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推动措施及思路

2017-02-01张文波

中国种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张掖玉米种子制种

张文波 杨 勇

(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张掖734000)

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推动措施及思路

张文波 杨 勇

(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张掖734000)

通过阐述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及推动产业发展的措施,提出了发展思路是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玉米制种基地四化进程;加强制度落实,强化基地监管措施;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供种安全;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执法监管平台。

张掖;玉米产业;发展现状;思路;推动措施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张掖市就开始从事玉米杂交制种工作;进入80年代,玉米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开始向区域化、专业化、订单化方向发展;90年代中期,按照国家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种子生产向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制种面积迅速扩张,2003年以来制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4万hm2以上,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峰7万hm2,之后有所回落,2010年以来制种面积稳定在6.6万hm2左右。2016年全市落实杂交玉米制种面积7.14万hm2,制种农户11.4万户,制种面积和产值再创历史新高。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生产能力 2011年以来,张掖市杂交玉米种子基地面积基本稳定在6.6万hm2左右,年产玉米种子最高年份达到4.5亿kg,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

1.2 企业加工能力 目前,全市共有玉米种子企业61家,16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进驻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果穗烘干线56条、子粒烘干线60条、加工包装线35条,加工能力达到5亿kg以上。

1.3 品种研发能力 全市玉米制种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和开展育种研发的企业共23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6家,具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地方本土企业7家,已研发新品种41个,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1.4 基地监管能力 2012年9月农业部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成立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随着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建设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张掖种子基地监管上升到国家层面。

1.5 产业效益 玉米制种亩产值从2007年的1350元,增加到2013年的2400元。2016年全市玉米制种亩产值2628元,总产值超过2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纯收入1600元。种子产业本身效益和对畜牧、包装、运输、机械加工、商业、建筑等关联产业带动,以及解决就业、节水等直接和间接效益共计约50亿元。

1.6 种子品牌效应 2013年7月,张掖市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标志着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正式得到国家确认,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2 产业推动措施

2.1 强化政府引导,培育支柱产业 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把玉米制种产业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大力推进。相继制定下发了《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规划》《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规划》《关于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张掖市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涉种违法违规行为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将玉米制种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建立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联合、行业自律、乡村自治的种子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市场整治,优化市场环境,不断推进玉米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2.2 积极谋划项目,争取多方支持 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种子工程项目机遇,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种子生产条件。积极谋划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编制上报了一批项目可研报告,提出了争取农作物制种大市大县财政专项奖补政策,中央财政2015-2017年,分配本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分别为3000万元、4500万元、3000万元,分3年拨付;《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已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5.75亿元。确定在张掖建设的项目包括22万亩标准田块改造工程和国家级种子基地种子监管及服务体系建设。

2.3 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供种安全 把两关,抓中间,确保种子质量安全。一是严把亲本种子质量关。播种前,对全市玉米种子企业的亲本种子进行了全面抽样,开展了室内检验和田间种植鉴定,为基地生产安全和田间种植纠纷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监管。严格实行质量隐患整改制度,对生产基地隔离区设置、去杂、去雄等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三是严把种子收购加工期间的质量关。对各企业生产的所有杂交玉米种子进行监督抽检检验,严防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2.4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张掖玉米种子基地监管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了自上而下检打并举新机制。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地监管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行政问责专项监察行动”和“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责任追究“五查”为突破口,以种业监管“五项措施”为着力点,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涉种违法案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形成了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和严肃追究违纪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玉米种子市场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一是周密安排部署。针对前几年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生产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和基地监管工作的被动局面,张掖市委市政府周密安排部署玉米种子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严格按照“严肃追究、严刑峻法、依法行政、严厉打击”的原则,同时开展了“行政问责专项监察”和“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两个专项行动,严肃追究干部违规违纪行为,严厉查处各类涉种违法案件。

二是营造舆论氛围。为严厉打击各类涉种违法行为,维护张掖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监管的良好秩序,张掖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向全市玉米制种基地乡镇村社印发并张贴了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的通告》,要求市县区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畅通行政违规违纪行为和涉种违法案件举报渠道,为玉米种子市场整顿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三是严惩违法行为。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联合执法,在涉种案件查处上,检察院提前介入,做好“两法”衔接;公安机关主动出击,采取拘留、拘捕等刑事强制措施,严刑峻法,彻底改变了农业部门执法权力有限而形成的执法效果不明显的尴尬境地。严格按照地域管辖原则,建立县区主查主办、市级督查协办的办案机制,通过联合执法,严刑峻法,严厉查处了各类涉种违法案件,震慑了涉种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种子收购加工阶段抢购套购和私留倒卖等涉种违法案件的发生。

四是严查大案要案。对农业部转交案件和重大案件,制定下发了案件查处工作方案,实行专案专办,限期办结,对涉嫌违法的玉米种子企业,由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农业部门分别牵头,实行包案办结。成立了由市农业部门牵头,省种子管理部门参与,联合市公安、工商部门和检察院组成的案件查处督导组,对案件查处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处理,有效加快了案件查处的进度。同时成立了由县区农业部门牵头,市种子管理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全程参与,联合县区公安、工商部门和检察院组成的专案组,各县区专案组对每个案件逐一调查取证和分类梳理,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固定证据,从速从快查处了农业部转交案件和重大案件。

3 产业发展思路

今后张掖市种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抢抓新的机遇,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机制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种子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着力把种子生产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坚持“精准生产、精品加工、规范管理、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和行业监管3个重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种业投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的转型跨越。

3.1 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玉米制种基地四化进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积极通过争取和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基地建设投资,组织实施好张掖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加快玉米制种“四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全市基地建设起好头、带好路。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基地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建立土地整乡整村流转示范点,建设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

3.2 加强制度落实,强化基地监管措施 在基地监管中,严格落实《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使企业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监督管理下落实基地,逐步提高基地村制种农户合同履约意识、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将制种企业和基地村合同履约、质量意识和涉种违法行为等纳入信用惩戒管理,强化社会监督,明确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县、乡、村基地监管责任,实行责任倒查追究。

3.3 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方案》精神,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引导和支持有实力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确保张掖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 强化质量监管,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强化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在种子生产的关键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专项检查。组织县区农业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人员对全市玉米种子企业亲本种子开展质量抽检工作及企业资质检查;对全市玉米种子生产田隔离区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开展种子田花期去雄检查,对去雄不合格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企业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并在全市通报;积极开展基地巡查,重点对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的玉米制种品种逐乡、逐村开展拉网式检查,摸清全市制种品种真实性情况。

3.5 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执法监管平台 依托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农业行政许可、执法监管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页面上,建设行政许可、案件移送、案件查询、“黑名单”曝光、监督管理等功能模块,使农业行政管理权、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农业管理、执法、监督等信息公开,实现信息共享。对重点案件,在新闻媒体曝光,有力震慑各类涉种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严格监管、公开曝光,为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1] 马明清.张掖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4(7):21-23

[2] 马明清.建设现代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种业,2013(3):34-36

[3] 蒋世兴,张东昱,杨勇.推进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建设管理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22):15-17

[4] 常宏,李友强.甘肃省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四化”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甘肃农业,2014(8):47-51

[5] 常宏.甘肃现代制种业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14-16

[6] 张文波,张金汉.张掖玉米制种企业税收情况分析及建议[J].中国种业,2016(6):19-20

2017-01-05)

猜你喜欢

张掖玉米种子制种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大自然的调色板——张掖七彩丹霞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探讨玉米种子室内检验的几点做法
到张掖看黑河
探讨低温冷冻条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大美张掖
低浓度克·酮·福美双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