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2017-02-01王慧秋
韩 红,王慧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02年,以清华大学为首的9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全国高校紧随其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各类创新创业的载体层出不穷,如创客空间、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和大学生科技园等,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从这里起飞,为未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院校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或者“孵化基地”,院领导专人负责,并拨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力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加入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教师授课。以上所述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充足的创业场地、高层次的人脉圈和完善的后勤保障及制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学校的整体实力及影响力要求是很高的,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没有这种待遇的,缺少一定的普适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但这并不能阻挡很多学生渴望成功和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愿望,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很强的,只不过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就业率连年走低,促使很多学生转换思路,主动就业或者积极创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帮助学生实现梦想,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任重道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对缺少资金、场地和人力资源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师生充满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渴望,如何解决这种供需矛盾,开辟一条更适合广大高职院校的小投入、更灵活、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之路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据专业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开辟了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1 专业社团→教学产品→制作室→公司
如果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资金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大做强,是很困难的。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在专业社团中选拔优秀学生,将学生分组后选优进行教学产品制作,将制作成熟且具有开发潜质的教学产品作为主打产品成立制作室,最后将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制作室成立公司,完成创业的华丽升级。具体操作实例如下:专业社团“玩转机器车”每年对新生开展纳新活动,有创新创意想法的学生被广泛吸纳进来,通过半年的社团活动,教师将他们与上一年的学长组成不同的创意团队,如13G451班与14G451班各2名学生组成团队设计并制作一套机械手教学产品。
这套机械手可以完成自动上下料、抓取动作,用于14G451班的专业教学中,得到师生好评,团队信心大增,又吸纳进2名15G451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了“多自由度教学机械手制作室”,借用学院场地,专人负责设计、研发、市场销售、财务和管理等,具体分工如表1所示。制作室成立一年来,成功培训学院及周边院校学生120人次,研发机械手及单片机控制产品4套都用于专业教学,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团队中的1名应届毕业生依据平时工作经验及积累的技能,被用人单位直接招聘。表中学生1和学生5在市场调研和推广中发现,有一些中专及技校有购买意向,这更激发了团队的工作热情,2017年决定成立“多自由度教学机械手有限责任公司”。
表1 多自由度教学机械手制作分工
2 意识培养为先,逐级渗透、分阶段培养
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赚钱,创新就是开发新产品,感觉遥不可及,无从下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就是从宏观上让其具有普适性,不只是考核结果,更要注重教育的长远性、大局观;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思维,挖掘自身创新创业潜质,掌握创新创业技巧,熟知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敢想敢做、勇于进取,遇到困难不气馁、坚韧不拔,及早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意识培养为先、技术手段跟进、具体实施扶持、毕业后跟进4阶段培养递进模式,取得显著成果。
2.1 第一阶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从就业的死循环里走出来,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职场规划。经过三年的实践,整体反应很好。一位学生反馈如下:“我上大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毕业后想自己做生意,听了入学教育才知道原来上学期间就可以创业,而且学院还提供场地、技术、人脉的支持,甚至可以保留学籍到社会创业,感觉人生充满希望”。还有一位学生反馈:“考上船院就是想找一份好工作,但入学教育后,我的思路开阔了,如果学好专业,学院可以帮助我进行产品研发,甚至可以推向市场,就业已经不再是我的奋斗目标,我更希望实现我的人生价值。”通过入学的多元化教育,很多学生从迷茫、消极、狭隘过渡到更专业更理性地对自己进行职场规划。
2.2 第二阶段:技术手段跟进
经过入学教育的梳理,学生已经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门,但是“怎么做”“做什么”“找谁做”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些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这一阶段采取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专家讲座、企业成功人士及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省内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论坛、参与大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最初的热情驱动创新创业变为理性驱动创新创业。新生入学后到大一上学期结束,采用如下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2.1 专家讲座
不定期邀请上级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来学院开展讲座及报告会,让学生汲取最前沿的信息和教育理念。
2.2.2 名家讲坛
对于创业而言,那些已经成功的大学生企业家是最具说服力的,尤其是学院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感觉可行性最大。因此,可以定期邀请他们来校讲座。
2.2.3 论坛讨论
前面两种形式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但学生与专家或成功人士直接对话的机会很少,所以开辟了专业创新创业论坛,链接了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直通车模块,学生可以与存在相似问题或想法的本院或其他院校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2.2.4 参与大赛
大三学生在备战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时,让大一学生跟进,比赛结束后拜大三学生为师,学徒一年,使其意识更成熟、技能更饱满。
2.3 第三阶段:全员大力扶持
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下学期,经过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入门教育、专家引领、老生带动,很多学生对于自己要“做什么”已经清晰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做”和“找谁做”的问题。专业将这些学生分成5~7个队,有共同创新创业目标的学生在一个团队内,由相关专业能力擅长的老师带队,采用分方向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5个创新创业团队,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各队的基本工作,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机电工程系创新创业中心的协调工作。团队与学院其他部门(如财务处、教务处、后勤处等) 的协调工作由机电工程系创新创业中心负责。
2.4 第四阶段:毕业后跟进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一般呈现在大三或者毕业后五年,因此这一阶段非常关键。大三学年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相融合,让处于迷茫观望期的学生尽早行动起来。对于那些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活动,要加大投入,配以专门的专家团队,大力扶持,打通绿色通道。
3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定位模糊,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严重匮乏,整个课程体系也是排在专业课及公共基础课之后的,没有达到前面所说的与专业教育融合及普适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观点出发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中具有专业资质的职业指导师1名、人力资源管理师1名、创业咨询师1名、创业成功人士常年客座教授1名,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功,使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迅速提升。
4 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以点滴成就点滴喜悦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这些人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目前,创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创建企业的概念,而是把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都包括进来。创业不仅能为企业,也能为所有的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提高和实现价值,或使价值再生。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使高职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和敢于创新、勇担风险的思想素质,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和品格优良、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即从意识培养到形式推进再到结果实践,全方位地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李方靓.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刊,2017(12):134-135.
[2]康亮.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7):299.
[3]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87-88.
[4]李国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4):52-54.
[5]史宪睿,陈树良,田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