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及其消除

2017-01-31冉颖章锦怡

西部论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对策教育

冉颖 章锦怡

摘 要:日前部分当代大学生存在焦虑综合症,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由于社会舆论、人际关系等种种原因,使得大学生越来越惧怕开学,对学校产生排斥心理。通过分析教育体系以及自我效能的不足来探讨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内外部原因,并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现状以及教育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体系中,促进全民参与,共同关注。

关键词:心理适应 大学生 教育 对策

心理适应是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彼此协调,以此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了明显的生活改变,人们就容易产生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如焦虑,厌烦,紧张不安等。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周围陌生、复杂的特殊事件以及人际关系,与个人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CCMH)于2017年收集并分析了来自147所大学的161014名大学生的数据,报告显示,学生因抑郁而寻求心理咨询从2013年度的15%增加到2017年度的18%,同样时间段因焦虑而寻求心理咨询的从18.5%上升到了24%。而这仅仅是显性数据,还有许多大学生虽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却不愿采取措施去积极面对。

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障碍性的突出表现除了抑郁和焦虑以外,还存在学习进度跟不上、人际交往欠缺、失落与自卑心理等情况。这些有的是因为生活或学习中的挫折而引起的,但也有些是由于他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有偏差而盲目地萌发出来的。

1大学生产生心理适应障碍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困扰是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虚弱的自我难以调节追求快乐的本我和被道德感压抑的超我之间的冲突,因此人就开始产生焦虑和抑郁。而自我、本我以及超我这三者与现实环境以及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社会认知的错误

数字经济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道德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也逐渐增加;另外,大学生对“社会”的误解和恐惧,所谓“过来人”的经验——“社会潜规则,圆滑世故的人,起早贪黑拼命加班等”,某些妖魔化的评论更加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了“恶魔效应”,抓住其一点缺点,推及其余,认为极端地、绝对地坏,恨屋及乌,这种片面的、偏执的表现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产生了阴影,一想到大学就得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事、物,一想到毕业后就得步入社会,则更加不愿正视学校生活。

1.2教育体系的滞后

虽然到了大学已不存在班主任的施压和教师们的督责,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脱节,大学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班级管理模式等的改变会使其不适应;另外,本质上,学校的教学目的虽是培养德智体全方面人才,但大多都还是以成绩为决定性评判标准,学校没有大范围地普及心理教育,这就使得某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受不到心理关注,学习成绩不合格,学习压力增大,易产生自卑感以及回避态度;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大学教师将讲课看成一种单纯性的任务,教完即走,这种缺乏管理艺术、教学技巧的老师也易招致学生的厌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其扩大到整个学校层面。

1.3自我认知的偏差

1.3.1自我效能的不足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的各种机制下自我效能处于中心地位且具有廣泛意义。自我效能指个人在实施某一行为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下完成该行为活动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行为的缺乏直接导致行为动机的偏差。例如在面临可能的不幸、危险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理反应过程。应对效能感低的人会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从而产生上述不良心理反应。而情绪调节效能可对主体的幸福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2 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包涵自我知觉和自我接纳。一般来说,自我知觉程度高的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强,即自我接纳程度高。大学生大多都处于迷茫状态,缺乏学习动力、专业知识困惑、没有清晰明确的未来规划(考研、考公、留学、工作),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心理教育的缺乏导致自我认知失调、苦恼、逆反等弊端不能很好的控制治疗,产生心理适应障碍。同时,可能由于学初补考、校园人际关系不良以及某些感情原因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失落,自卑,不能合理的自我接纳,则新学期心理适应障碍现象由此产生。

2心理适应障碍的消除

长期以来,无论是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个体本身都不太重视心理教育。虽然古有朱熹、王守仁、梁启超等人提出重视心理教育、依照学生身心个性发展教育,今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但似乎都未曾落实到实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重中之重。

2.1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

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同时也需建立健全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以及物质基础,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题网站,也可以运用多种网络媒介以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动员全社会以关注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2.2教育部门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2.1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之地,更是学生们成长的摇篮。一个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心理教育,因此,教育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工程,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健康专题报告,同时也需定期对每个教师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培训。仅有心理咨询室是不够的,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2.2.2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

学校定期安排学生上机进行心理测试,通过数据分析评估、预测与实施,对疑似问题学生单独访谈,并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技术。这不仅需要优质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精通技术的互联网人员。

2.3情绪管理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主体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求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再次实现平衡。

2.3.1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而消极心理暗示就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之一,元认知干预技术认为,几乎所有心理障碍都有潜意识的成分。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以简单、正面、重复的话语不断刺激挖掘潜意识,使其作出相应反应。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心理调整的得力助手,能促进个体积极地应对压力,增加幸福感。

2.3.2 适度宣泄法

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目标生活导向性而碌碌无为,待在寝室里睡觉刷剧打游戏,久而久之将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郁闷等不良情绪积压在心中,宣泄的最佳办法不是沉迷于游戏,而是可以适当地进行户外锻炼。锻炼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剂,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温伯格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0分钟的跑步就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

2.3.3 注意力轉移法

在心理适应障碍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兴奋点。当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消除了心理障碍。大学生可以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可以多与好朋友、老师等聊天,还可以改变地理环境,多去户外走走,放松自己的视线,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要消除大学生新学期心理适应障碍任重而道远,它不仅涉及大学,也涉及所有学校教育系统;不仅涉及学校,也涉及社会、家庭;不仅涉及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也涉及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有人员。总之,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乃至所有学生阶层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19-23.

[2] 段丽莉.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6(12):202.

[3] 林炜鹏.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治疗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9):70-7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对策教育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