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共享美德
2017-02-01向玉乔
向玉乔
(湖南师范大学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追寻共享美德
向玉乔
(湖南师范大学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自觉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因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称赞。作为宏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和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卢德之博士则因为执着地追寻共享美德而在我国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广为人知。
卢德之博士在其新近出版的专著《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中对资本与共享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深入系统的探析。他以“共享主义者”自称,坚信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资本时代、共享时代和需要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把以革命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精神确立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认为“共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呼吁当代人类培养共享美德、走向共享文明和建立共享社会,从而将其近十年坚持倡导的共享思想和理论提高到新水平、新高度和新境界。
卢德之是一位能够用深刻伦理思想、崇高伦理精神和高超伦理智慧主导其企业管理理念和行为的优秀企业家。他拥有雄厚资本,但从不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价值目标,而是致力于追寻资本背后的道德精神。他孜孜以求的是借助于资本做慈善,是借助于资本提升人类社会的共享性,是借助于资本实现共享社会的崇高理想。他是名副其实的共享主义者,身上焕发着共享美德的光芒。
“共享是古老的文明,也是古老的美德。”[1](P180)卢德之坚信道德的力量,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并且将“共享”视为道德谱系中的一个高级范畴。他还进一步强调:“共享美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而且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的美德,是一种全社会的美德和全人类的美德。”[1](P180)在他看来,共享美德的最好表现形式是慈善,因为它最好地体现了慈善的本质要求。他呼吁人们积极投身于崇高的慈善事业,尤其是呼吁掌握雄厚资本的企业家通过慈善手段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使得“中国社会”这块蛋糕变得越来越大,但它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人都能够平等地吃到蛋糕。事实上,当今中国不仅存在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还有数量巨大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水平。在“两个一百年”迫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国民对国家发展成果特别是物质财富的获得感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国民对国家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当今中国的共享性状况。卢德之博士对共享美德的大力倡导,既契合党中央的共享发展理念,也反映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
国际社会也需要卢德之博士倡导的共享美德。世界各国利益相关、命运相通、休戚与共,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并非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事实。由于当今世界缺乏普遍化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霸权主义依然猖獗,民族利己主义大有市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争鸣和对决更是日趋尖锐化;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利益之争并没有因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减弱。经济全球化确实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变得更加紧密,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国际利益矛盾和冲突。
卢德之博士对共享美德的追寻是真诚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反复复强调富人的道德责任。在他看来,富人所获得的巨大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结果,或者说,是得到社会制度保障的结果。他说:“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给了企业和投资人,可以说,富人迅速获得的财富里,有一部分是社会政策特别安排的结果;也有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大多数人可以分享的,但为激励一部分人而从制度安排上就留给了个人。”[1](P192)由于对财富的来源、内涵和本质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卢德之博士认为富人应该做“好富人”,应该自觉承担反馈社会的道德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德诉求。美德是人类精神的核心,更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拥有美德,他就拥有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无上光荣。如果一个人缺乏美德,他就会缺少精神财富的滋养,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黯淡无光。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历来有重视和强调美德的优良传统。
人们在何种层面追求美德,这是不可强求一致的事情。人类道德生活本质上是一个有层次划分的领域。它的层次性首先表现为德性修养的人际差异。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美德参差不齐,而且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品格有高下之分。有些人因为美德隆厚而成为德高望重之人,有些人则因为美德浅薄而成为德低望轻的人。人类喜欢以美德状况评论其自身在道德品格上的人际差异性。
美德具有人际差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会满足于追求低下的美德。事实上,人类普遍具有追求最高美德的倾向;或者说,人类普遍具有成为圣贤孔子的愿望。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直被奉为道德上的圣人,他的美德修养被中华民族代代传颂。司马迁曾经如此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2](P454)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美德完善的人。
在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对人类德性的侵蚀呈日益加剧之势。它不仅推动许多人背弃了人类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而且致使许多人在树立新美德方面无所作为。可以说,日益加剧的物欲横流正在严重地弱化当今世界的道德正能量,正在将国际社会拖入以“道德冷漠”为根本特征的道德危机。这场危机的具体表现是:许多人对道德上崇高的事情不以为然,却对背德、离德的事情习以为常。这种社会现实的确堪忧,但它也凸显了美德的珍贵。
卢德之博士是道德上的乐观主义者,对人类摆脱道德危机充满信心。他认为,要推动人们形成共享美德,既应该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也应该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约束。他的观点无疑是合理的。作为一种美德,“共享”首先反映人们的道德修养状况。道德修养较好的富人更容易展现“共享”的道德自觉性,而道德修养较差的富人则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另外,对那些缺乏共享自觉性的富人进行适当的社会制度约束在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意识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从“道德”和“社会制度”两个层面来推动人们尤其是富人培养共享美德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路径。
共享美德是当代人类最需要培养的美德。走向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当今人类社会之所以比以往的社会更好,其原因之一是它具有更强、更鲜明的共享性。所谓共享,是指人们能够平等地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应该涵盖物质财富共享和精神财富共享。如果能够实现这两种共享,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共享社会。走向共享反映人类的共同愿望。
当今中国以推进共享发展作为重要价值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强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强烈的“获得感”。所谓“获得感”,实质上就是指我们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感”。社会发展了,并且形成了丰硕成果,而我们又能够平等地享有它们,这就是“共享”的要义所在。
卢德之博士立足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土壤,出于对人类走向共享的时代大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提出了以弘扬共享美德为核心的共享思想体系,这体现了他作为共享主义企业家的道德思想境界,也反映了当今中国企业界的重大进步。在走向共享和建构共享社会的征程中,拥有资本的企业家无疑应该走在前列,因为他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卢德之博士在树立共享美德方面为我国企业界乃至我国社会各界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卢德之.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2]司马迁.史记:第2册[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