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迟眼蕈蚊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7-02-01徐建国
徐建国
(郓城县植保站,山东 郓城 274700)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俗称韭蛆,是韭菜上的主要害虫。该虫个体小、繁殖快、世代重叠、地下为害,防治困难;近年来保护地大面积发展,使韭菜可以周年生产、全年供应,也为迟眼蕈蚊全年为害提供了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为控制迟眼蕈蚊为害,生产上常常出现违规用药及过量用药现象,导致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掌握迟眼蕈蚊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合理控制其发生为害。
1 为害特点
成虫不取食,喜腐殖质,有趋光性,但喜在阴湿弱光环境中活动。幼虫喜隐蔽式群居生活,聚集在韭菜地下部的鳞茎和柔嫩的茎部为害。初孵幼虫先为害韭菜叶鞘基部和鳞茎的上端,春秋两季主要为害韭菜的幼茎,引起腐烂,使韭叶枯黄而死。夏季幼虫向下活动蛀入鳞茎,易引起腐烂,植株受害后,地上部叶片瘦弱、枯黄或萎蔫,重者整墩韭菜死亡。
2 发生规律
迟眼蕈蚊在鲁西南地区露地韭菜田1年发生4~5代,保护地可继续发生1~2代。以幼虫和蛹在韭墩或3~5 cm土层中越冬,翌春3月中旬当地温升至10 ℃以上,韭菜刚刚萌动时,越冬幼虫开始上潜1~2 cm土层内化蛹,小部分越冬蛹开始羽化出土,一直持续到4月底。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发生盛期为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1~2 d即开始产卵,常几粒至十几粒聚产,产于土缝中或土块下,经5~7 d孵化出幼虫。幼虫初集中为害,后分散开。由于韭菜栽培模式和环境条件各异,以及迟眼蕈蚊寄主不同,越冬代成虫孵化不集中,持续时间长达2个月,故其2~4代幼虫持续发生,为害韭菜持续不断,以春、秋季两次为害较重。
露地韭菜一般3月中下旬始见被害株,4月中下旬到5月初为第1次危害高峰期,6月上中旬为第2次危害盛期。7—8月份因气温高、植株老化及暴雨冲刷作用等因素,幼虫活动力降低,下潜蛀入鳞茎内越夏,危害减弱。9月中下旬至10月份再次出现为害高峰。进入11月份,气温降低,韭蛆为害基本停止,部分幼虫开始化蛹越冬。保护地环境条件适宜,韭蛆可不越冬,继续为害1~2代。为害盛期主要发生在12月中下旬和2月中下旬。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轮作,加强管理
选用抗病虫、抗寒、耐热、品质好、适合当地生长的品种,如雪韭、平韭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韭菜与豆类、茄果类等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因连作加重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及时清洁田园,处理枯叶及杂草,减少病源。沿宽行和簇间深锄松土,剔除簇心土,晒根晾土。
3.1.2 科学施肥,灌水防蛆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少施氮肥,增施磷肥。通过配方施肥、叶面喷肥等措施,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性。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高湿或过于干旱均不利于幼虫的成活。进行冬灌或春灌,可以降低韭蛆的羽化率和卵孵化率,消灭部分幼虫,减少虫源。结合灌水加入适量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效果更好。保护地在盖棚膜前和韭菜生长季节,结合浇水,每667 m2随水冲施碳酸氢铵15~20 kg,可杀死部分幼虫。
3.1.3 割后管理,阻止产卵
韭菜刚收割后,韭畦周围韭味飘逸,容易引来大批成虫产卵。可在韭菜收割后撒施草木灰,不仅能阻止成虫产卵,起到灭蛆的作用,而且能够杀菌、增产,有一举多得之功效。当面积小时,可在韭菜收割后,韭畦面上覆盖地膜或塑料薄膜,过3~5 d后,韭菜伤口愈合,气味消失时,再揭掉薄膜。
3.2 物理防治
3.2.1 糖醋液诱杀
利用韭菜迟眼蕈蚊对糖醋液的趋性,诱杀成虫。糖醋液的配制方法为:水、红糖、醋、白酒按1︰1.5︰2︰0.5的比例配制,并加入适量敌百虫粉剂。在成虫盛发期,每667 m2均匀放置6~8个诱虫器皿,即可诱杀成虫。
3.2.2 粘虫板诱杀
在成虫盛发期,可应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粘虫板尺寸约30 cm×20 cm,用竹棒和绳悬挂在韭菜地,粘虫板下端离韭菜作物高度30~50 cm为宜,每667 m2用量20~30片。
3.2.3 杀虫灯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田间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虫,平均每6 670 m2设置1只灯,诱杀成虫。
3.2.4 设置防虫网
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均可设置270~380 μm的防虫网,防止韭蛆成虫侵入为害。特别是韭菜收割后立即覆盖防虫网5~10 d,可以防止收割后的韭菜气味逸散,引来雌虫产卵。
3.3 药剂防治
韭菜收割后,或迟眼蕈蚊羽化盛期,选择晴天9:00—10:00,田间喷洒5%除虫菊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1 000倍液。防治幼虫,可在韭蛆发生盛期前5 d左右进行施药,用1.1%苦参碱粉剂400倍液、或0.5%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顺垄浇灌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