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2017-02-01马自超

中国种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种粮襄阳规模化

王 勇 马自超

(襄阳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襄阳441100)

襄阳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王 勇 马自超

(襄阳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襄阳441100)

近年来,襄阳市大力培育粮食规模种植主体,推进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规模经营,稳定了粮食生产。通过剖析襄阳市粮食规模种植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

粮食规模化种植;问题;解决思路;襄阳市

襄阳市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市之一,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种植主体已成为襄阳市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12年起,该市粮食总产连续突破50亿kg大关,粮食规模种植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市面临规模化种粮“重经营、轻管理、高成本、低效益”导致粗放经营与农户耕地撂荒、农村劳动力缺乏并存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稳定加快粮食规模化种植进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粮食规模化种植现状

1.1 粮食规模化种植发展较快 襄阳市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围绕促进土地流转、培育扶持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种植主体,引导发展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优化作物布局,推进规模化生产等多种手段,襄阳市粮食种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73.33万hm2左右。2013年底,襄阳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13万hm2,种植粮食面积3.85hm2以上的大户达到5621户,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7.33万hm2,农民专业合作社4012家,家庭农场1025家。2014年底,全市规模种植户发展到20285户,种植面积在13.33hm2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10456个,规模种植面积达到9.73万hm2。至2016年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31家,家庭农场6220家,合计12851个,农村土地流转率41.4%,其中规模种植比重23.4%,数量和规模居湖北省前列。

1.2 粮食规模生产模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与促进土地规模有序流转同步,该市各地出现了不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单一的经营模式注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服务等社会化服务要素,其中,规模化种植区域适合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基本达到全覆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生产朝现代化方向稳定发展;同时粮食规模化产、加衔接正稳步发展。

2 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 襄阳市规模化种粮的优势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北连南阳盆地、南接江汉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年平均无霜期为241d,年均降水量878.3mm,年均日照1987h,年均气温15.1~16.9℃之间。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目前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既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现实出路。当前,该市规模化种植在粮食生产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政府引导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目前,襄阳市市、县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全部建成,“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正在推广,这些都推动了耕地使用权转包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流转,有效解决了农民种田效益低而撂荒、粗放种植等突出问题。至2015年,襄阳市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种植面积76.53万hm2,规模种粮商品率高,成为稳定粮食面积的重要因素。

2.1.2 推进高产创建 襄阳市2014年启动整市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推广667hm2示范片的技术模式为重要手段,整市(县)、整乡(镇)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积极扶持示范区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依托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集成配套技术落实到位率高的优势,示范带动周边农户高产栽培技术。对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表彰。

2.2 襄阳市粮食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尽管襄阳市规模化生产在保持粮食总产量上升趋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2.2.1 农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 襄阳市大中型农业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废弃现象普遍。以襄阳正大桑田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的286.67hm2仙人渡基地为例,该镇是襄阳市老河口农业优势区域,但水库以下干渠为土坡渠,支渠虽硬化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渠道“淤、堵、垮、漏”现象突出,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差,防灾救灾能力还较弱,灌溉设施使用率低下,再加上近些年该市自然灾害多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制约了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2016年遇到百年高温干旱,该合作社仙人渡基地水田减产严重。目前全市流转的农田大多未经过土地整理,尤其是低山丘陵地区,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均,机械作业通道少,不利于连片机械化耕种,影响了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效率。

2.2.2 土地流转机制不畅 以襄阳正大桑田合作社为例,在老河口、谷城的基地,虽有村委会进行引导,但少数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后无生活保障,不愿流转土地承包权,或者有的农户故意与村干部作对不流转土地,致使部分耕地形成“插花”,不便于集中管理;还有一些在规模流转田块周边的稻田种旱作物或者麦田旁种油菜,给规模化生产布局、稻田排灌、麦田化除以及机械作业等都带来难度。另外,部分地方粮食规模种植的土地流转费用偏高,有的地方地租金高达800元/667m2,这在襄阳市许多地方较常见,部分种植大户因租金较高而经营亏本。

2.2.3 规模化种植耕地质量下降 近20多年来,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效益,绿肥等有机肥料投入大幅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部分农村通过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在实施大面积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壤耕种层遭到破坏,熟地变生地,土地肥力下降。

2.2.4 粮食规模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粮食价格增长幅度,人工成本价格较高,增加了种植成本。以襄阳某合作社为例,2016年小麦、水稻销售平均价格分别为2.1元/kg、2.56元/kg,一年度种小麦水稻共两季,小麦每667m2产值735元左右,水稻受高温干旱产值960元左右,合计每年产值1695元,扣除成本1590元,每667m2生产效益105元,再减除建烘干场年分摊费用后,效益仅55元,效益低。据了解,该市部分种粮大户、合作社因成本高、收益低连续3年亏损。

2.2.5 规模生产主体内部管理不善 目前,该市多数种粮大户从业人员年纪偏大,缺乏科学种田知识,种粮还停留在传统技术水平上,种植管理粗放。专业合作社管理大多不规范,有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导致决策失误增加生产成本。有的粮食规模种植企业,疏于经营管理,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政策扶持,效益低下。

3 粮食规模化生产问题解决思路

3.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政府应听取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反馈,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安排相关项目向粮食规模化生产地区倾斜,并修复失能设施,做到田成方、机耕道通、排灌完好,也可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鼓励规模生产主体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导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土地流转。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3.2 出台落实粮食规模生产的相关政策

3.2.1 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引导 完善保障机制,对承包土地全部流转出的农户,在参加就业培训和创业方面给予支持,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转变观念,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3.2.2 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流转土地达规模以上的一定期限的生产主体给予奖励和补贴;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向懂技术、有经验的粮食规模化种植户流转。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开展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降低流转成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推进。

3.3 加强规模化种粮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 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从业人员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示范推广粮食全程机械化技术,推进农艺与农机的高度融合。扶持规模化生产主体建设仓储、烘干设施,建议纳入“粮安工程”统一规划,降低收获季节遇灾害天气的生产风险。

3.4 鼓励粮食产销品牌建设 提高规模化种粮的收益需要走品牌之路,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提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粮食市场竞争力;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规模生产主体采取订单生产紧密衔接,通过加工提升粮食价值,从而保障双方的收益,达到“双赢”。

3.5 创新开展土地托管模式 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不高的现状,促使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土地托管这一新型规模经营方式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它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也闯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路子。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是为土地托管提供了政策支持。

3.5.1 半托管模式 解决农民种地劳动力少、技术不足问题。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少、技术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土地托管的半托模式就主要解决了农民想种地,但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由托管服务组织提供劳务、技术、农资、收获、销售等几十项服务,制定合理收费标准,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项目。托管服务组织统一调配专业服务队员进行服务,只要农民拨打服务电话,服务队员即刻上门,经验收合格后一次一付费。

3.5.2 全托管模式 农民不丢地,外出务工更便利。许多农户由于缺少劳动力或产出效益低等原因不愿意单纯留守种地,但又不愿意放弃土地。土地托管的全托模式,即农民将土地委托给托管服务组织全权管理,托管服务组织与农民签订合同,托管服务组织负责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只要双方合理约定收益、风险共担等条款,农民可以全年安心在外打工,不用回来忙春种秋收,不搭路费、误工费,让农民外出务工更无后顾之忧。托管服务组织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安排种植规划,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收益。

3.5.3 入股模式 农民做股东,收入更稳定。在农村,也有部分有眼光的农民看重土地的价值,有着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入股模式,即农民以土地、现金或大型农业机械入股参与托管服务组织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比如,农民以土地入股,托管服务组织可以将农民的土地按等级折算成股份,每年收入留10%作为发展基金,其余按股份全部分给农民;以大型机械入股,不但为户主增加了主要收入,而且弥补了托管服务组织资金有限、农业机械少的不足,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一举多得。

[1] 蒋建兴.盐城尧南通粮棉油适度规模经营新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11(7):41-43

[2] 江耀斌.无为县粮食规模化种植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111-114

[3] 林景元,林武.我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2013(4):8-9

[4] 王永刚,丁洁,王海艳.天津市粮食种植大户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4):14

2017-05-26)

猜你喜欢

种粮襄阳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画画就如种粮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