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闵行区农业文化浅析

2017-02-02李美珺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1101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园闵行区农业

李美珺 (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201101)

闵行区农业文化浅析

李美珺 (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201101)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逐渐满足,人们对农业也开始赋予新的“思想”,逐渐将中国沉淀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创意思潮融入进去,形成了如今的农业文化。现通过介绍农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引出上海市闵行区发展农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对闵行区农业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农业文化;重要性;模式;建议;闵行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最根本的“食物供给”角色,仅仅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生存需求。然而,在世界经济步入文化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发展农业文化,构建持续健康的农村产业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创新之路。笔者通过介绍农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引出上海市闵行区发展农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对闵行区农业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1 农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为载体,以生物为对象,以农业情结为核心,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生产、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特征

2.1 规律性

农业文化的规律性集中体现在它既是文化大系统和农业文化本身的一种融合,又是农业与文化的统一,这是其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其它文化的运动规律。

2.2 自然性

农业文化有独特的自然特性和浓郁的自然气息,包含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及其运动规律,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

2.3 历史性

农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升华而不断进步,同样,农业文化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显出的时代特征。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打造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文化,才能使现代农业文化发展符合我国国情,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2.4 纵横性

农业是一个大产业,涉及农、林、牧、副、渔5个行业,涉及产、供、销3个环节,同时涉及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农资等单位,而每一行业、每一环节、每一系统、每一单位的发展,都会形成相应的农业文化。因此,农业文化在有其固有特点的同时,还与以上各种文化相包涵、相交叉,从而体现出农业文化的纵横性。

3 闵行区发展农业文化的重要性

3.1 是闵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闵行区地理环境复杂,各镇发展差异较大,再加上有着浦江镇、马桥镇等这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镇,闵行区的农民一直保留着精耕细作和家族经营的优良传统,发展传统农业文化的基础较好。因此,发展农业文化是闵行区农业发展的最佳出路。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且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高科技农业并非是闵行农业、闵行农村和闵行农民的最佳选择,而强调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才是适合闵行区农业发展的最佳出路。

3.2 是闵行区深度城市化的要求

近年来,在闵行区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由此农业文化应运而生,它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等特点,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吸取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而建立起来的农业模式。

4 闵行区农业文化主要发展模式

4.1 都市农园

都市农园是将城市近郊土地分区、分块出租给市民,用于种植蔬菜、瓜果、花草树木或经营家庭农艺。例如,作为全国5A级农业旅游基地的浦江镇陶家湾,其基地内有专门的大片土地租赁给市民,土地面积自选,租期为一年,由基地负责提供种子和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在该基地开展都市农园,从播种到采摘,市民通过亲自耕作,可享受到回归土地与自然的乐趣,获得安全新鲜的农产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4.2 文化创意农园

文化创意农园是以城市周围农业基地为基础,发展加工业、手工业和零售业,同时利用农业自身的特色和吸引力,附加文化、餐饮、旅游等产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农业产业链,使基地转变为一个拥有丰富产品与多种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意农园。如浦江镇的玫瑰园基地,始建于2008年,于2013年建成,占地面积34.53hm2,种植来自世界各地的玫瑰120余种,是目前上海市最大的玫瑰主题园。其前身是“响水湾农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被市农委、市旅游局命名并授牌为“世博观光农园”,并成为世博配套服务单位之一。目前园区内有玫瑰花田、五彩花坡、沙滩、奇石、小木屋、树林、草地、溪流等丰富多彩的观光项目,适合全家一起在此共享欢乐时光。同时基地每年还会举办大型玫瑰花展,市民除了可欣赏到不同种类的玫瑰花外,还可购买一些用天然玫瑰花制成的工艺品和食品。

4.3 文化创意乡镇

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相结合,还可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文化创意乡镇”。该模式是以文化创意与悠闲乡村生活为特色,具有节能减排、复兴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和拉动内需等多种优势。这种形式在马桥农耕文化区得到了充分体现,马桥拥有可耕地面积465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84hm2,拥有万寿庵、马桥天主教堂、古紫藤、吴会书院、韩湘水博园、韩仓传说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传统农耕文化。其中韩湘水博园是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成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园内集中发掘和展示黄浦江水文化、马桥古文化及马桥历史文化名人,同时以现代农业观光、黄浦江岸农家生活及乡土文化展示、农家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马桥镇也因水博园这个上海市郊区旅游重点项目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如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以利用召稼楼旅游景点与美丽乡村景色为优势,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观光,促进了浦江镇旅游业的发展。

5 闵行区农业文化发展建议

农业文化主要强调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与关联产业的融合,是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农业和乡村的文化内涵,将传统农业产业演变为具有较高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的新型业态。因此,闵行区在发展农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可通过对农业文化的包装和与关联产业的融合,赋予农业文化新的价值,丰富农业的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从而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农业文化产品及其服务体系,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多样需求。其次,可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把农业园区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向兼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复合功能转变,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可彰显地域品牌魅力,充分发挥闵行地区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融合农业文化内涵,创建农产品相关品牌,全面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品牌效应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总之,将农业、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业文化的发展是闵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高度的农业文明展示过程。只有将农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的价值和内涵,给人们一种新的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提高农业文化的附加值,才能使人们从农业生产中体验农耕之乐、感受乡村之美。

2017-01-09

猜你喜欢

农园闵行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