便宜”。[3]

1.2 病害频发,育苗难度加大

随着生产规模的膨胀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问题日益困扰着刺参苗种生产。常见的如幼体烂胃、烂边、畸形,稚参化板,幼参肿嘴、溃烂[1]等。育苗难度加大,生产效果不稳定。[3]

1.3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育苗生产构成威胁

近年来,一些极端气候现象和异常海洋状况有显著增加的趋势[1],除台风、赤潮等对全部水产养殖业均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外,对刺参育苗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情况还包括夏季高温与强降雨,易引起刺参化皮、排脏、溃烂甚至死亡。如2013年,受高温多雨极端天气影响,山东部分地区近海水温长时间在30 ℃以上,有的池塘水温超过33 ℃,超过小规格稚参28 ℃的适温上限;有的近岸海水盐度在暴雨期间跌至20‰以下,跌破刺参的适盐下限。山东、辽宁等刺参主产区不仅养殖刺参出现大面积死亡,减产三成以上,不少刺参育苗场也因长时间无法正常换水,损失严重。

1.4 效益下降,生产规模急剧萎缩

因价格暴跌和销路不畅,致使刺参育苗生产效益大幅下降,很多企业出现亏损。为减少损失,不少苗种生产业户只得压缩规模,勉强维持[4],有的干脆停产或转产。只有部分骨干企业因有技术、资金、销路等优势,继续进行大规模生产并有一定效益。以烟台市为例,2014年,烟台市有一半以上的刺参苗种生产企业亏损,2015年又有半数以上的业户停产或转产[3],2016年停产和转产的刺参苗种生产企业达三分之二以上。

2 刺参苗种产业发展困局原因分析

2.1 生产规模过度膨胀,产能严重过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暴发全国范围的对虾病害,不少地方将虾池改造后养殖刺参,刺参池塘养殖开始了规模化发展,对苗种需求大增,刺激了刺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刺参育苗开始了井喷式增长[4]。仅十几年间,刺参育苗就从山东、辽宁推向全国,就连一些不具备刺参育苗自然条件的地方也跟风而上,盲目建场造池。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产量也大幅提升。在一些刺参苗种主产区,一个育苗季节单位水体出苗量从刺参人工育苗开展之初的每m3水体不足0.5 kg跃升至数kg。规模扩张加之单产水平提高,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以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尽管随着单产提高,单位重量参苗成本也随之下降,但远不能弥补价格暴跌造成的损失。

2.2 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地环境恶化

除工农业与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所致的海域大环境恶化对育苗水源产生影响外,因规划布局不合理与生产方式不规范所导致的育苗生产对产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有的地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5],在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建场造池[6],生产规模超过了所在海域滩涂生态环境的负载力[2],对环境生态产生负面影响[7]。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带有病菌与有机污物的生产废水直接排放,育苗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育苗场过于密集还易造成疾病交叉感染,引发大规模病害。另外,因选址不当受自然灾害影响加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一些建在大型河口附近的育苗场,受夏季强降雨的危害尤重。

2.3 监管不到位,苗种生产与流通过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目前尚无统一的刺参苗种上市质量标准,苗种上市前、特别是跨区交易前的检疫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4 刺参养殖与消费增速放缓,影响苗种市场

最近几年,受刺参养殖不景气和成品参消费疲软的影响,刺参苗种需求大幅减少。

2.4.1 刺参养殖增速放缓,用苗量减少

目前北方地区传统的刺参养殖区开发规模已趋饱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大;随着旅游观光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少养参池被拆除,沿海养殖空间缩减[2];近几年受高温、暴雨、浒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2],不少养殖户损失惨重,购苗能力下降;另外,福建等南方省份从2005年开始的北参南养,所用苗种几乎全购自北方,但自2012年初开始,对刺参苗种需求显著减少[1]。

2.4.2 成品参消费疲软殃及苗种市场

成品参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苗种的价格走势。近几年受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持续多年的刺参消费热趋于降温,市场需求减少[8];同时,近几年每年都有数千t国外海参进入国内市场[1],直接影响了供求关系,致使成参价格大跌。以鲜活商品参为例,售价从2011年的150~200 元/kg降至2016年的100~150 元/kg[1]。成品参消费低迷必然殃及苗种市场。

2.5 基础设施落后,育苗工艺有待改进

除上述客观因素外,育苗工艺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产业发展也有影响。现行的刺参工厂化育苗工艺确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7],此后虽不断改进,但缺少突破性创新。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集约化控温育苗技术,产量虽然大幅提高,但能耗高、投入大,苗种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刺参苗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育苗产量提高,不少苗种生产者认为自己的技术已经成熟,开始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的吸收转化意识,忽视了科技创新,短期行为特征浓厚[9],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10]。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隐患。如果仅从产量上看,目前单位水体出苗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10倍以上,水平确实不低,但从提质、增效、降耗、节能、环保的角度而言,仍面临新的技术瓶颈,当下的育苗工艺已滞后于现代苗种生产方式改进与创新的需要,还有许多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亟待解决。

2.5.1 亲参种质下降

早期刺参人工育苗都是选用遗传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野生刺参作亲参[11]。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刺参自然资源的减少,野生刺参已远远不能满足育苗生产需要。当前育苗所用亲参大多来自人工养殖群体,主要是池塘养殖[12],来源范围相对狭小[10],多未进行系统的品种选育和改良,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普遍[12],经累代养殖后种质状况下降。若长期选用这样的刺参作亲参育苗,会出现参苗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近、抗逆性逐年下降的恶性循环。

2.5.2 亲参入池时间过早

当前,在开展刺参控温育苗时,亲参入池促熟时间大幅提前[13],有的在头年秋后就将刺参采捕入池,进行强化升温促熟。这样固然能提前出苗,但促熟难度加大,促熟效果往往不稳定,育出的参苗质量一般不如海区自然成熟的刺参,并且增加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成本。

2.5.3 投饵不科学

目前的刺参人工育苗普遍存在投饵量过大的问题,有的还在饵料中添加鱼粉、扇贝边等动物性饵料,这样短时间内可提高参苗生长速度,增加产量,但若长期投喂动物蛋白含量过高的饵料会造成参苗食欲不振、粪便粘连[13]、免疫力下降,残饵变质后还易引发参苗疾病。另外,为减轻因残饵过多引起的“底臭”,还必须频繁倒池,这又增加了参苗的应激反应和机械损伤。

2.5.4 培育密度过大

不少苗种生产者为提高产量,盲目增加幼体与稚参培育密度,造成育苗池局部环境恶化,参苗体质下降。同时,在育苗密度增加的同时,投饵和用药往往随之增多,增加了参苗的质量安全隐患。

2.5.5 用药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高度集约式工厂化育苗中,适量用药是必要的,随着主管部门宣传与管理力度加大,用药不规范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但个别场家因技术水平和实验手段所限,一遇参苗发病常较多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虽然使用的药物是国家允许的常规药,但若使用过频,仍易使参苗产生耐药性,增加病害防治难度,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培育的参苗也很难适应投放到养殖水域的大环境[14]。

2.5.6 能耗高,污染重

目前开展刺参控温育苗一般用燃煤锅炉升温海水,煤电耗费大,环境污染重,能源利用率低,余热浪费严重。不少企业采用换热器余热回收技术,可节煤50%左右[1],但因换热器寿命短、成本高等原因,难以普及。

2.5.7 育苗设施建设不规范

在众多规模大、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育苗企业应运而生的同时,一些建设不规范、设施简陋的业户也大量存在,部分地区育苗产业结构散、小、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低水平运作的个体生产者数量庞大[9]。不少育苗者连水质监测仪器等最起码的设备都没有,完全靠经验育苗,很难有效应对生产中突如其来的病害等问题。

3 推进刺参苗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2012年以来的刺参苗种产业危机表明,传统的发展思路与粗放的生产方式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从中汲取教训,在冷静思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推动整个行业尽快走出低谷,迈向复兴。

3.1 加强宏观规划,科学调整产业规模与布局

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规划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压缩生产规模,推动刺参苗种生产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序分散向区域统筹转变[9]。在传统的刺参苗种主产区,开发规模已趋饱和,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育苗场,重点推进现有育苗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在新拓展的刺参育苗区,一定要规划在先、合理布局、控制规模,对自然条件不适宜刺参育苗而已经建起的育苗场要果断停产或转产,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2 改进生产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2.1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育苗工艺改进与创新

要从科学选址、优选种参、水质管理、合理投饵、控制密度、生态防病、降低能耗等方面入手,对目前粗放的苗种生产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重点研发效率高、投入小、低排放的节能生产模式;尤其要尽快研究出适合刺参育苗要求的生产废水余热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彻底解决育苗行业高能耗的问题[1]。

3.2.2 开展室外生态育苗

近年来兴起的海上生态育苗[15],投饵少、不施药、成本低,培育出的参苗体质健壮、抗逆性强,并且节能、无污染,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绿色环保育苗模式。但因产量低、受天气与水环境影响大,目前还不能代替工厂化育苗,可做室内育苗的补充。

3.2.3 加快养殖模式创新,拉动苗种市场

在目前开展的各种刺参养殖方式中,主要以池塘养殖与潮间带围堰养殖为主。这样的模式需占用大量滩涂与潮间带资源,并且产量低、易发病。要逐渐向以浅海底播增殖、近岸围网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为主,池塘养殖、近海网箱养殖与工厂化养殖为辅转变,池塘与围堰养殖也要从单纯养殖刺参向参、贝、鱼、虾、藻等多品种、立体、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发展。特别是有深井水资源的育苗场,可配以热交换器,开展刺参工厂化养殖,从而分流育苗企业,降低过剩产能。通过养殖模式的创新,提升刺参养殖的产业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相应扩大苗种需求。

3.3 加强刺参苗种生产与销售管理,规范生产与流通市场

要以严格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苗种疫病检疫制度为抓手,规范苗种生产和销售[7]。一是加强标准化育苗生产管理,健全以投饵和用药记录为重点的生产档案;二是加强苗种出池前的质量检查,尤其对跨区交易和增殖放流的苗种要严格实行疫病检疫制度。

3.4 保护刺参自然资源,加强良种选育

亲参质量对育苗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可以仿照管理鱼类等资源的办法实行刺参禁捕期和禁捕区,对部分海域的刺参采取限额捕捞和限制采捕规格等措施。建立刺参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16],保证一些自然刺参种群不被破坏。进一步加强刺参原良种场建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亲参培育技术,开展抗逆、抗病、耐高温、生长快的刺参良种选育。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刺参育苗时,尽可能采集不同地理群体的刺参,进行高强度选择,选出个体大、体质健壮、性腺指数高的作为亲参,经强化促熟培育后进行配组杂交,可使育出的参苗提高遗传多样性,集中不同地理群体亲本的优势[17],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3.5 拓展商品参消费市场,带动苗种需求

要进一步拓展商品参消费市场,间接拉动苗种需求。由于政策影响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商品参消费逐渐回归理性,价格持续走低,消费格局也发生很大变化,家庭消费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18]。生产经营者要转变营销理念,从高端礼品市场和公务消费为主向大众居民消费拓展。还要加快发展刺参深加工产业,延长刺参产业链[16],拓展刺参消费空间。

3.6 引进保险机制,降低产业风险

刺参育苗是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但由于灾害损失实际评估、定损难,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困难[19],一遇自然灾害或病害暴发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灾难性的。故要尽快建立健全刺参产业保险机制[9],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消除渔民的后顾之忧。

3.7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淘汰过剩产能

在严酷的市场形势下,不少在刺参产业黄金期盲目上马的苗种生产业户会惨遭淘汰。这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背客观规律、盲目扩张规模和粗放式生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一次良机,在淘汰部分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的同时,将整个产业推向新生。

4 结语

2012年以来的刺参苗种产业危机使整个行业受到重创,不少从业者对产业前景产生迷茫甚至悲观情绪,对产业能否度过难关、继续发展失去信心。辩证地讲,一定程度的降温对产业发展未必是坏事,可以使从业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法则和市场规律[20],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使产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才能推动刺参苗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孙景伟.刺参育苗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渔业,2013(11):45-47.

[2] 于涛.海参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齐鲁渔业,2015(12):42-44.

[3] 刘锡胤,韩恭文,张晓明,等.对刺参苗种产业窘境的反思[J].齐鲁渔业,2016(1):42-44.

[4] 吕大伟,刘晓燕,李晴雯,等.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J].齐鲁渔业,2014(6):47-48.

[5] 王晶,邹积波,王溪宏.辽宁省刺参养殖业发展现状及综合治理的建议[J]. 河北渔业,2007(8):4-5.

[6] 刘锡胤.关于推进烟台市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文化强省与烟台发展研究,2008:295-299.

[7] 常亚青,隋锡林,李俊.刺参养殖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 水产科学,2006(4):198-201.

[8] 于涛.拓宽海参需求市场的方向及对策[J].齐鲁渔业,2016(3):52-53.

[9] 刘朋,赵厚钧,田传远,等.山东省刺参养殖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J].齐鲁渔业,2016(5):42-44.

[10] 边陆军,代国庆.我国海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 中国水产,2013(1):60-62.

[11] 刘锡胤,姜成嘉,王国华,等.推进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水产,2012(2):76-79.

[12] 隋锡林,刘学光,王军.辽宁省刺参养殖现状及对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 水产科学,2010(11):688-690.

[13] 刘锡胤, 韩恭文,刘蓬,等.刺参育苗过程中几个技术措施的改进[J].科学养鱼,2016(5):45-46.

[14] 刘锡胤,李衍祥,张玉恒,等.刺参健康苗种培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水产,2011(7):66-68.

[15] 许鹏.刺参育苗新技术-海上生态育苗[J].科学养鱼2014(5):46.

[16] 李成林,宋爱环,胡炜,等.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渔业科学进展,2010(8):126-132.

[17] 李文东,田燚,马增艳,等.刺参优质苗种繁育技术[J]. 水产科技情报,2011(2):99-101.

[18] 于涛.拓宽海参需求市场的方向及对策[J]. 齐鲁渔业,2016(3):52-53.

[19] 杨涛,吴红伟,高雁.烟台市海参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齐鲁渔业,2016(10):44-45.

[20] 王会芳,姜靖宇,吴庆东,等.对刺参养殖业兴衰的反思[J]. 科学养鱼,2015(3):2-3.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a cucumber fingerling industry

LIU Xi-yin, HU Li-ping*, ZHANG Xiao-ming, GAO Yao, ZHANG Lan, LUAN Miao

(Yantai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Yantai264003,China)

The main issues faced by the sea cucumber fingerling industry are: price dropping for oversupply, production fluctuation for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diseases, threat to breeding activities by constant natural disasters, benefit decline for rapid shrinking of production scale. The probable reasons causing the problems are: overcapacity caused by unplanned expansio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unreasonable layout, potential quality and safety crisis caused by lack of supervis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links, decline of fingerling demand caused by aquaculture slowing down and lagging in breeding technique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above crisis are: strengthening the macro planning and rationally adjusting industry scale and layout; improving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ingerling industry; enhancing the fingerl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market; exploiting potential consume market for sea cucumber to stimulate the demands for fingerling; introducing insurance mechanism to reduce risks in the industry and giving play to the regulatory role of market to eliminate the excess capacity in the industry.

sea cucumber fingerl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2016-12-01

2016-12-28

烟台市科技攻关项目(2016NC037)

刘锡胤(1964-),男,山东莱阳人,高级工程师,联合国粮农组织TCDC(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海水养殖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Email:xiyinl@163.com

胡丽萍(1985-),女,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及水产品质量控制。 E-mail:liping.hu1985@163.com

2095-3666(2017)01-0025-06

10.13233/j.cnki.fishis.2017.01.005

S 9-9

A

猜你喜欢

刺参苗种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夏眠的刺参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夏眠的刺参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3 种不同体色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