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鹿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上)
2017-02-02刘建柱,马泽芳
常见鹿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上)
一、鉴别诊断
1.传染性鹿病。
(1)布氏杆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是怀孕母鹿流产、乳房炎和公鹿发生睾丸炎等为特征。
临床症状:流产是妊娠母鹿的主要表现, 一般发生于妊娠后期6~8个月左右, 一般有分娩预兆。母鹿流产前阴道多排出暗红色的黏液。妊娠后期发生流产的母鹿,多呈现胎衣滞留、化脓性子宫炎、阴道排出大量棕红色恶臭味的分泌物,流产后多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病愈后的母鹿可长期排菌;久治不愈的母鹿, 多屡配不孕, 应予淘汰处理。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公鹿出现睾丸、附睾肿胀, 有的病鹿出现关节肿胀、滑液囊卡他性炎症、淋巴结肿胀或脓肿其他病症。
剖检变化:死胎或木乃伊胎是主要流产物,胎衣水肿、出血,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胎儿胎盘出血、坏死,表面有黄绿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及脓液。流产胎儿皮下及脐带水肿、出血,有淡黄色胶样物浸润。死胎胃内有黏液性絮状物,胸腔积液,脾脏肿大,表面散有坏死灶。公鹿睾丸发生坏死,出现化脓灶;除生殖系统的病变外,偶见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有肉芽肿性增生灶。
(2)鹿的肠毒血症。鹿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急性传病,以胃、肠出血为特征。
临床症状:患鹿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剧减甚至食欲废绝,体温升高、鼻镜干燥、呼吸困难、腹部增大、站立不稳、弓背弯腰,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和便血。患病后期口流泡沫样液体,眼睑肿胀,眼球下陷,最后倒地昏迷,频死前四肢痉挛抽搐,病程一般在1~3天。
剖检变化:剖检腹腔散发特殊的臭味,胃肠道内充满气体,胃大弯及胃底部的浆膜下可见芝麻粒大小的圆形溃疡;在胃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溃疡面,盲肠充气、扩张、浆膜面及部分肠系膜上可见圆形的出血斑,小肠壁变薄、透明,各肠段内充满有腐败气味的黑色糊状粪便;肝脏肿胀出血。
(3)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在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病灶、肉芽肿并发生干酪样坏死。
临床症状:病鹿精神沉郁,被毛无光,换毛延迟,行动迟缓,不爱运动,食欲减退, 咳嗽、呼吸困难,后期出现严重的气喘;体表淋巴结肿大;病鹿常顽固性下痢,腹痛拱背,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后期渐进性消瘦;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一侧或两侧乳腺肿胀,泌乳量减少,触诊可感知坚实硬块;母鹿大多不产仔,公鹿出现怪角鹿。
剖检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和体表淋巴结、肝、脾、浆膜等也常见到结核病灶;外观呈大小不等的脓肿;结节中心呈灰白色、粗糙、稠浓汁样、无臭、无味的坏死灶;有的肺空洞化,见有少量灰白色干酪样渗出物;肠结核也常发生,其病变多见于空肠后1/3 部及回肠内,结节特点是有明显溃疡面,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为堤状突化;体表淋巴结呈开放性结核时,从破溃的淋巴结流出白色无臭的干酪样物质起,底面常有脓样坏死物,干酪样坏死。
2.常见普通病。
(1)前胃弛缓。由于饲料因素而刺激肠胃,导致胃肠兴奋性降低,蠕动能力减弱, 消化液分泌减少。
症状及诊断: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皮肤干燥、弹力减退,反刍停止,体温、脉搏、呼吸变化都不明显;瘤胃蠕动音减弱,排酸臭味粪便, 干燥并有黏液;有异嗜现象。
治疗:治疗原则防腐止酵, 防止自体中毒,采用断食饮水法,在治疗时可协助按摩瘤胃, 增强瘤胃蠕动。静脉注射林格尔或葡萄糖酸钙可帮助恢复前胃蠕动。
(2)瘤胃积食与鼓胀。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内积聚的食物不消化,引起瘤胃体积增大,瘤胃壁扩张,引起瘤胃消化和运动机能紊乱的疾病。
症状及诊断:患鹿左侧腹部急剧膨大,腹痛拱背,频频回头;叩诊腹部鼓音高朗,按压时腹壁紧张,指压不留痕;采食量严重下降,反刍、嗳气停止。
治疗:积气排除,恢复嗳气,防止再次发酵;反复按摩瘤胃,促进气体从口中排除;可灌服豆油帮助排气;严重时,用套管穿刺针放气,再对症治疗。
(3)难产。难产在怀孕母鹿中较多发生,约占母鹿全年普通病总发病率的一半多。
病因: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恰当,饲料搭配不合理,导致母鹿过于肥胖、胎儿也过大;怀孕后期母鹿运动量不足;初产母鹿没有经验、老龄母鹿分娩力不足等原因造成。
诊疗:母鹿难产主要依靠视诊,阴道流出大量羊水后,母鹿频频努责3小时后仍不见胎儿露出可初步诊断,确切的诊断方法是将鹿麻醉后进行产道内触摸检查并及时助产。实践表明,早期手术鹿母子存活率可到90% 以上。
(未完待续)
(刘建柱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马泽芳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