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心理,提高课堂质量
2017-01-31马军英
马军英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每当接触到具体课堂教学问题时,不少教师依然没有改变老的教学模式,依然强调教师怎么教,至于学生怎么学,不去探究,造成学生厌学,课堂开小差,课堂效率不高.有的教师虽然也明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的重要地位,但实际教学中却没有改变.
那么,怎样才算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历史课堂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授适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这一规律,实际上是对满堂灌教学的有力否定.试想当学生的注意状态已经过去以后,教师仍滔滔不绝的讲述,效果必然不好.所以,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严格控制自己的讲授时间.在一节课上,做到点明要点,疑点并做必要的讲解.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讲9年级上<<世界历史>>”探寻新航路”这课时除了给学生交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学生感到难以弄清的)其余教材内容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自己识记和理解。
二、课前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使学生人人明白。在大多数教师教学中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熟记于心,对学生秘而不宣。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被动听讲,让教师牵的鼻子走,还有什么积极性可言。如果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上课时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节课时在一班,我上课时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而在二班,直接授课。当时课后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开始标志,重要发明,工业革命的影响。巩固提问时,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班近一半的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二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由于上课前对一班提出了由于上课针对一般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从而使学生教与学产生了共鸣,师生取得十分和谐的心理,这就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所谓“问题情景”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发问,实际上它渗透在教师的启发教学中,渗透在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这些问题应该充满情趣的,而不是呆板枯燥的。在一节课中,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整个课堂成为思考的王国。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美国的独立”一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原因?3,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标志?4美国国庆日是哪一天?5,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6,美国分权制衡源于什么文件?让学生面临这些问题,并启发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求异的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使用直观教具,能使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每节课教学中,都利用课件教学,不是播放简单的幻灯片,而是在课件中穿插当时事件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给学生观看大国崛起有关视频,学生看完之后学习本课,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本课知识,从中感悟到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五、及时巩固。实验得知,人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学一节课后,头一两天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遗忘的速度则越来越慢。根据这记忆规律,必须将知识的巩固放在遗忘发生之前,做到当堂巩固及时复习。一般的讲,我每一节课至少拿出五六分钟进行巩固复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每一节课后巩固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这一节课知识加深和拓展。
六、充分运用讨论、归纳、总结法。提倡合作学习,加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如探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以及相关材料,进行讨论归纳可以得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通過以上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