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祥云米甸的脉动
2017-01-31杨源忠
● 杨源忠
触摸祥云米甸的脉动
● 杨源忠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植根于泥土,来源于大山深处。在祥云米甸的深处,是个弥漫着独特风情的地方。走进这里,了解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情不自禁地被一种热闹的气息所感染,在好奇和热情中去触摸米甸的脉动。
热闹的街市
艳阳高照,天空湛蓝得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
米甸在我的脑海里,荡漾着人世沧桑,无尽的记忆历历在目:四十年前我到米甸公社(当时的名称)当工作队员,第一次走进米甸。那时的道路狭窄,街道很短,一个喇叭孔通街,抽根烟都可打来回。可当时街上国营食堂,卖百货的商铺,残破的小屋,静谧的胡同巷子,灰墙青瓦的小院,铺在路上的青石板,火把节晚会的场景都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景物。一天,因为感动,我带着四十年前温度的记忆,与文友一道再次走入米甸。
米甸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湿,寒暑差距小,四季差别不明显,土壤以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为主,高山、平坝、河谷形成立体气候和独特边地风光。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是一幅多姿多彩的边地民俗风情画廊。
驻足米甸镇,恍若隔世。米甸镇在快速运转的主流社会背景下,发展稳步迅速,市镇公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眼前的这些市镇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已是面目一新,美好的故事还在继续。穿镇而过的公路在延伸,梳理着发展变化的纤细脉络。我想,每个来米甸的游人,都会在这里拾取到自己一生难忘的情怀。
午后的街子早已是沸腾的海洋,人声、沿街的叫卖声、摩托车声、VCD和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纠结一块,虽有些嘲杂,但听着却很亲切。
一眼望不到头的主街道,人潮涌动,川流不息。街道两旁竖着无数大小不一颜色形态各异的太阳伞,伞下的摊位上陈列着的物品琳琅满目,和县城里的集市没太大区别。菜市上一棵棵翡翠般的大青菜又嫩又甜又香,名声远扬。还有像一条玉带,绕着青山蜿蜒东去,汇入渔泡江,流向金沙江的楚场河里的青鱼、花鱼、麻鱼、鲳条鱼、细鳞鱼,在菜市上一筐、一桶摆卖。据说这鱼烹调出来会让你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因而在米甸早有 “米甸街上青菜甜,楚场河边鱼米香”流传着。穿着彝族服装的本地人,背了些本地核桃、松子、木耳;花生、葵花籽、干野生菌、白芸豆等特产山货来,见缝插针地找个空地,铺块塑料布,要么干脆把东西往地上一扔,然后随意地往地上一坐,就坐在水泥地上、石头上、马路牙子上说着彝话。
米甸的民族歌舞是最具有风采的,左脚舞,跺脚、合脚、甩脚、路擦、攒步等动作都比其他民族打歌优美,他们用葫芦笙、笛子和弦子,合着拍子,跳出一合脚,一翻半,两翻半,四翻四倒顶等基本动作,他们说“彝家的山头千万座,彝家的歌手千万个”,歌舞不止,一展歌喉,一展身姿,通宵达旦尽情地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此时正逢春节来临前夕,身着绚丽多彩的围腰、腰带民族服饰的彝族妇女和马甲褂中青年男子在空地上围成圆圈,与火红的马缨花、杜鹃花一样争芳斗艳,跳着大娱乐,唱着好听的调子,“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嘎!不来就说不来呢话,别让妹妹我白等着!”他们从繁重的劳作中得以暂时的解脱,卸下背篓、放下担子,唱起动听的歌,跳起自在的舞蹈,欢欣鼓舞,眉开眼笑,真是“彝农处处有火塘,彝家处处是歌场”。
我漫步在大街上,努力寻找着少年时代的蛛丝马迹,探秘这个市镇的变化,倾听这座市镇新的声音。可以说,这是一个让我四十年来血液沸腾的乡镇。记得4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到这里——米甸公社当工作队员,曾经经历了一场一生难以忘怀的既充满人性张扬,又充满热烈奔放浓郁民族气息的火把节盛典。
那如诗似画的精彩场面,至今还沉醉在我古朴的梦幻里。眼前春意满地飞,梦里不知身何在。我从梦幻中走出,走进门庭若市,商机无限,是非常热闹的街市。
精彩的版画
祥云彝山的米甸黄草哨梯田,延绵起伏,淳朴自然,就像一幅古老而无规则的油画挂在山巅上,让人感到甜蜜的宁静、深远和亲切。
从米甸沿祥姚公路顺楚场河一路走来,但见层层叠叠的梯田,天梯一样沿着山坡直上延展,交汇成良田,就像从人间登上天堂的天梯,壮观美丽。
米甸黄草哨有梯田,它虽没有如元阳梯田直扑云天,搏空荡宇,鳞的波纹,但也延绵起伏,淳朴自然。在黄草哨境内,红军长征走过的遗迹、盐马古道和黄草哨分水槽所有景点中,梯田是实为难得的好景观。
米甸梯田,是由黄草哨人在大山的深处开垦的,地处黄草哨山的腹地。勤劳智慧的黄草哨人为了生存,利用山上的水资源,通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坚韧不拔地在山坡上不断开垦,慢慢便形成了今天的深山田园。
水,流动的生命,我为生命的水感动生情,对古代因势利导,修建在黄草哨山坡上的分水槽遗迹情有独钟。这分水槽共52个分水口,开挖出了52股山泉水渠,把山水形成分支,使水通过村寨,再流入梯田,然后再以田为渠,自上而下灌溉,形成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
这天,我们到黄草哨看分水槽和梯田,此时正值小麦葱绿,将冬日原本单调的田园,妆扮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分水槽里的山泉水,像典雅的女子,超凡脱俗而又典雅妩媚,任它流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沃土,使低垂的花蕾将红唇轻启,让枯萎的叶子把脖子伸长,将种子在地层里排列成出土的阵容,把露出肚皮的小溪卷起漩涡,使龟裂的地缝无声地合拢,使山乡大地披绿换装。
我们站在分水槽边俯瞰,梯田嵌刻在高山的脊梁山,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线条好,形体美,立体感强,宛如一片坡海奔来眼底,极目远眺,参差错落的梯田尽收眼底。如我们的梦、希望、奔波、挣扎、舞蹈和起伏,以各式的形态存活于这世界之间。它小巧、艳丽,轮廓优美,立体感强,是藏在大山深处的田园。
群山中的人们,由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开垦梯田,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也开田,一沟一梁的山岭上,布满了或宽或窄、或长或短、或直或曲的错落有致,形态不一的一坡坡梯田,层层叠叠,像万级银梯,依着山势,从楚场河谷缓缓向两边山坡舒展升高,这是黄草哨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它们不仅满足了黄草哨人生存的需要,也同时成为米甸一景。而梯田和围绕梯田发生的分水槽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探寻出了一种人面对自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山林、小溪、村寨与梯田是他们最珍视的四样事物,这是一种记忆深处的美,我相信我的祖先也曾在这样的大山深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山田园,是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产物,数千年来,这里的人民不断开山引水造田,形成了今天的梯田景观。米甸大山深处人们至今仍在这样的美丽如童话般的田地中耕作和繁衍,在水墨画一样的风景里赶着水牛辛勤躬耕,有时只是偶尔到镇上采办些货物,然后便回到梯田深处,继续他们的宁静生活。
在朴实传统的米甸山里人看来,他们所实现的对梯田的开垦根本不是外人所想象的对自然的征服,更不是刻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他们只是遵从天、地、人和谐平衡的生存规律辛勤耕种,在努力追求一种与自然的和谐,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以绝妙的手法,将梯田雕琢得灵妙非凡,奏响大地的乐章,忠诚地服从大自然的安排和馈赠。因为山体挺拔高远,蜿蜒的高山梯田至今无法沿用中原和江南地区早已习惯的机械化作业方式,只有依靠犁和水牛艰辛耕耘,生生不息,上天终究还是眷顾他们,很多个年头都是风调雨顺,实在让人感叹,这里农夫和耕牛是乐章里的跳跃音符,让乐章充满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山寨及周遭的土地上布满了许许多多曲曲折折的山路,山路上布满了许许多多重重叠叠汗渍累累的脚印。
山寨充满亲情。我在适宜的季节来这里,房前屋后桃花、李花、梨花盛开,清甜的花香招引无数蜂蝶,花朵在新叶簇拥下绽放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山村画卷。
有人就有寨子,有寨子就有梯田,由红褐色的云南泥土铺排,混合着零散的村镇点缀在碧绿的梯田里,出门随便往哪边走都能看到壮观的梯田景色。
雄浑的山,清澈的水,洁白的云,澄碧的天。在红色朝阳的投射下,四周的颜色也随着太阳升高而不断变幻,那种多彩与烂漫,色彩与田埂的线条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彩绘版画,我相信,游人们会心情激动地按下快门,锁定这彩绘版画的精彩。
古老的盐道
我们踏上了黄草哨盐马古道,走在时间中,蓝天漫涌霞,奔流的脚步带着白云的痴情,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着,让我难以忘记米甸黄草哨盐马古道之旅。
米甸黄草哨,山场风景俏丽,山势雄峻奇秀,自然景观独特,田野平畴,村落散布。盐马古道从山顶崎岖下坡,悠远碧翠的楚长河谷一身秀色,似那音容秀丽的彝家少女,隐一截露一截情颤颤揽入视野。
蓝天、白云、绿树、田园。我很幸运,到访这里的时候天是洁净的,是碧蓝的那一种洁净;云是缥缈的,是神秘莫测的那一种缥缈。绿叶与绿叶轻轻儿笑闹,使任何一个前来的人醉了甜甜的小酒窝。这条古驿道,尽管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可这里像定格了似的,永远是那么年轻秀丽,保持着少女那份令人心颤的姿容,蛰伏在大地,也蛰伏在无数人的心中。在她身边,你就会心地明白了什么叫做“不老的路”。
我为那崇山峻岭坎坷的千年古道而折服。在这条历经千年的“盐马古道”上走着,我似乎看到了一队又一队马帮,艰难地行进在这深山峡谷,马蹄铁踏在那山高路险的古道上,迸发了一串串闪亮的火花;我似乎听到了马铃声响彻在那崇山峻岭中,摇醒了无数个睡梦,似乎听到了背盐驮盐路上沧桑、遒劲、深长,令人回味的、浸透血泪的民歌:“盐马古道上的人啊,马铃铛是响起的,人是情意深的,盐巴掉进河里,人的情可以拿出来。火里煮出的盐巴最甜,从心里说出的话最真。”我仿佛看到了那赶马的锅头、远行的人络绎而来,贩盐的商人,卖布的挑夫迤逦而来,幽幽思古之情涌上心头,悠悠岁月之感顿生眉梢。
盐马古道因盐而起,自古在云南大姚的石羊镇盐场地。石羊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县城大姚35公里。它东与昙华、新街两乡相邻,南接七街并与姚安县左门乡接壤,西连三岔河乡,北接三台。古称“白盐井”。早在西汉时期,石羊就开始制盐,明末清初,盐业达到最盛时期,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丰富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石羊成了一个遐迩闻名的地方。据说古时姓蒙的人家放羊,有一只羝羊喜欢舔当地的土,于是挖下去,得到了可以提取盐粒的卤水,还挖得一块石头,形状似羊,最后定名石羊。
黄草哨古盐道其实都与古代白盐井的开发有关。所产的盐主要靠骡马驮运,并最终形成一条条古骡马盐运驿道。一条从今大姚县的孔仙桥、人头关起,途经祥云米甸镇的楚场、黄草哨、双桥哨、永安桥、米甸,禾甸镇的温水、哨上、小泥房、塘房,由此进入祥城镇的于官、程官,再入祥城,出祥城经灰窑、倚江进入弥渡。另一条往东北,经盐丰、大姚、永仁渡金沙江可达永胜、华坪及四川会理,从会理、西昌、越西一线进入四川腹地或者康藏地区。
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黄草哨古盐道,是人们利用马匹、人力,运载着食盐辗转贩卖的贸易通衢,是一条崎岖坎坷、陡险狭窄的山野古道。这里的群山连绵,云雾绕翠,溪清水长,山路十八弯。山中有它优美的传说和动人故事,或是王子、仙女难圆爱情梦;或是勇士剑客,为了镇魔除妖,站立守护;或是龙虎狮兽,驰骋千里,倦卧后一睡不醒;或是先人征战遗下的残枪断戟。时至今日,不少路面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石板路,路面宽1—2米不等,还依稀可见。狭窄处,险象环生,只够一匹骡马依次通过。
走在这条被历史尘封的古道上,一幕幕深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画面随着想象而渐渐清晰,先人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浓缩积淀成为一个清晰的投影。来来往往的马帮从春天到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了一段又一段,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一代又一代的赶马人,一队又一队的马帮,既要克服沿途的山高水险、风雷雨电、野兽出没、瘟疫瘴疠,还要经受兵匪路霸的阻扰抢掠,官商的盘剥刁难,以及各帮之间的利害冲突等。
赶马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平凡的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在上有蓝天为幕,下有碧草为床的山野,踩踏出坑坑凹凹、坎坷不平、迢迢千里的漫漫古道。一路喧嚣、一路繁华、一路铎铃、一路马蹄、一路歌调的马帮写满沧桑的时光和岁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亘古的盐马古道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最后也要被历史尘封。在地理概念上它正在一步一步地消失,而在人们的心中,它依然鲜活明亮,依然生动感人。沧桑的岁月中,闪烁着古朴纯洁的光辉;蓝天白云下,飘浮着神秘圣洁的光芒。那由盐马古道串联起来的各种民族、宗教和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古道文化,就是一个永久的历史博物馆,展示给后人。1936年4月19日,由肖克、王震二位将领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经大姚盐丰进入楚场河谷即古驿道,沿盐马古道而上,驻扎在米甸,在米甸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历史又在这里赋予了它崭新的意义。
徒步在盐马古道时,历史一幕幕地向我涌来,在古旧的石板路上,上面有着一道道或浅或深的印子。我似乎听到印刻在上面历史的叹息,断断续续的踪迹,让我依稀可见当年盐马古道的艰辛。赶马调自心底飞起,激越和悲伤交织,填满了胸怀。
足迹斑斑,诗情画意的古盐道,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值得游人去翻阅。
神奇的“地龙”
米甸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米甸街就是“西南丝路”的必经之路,公元1382年至公元1659年间,米甸都是县、郡、赕驻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为川藏商队往返客居的首选之所。可祥云地势较周边县城要高很多,境内又无长流河,缺水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因而古老的米甸素有:“好个禾甸坝,雷在中间响,雨在四方下”的谚语,缺乏水源,靠天吃饭,农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
古往今来,历史总有许多吻合之处,正因为干旱,早在600年前,人们就在米甸塔山坡至长官司箐口修建起“地龙”。
米甸坝以塔坡山为东西界点,东边的克昌村一带,有来自于岔沟、长官司箐的山泉水,耕地水源丰富,据说如果不是遇特大干旱,每年都有余而无不足。而塔坡山西部从塔坡山脚到朝阳地、海心子之间高于禾米河的大片粮田肥地,则因为北后山梁没有较长的箐沟,缺乏出露山泉,就连雨季也收不到多少山水来灌溉田地,形成了一片湿润一片干的现象。特别是在古代,“东水西调”,成了当时海子心、朝阳村和桥头等几个自然村各民族人民迫切的愿望。米甸地龙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建的。
当我身临其境近距离地接触它,走进它,观察它,感受它,了解它,品读它,就会感到有一种晶莹的、诗般的露珠从心里滴落下来,犹如温柔的水灌溉着我的内心。这条长长的米甸“地龙”,位于米甸街北的塔坡山麓东面,起端连接十二长官司篝水源,止于塔坡上东坡。直达坝区田野,感觉起点稍高于止点,长数公里,两点之间直线开挖出槽基,然后用精心烧制的砖左右上下砌成砖质管道,并认真浇缝防漏,最后在上面铺土。中部及末端开口数处,筑塘称“龙潭”、蓄水以灌溉沿途田地。
我发现“地龙”的设计及建造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它不占耕地,不受泥沙冲击填埋,减少了水分蒸发,因似长龙卧坝,又被掩埋到了地下,被形象地称之为“地龙”,当地群众称为“龙沟”。
米甸地龙,是当时屯田制“十里一保,五里一哨”的水利设施产物,是今天的典范,古人伟大的杰作,天人合一的真谛。时至今日,地龙节节延伸,常年泉水长流,细细浸润,还在沉着地为米甸提供庇护和濡养,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平坝,成为旱涝保收的“米甸”,被外界称为“秘境”。它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一部神秘的天书,更因为它的修建,历史悠久,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规模宏大,配套严密完整,最主要的是它运行科学,尊重自然,征服自然,服务人类,打造了自然与人、人与水、人与地高度的统一,与环境最完美的和谐结合,永久性地肥沃着这块土地,造福着这里的人民,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
到米甸的游人,先不看山川如何壮丽,单听那脆脆的“地龙”二字,心就被它不容分说地拉了过去。
可泥浴的“噜泥地”祭龙会
“噜泥地”在祥云傈僳族语言中是祭龙的意思。祥云各族人民每年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祭龙活动,在所有祭龙会中,要数米甸镇楚场村立腊么山寨的活动最具特色,原汁原味,影响也最为深远。
“祭龙”,寄托着生命传承、族群永续、祈祷风调雨顺、农作物丰登的美好愿望。据说,立腊么很早以前高山上就住着傈僳族、彝族村民,村里的青年男女能歌善舞,尤其喜爱打歌。打歌以“摆时”为主,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是一种少见的多声部原始复式音乐形式,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将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姿态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村里妇女的服饰华丽大方,男子较为简朴,但个个都是武士,个个都是猎手,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少不了长刀和弓弩。但由于山高水远,祖祖辈辈都饮水艰难,特别寄希望于龙王下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于是,就有了农历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噜泥地”龙抬头祭龙会。特别是在立腊么山寨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更离不开水,乡亲们渴望下雨的心更切,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噜泥地”节日也就成了赋予这多重含义和寄托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噜泥地”祭龙会活动这天,立腊么寨子的傈僳族和彝族同胞,都会集体度过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祭龙活动,其内容之丰盛,令人难忘。来自各地的民族群众以及四面八方的村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立腊么山寨的傈僳族、彝族同胞,就聚集在寨中被认作是“龙树”的百岁核桃树下,焚香磕头,杀鸡做饭。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原始刀耕火种、洗泥澡、分食“龙肉”噜泥地祭龙会活动,以祈求上天保佑,普降甘霖,全年风调雨顺,滋养众生,为人们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傈僳族、彝族同胞,在寨子里用几根巨木搭起一个四米多高的支架,龙杆上悬挂祭祀用的猪头和羊头,再供奉上造龙能手运用泥巴或树木建造的飞舞泥龙。人们在泉水旁的树上、坡地上,村民用各种颜色的纸、布和竹片扎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龙。泉水边摆放着乡亲们拼凑的包谷、土豆、酒水等祭品。泉水前的一小块平地中间供着一缸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树下有一个三平方左右的泥水池子,水是乡亲们从附近各村的山涧“借”来祭龙的,寨民们在毕摩祭师的带领下,伴随着震耳的鞭炮声和锣鼓声,庄严地开始了祭龙仪式。
活动中,村民们身背葫芦、头戴包谷土豆等作物做成的帽子,女人身着节日盛装,年满 16岁的小伙子有的头戴羊角或牛头的面具,身穿牛羊皮,也有的几乎全裸了身体,腰系树叶衣服或棕裙,相互文身画脸,在身上绘蝎子、蜈蚣、虎、野猪、狗等图案,有的甚至还在下身挂上有些夸张意味的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生殖器或者将其画在身上 (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应该就是这样的,只有装扮成如此模样,才能得到龙神的青睐,也能得到祖先的认可),浑身涂抹河泥扮作“水鬼”,毕摩祭师手舞足蹈地叨念着祭龙语,大家拿着香炉、端着五谷紧随其后载歌载舞,虔诚地进行三叩九拜之后,祭师抱着老公鸡开始点冠、祭龙,他们抬着龙王点着香,敲锣打鼓,游行一圈后,在人们欢呼跳跃、鞭炮鼓乐声中砸碎泥龙,暗示龙已经上天去汲水,不久将降雨人间。年轻强健的小伙子为了一年的健康和快乐,将自己装扮成地地道道的“水鬼“,争先恐后地跳进泥巴潭里,酣畅淋漓沐浴起泥巴澡来,然后绕着龙树顺时针地行走两圈,顶礼膜拜后开始大声疾呼,期望龙王能够快点下雨洗尽全身,盼天下雨洗清凉。这也为男女青年提供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绝妙机会。哪个小伙子对某位姑娘有爱慕之情或姑娘看上某个小伙都会随手抓把泥巴甩到对方的身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以此暗示对方。
祭龙结束,人们便牵上牛,扛上各种生产工具,担上水,到田里开始翻挖土地,象征着一年的春耕正式开始。黄牛、水牛在吆喝声和牛鞭的指引下卖力拉着犁耙,劳动之余还习惯性地抹起炭灰,铸起“犁头”。“铸犁头”的具体做法是:由四个力气大的妇女将男子或宾客的手脚拉住,在空中来回甩,如同荡秋千一样,边“铸”边说祝福语,上演欢快的劳作场面。
为了庆贺祭龙活动的圆满和成功,也为了将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流露出来,淳朴善良的傈僳族和彝族人民会邀请远道而来的宾客一起舞蹈,男的弹起三弦,女的拉成一圈,唱起动听的民歌,开始打歌狂欢。篝火晚会上,立腊么村的姑娘小伙们,与各民族同胞们一起围在火塘边打歌,打歌以“摆时”为主,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用轻快的舞姿跳出心中的喜悦,表现丰富的农耕文化,用清脆的歌声唱出心中的甜美,歌颂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生活,这一活动每年都会延伸到半夜或天明。
近几年来,立腊么村“噜泥地”祭龙会越来越热闹,吸引不少的游人前来观光。
燃情的火把节
米甸的火把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大家宰羊敬谢鬼神,供奉天地,然后摆长宴、打平伙,对拳畅饮,闹个通宵达旦,不亦乐乎。
火把节的夜晚,村里竖起大火把,大火把下,只见老人们虔诚地带着香火酒水到田头地边敬谢土地水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油满仓。旁边还有敬酒水、散炒豆等食品的人们。周围的大人小孩手持小火把聚集到这里,把整个山村照得通红,热闹非凡。
一会儿,小孩到大路上架起火把堆“跳火把”,还一把把抓出背在袋里的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烈焰,增加快乐。姑娘们把从山上挖来的金凤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捂成红指甲,戴着花索线的双手,举着一丈多长的火把舞耍。我不知道这里有烧“生人”的习俗,当我走过时,一群青年男女将我团团围住,争先恐后上,还不断地从身上挎着的苏散包里抓出松香面,借着火把“烧”,我当时被烧得头发被燎,衣服被熏,无处躲避,盲头乱撞,闯进了一位老大爷家,才得以幸免。
火把节是火的盛典,是民俗的盛宴。火,是温暖和激情的象征,它划破了历史的长夜,把人类带入现代文明社会。
火是天赐的灵物,火是生存的前提,火是光明的使者。彝族人确信:火不灭,人不灭!
这一天,夜幕降临,盛大的火把晚会才真正进入狂欢阶段,进入了火的热浪之中,一支火把点燃了,无数支火把点燃了,我也点燃火把,就连主席台上的领导也走下来,一起汇入火海之中,那燃烧的火把,时而如光环,时而似火车,时而似长龙,时而又似一片火海……
他们穿着各具特色饰有各种图案的衣服,汇集到灯火通明,乐声四起的大火把堆周围。
火把节堪称歌舞的海洋,歌场上一片沸腾。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成七八十人一圈又一圈,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尽情地唱着火的歌,跳着火的舞,一张张喜笑颜开的脸交替映衬在火光里,一份浓浓的爱心在传递,并温暖着在场每个人的心。情感挽着情感,生命牵着生命,温暖传递温暖,陶醉在满山流动的音符,沉醉在古朴的梦幻里。
热情和粗犷的彝族人,能歌善舞,风情无限。人们唱呀,跳呀,在动人的弦子声中,在欢乐的歌舞中,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里融合得就像一个人,歌声是那么的动人、欢快,舞步是那么的轻盈、飘荡和浪漫。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一切都在这火把节的火焰中升华和谐了。
男子边跳边玩弄三弦、笛子、葫芦丝,所演奏的曲调虽然简单,但步调整齐,轻重有度,感情奔放,粗犷动人,唱出自己奔放、粗犷,有气度的歌。女子舞姿轻盈,歌声蜜意柔情,似春风,像彩虹,带有羞涩、甜蜜、向往、企盼之感。
整个晚会气氛热烈,人们尽情欢歌,尽情跳舞,沉浸在兴奋、快乐、幸福之中。无一不体现彝族人的豪放和自由,奔放与粗犷,更体现彝族人民对客人的大方热情。除令人震撼的舞姿外,还有彝族热情的美酒。
熊熊火焰升起来,阿哥阿妹跳起来。人们尽情欢歌,尽情跳舞,边开心喝酒,边倾听彝族妹子的祝酒歌,一起庆祝狂欢的火把节。
这边唱道:弦子弹起来,芦笙吹起来。真情的酒歌唱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那边唱道:彝族山寨高哟,酒香飘四方啰,四方的宾客哟,请将酒品尝啰。
还有表现深情的酒歌,男女对唱 《喝杯高兴酒》。歌声是那么的动人、欢快,舞步是那么的轻盈、飘荡和浪漫。
夜晚的火把节,隆重、盛大、壮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激情燃烧火把节,点燃夜色狂欢跳。希望星火扬个性,满地红霞醉风情。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是一条火的河,在彝族儿女的心里,永远传递着一首火的歌:火,人类文明的象征,用古文化写成的历史,你是千百年来一次未完的婚礼,你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
火把,象征着幸福,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更象征着民族文化的永不熄灭!在历史的永恒时空中,由彝族人民手拱手圈成的希望之火,点燃人们的激情,照亮人们心田,熊熊燃烧。在米甸的火把节也同样热情洋溢。
“尝新节”等你来尝新
“尝新节”彝语译为“啋噷咗”,吃新米的意思,是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村的一个传统民俗节庆。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举行。
农历八月的第一属龙日,一大早,来自祥云、宾川、大姚“两州三县”各族群众和米甸自羌朗全村欢聚一堂,分享丰收的喜悦,品尝新鲜的五谷,欢庆改革开放给彝家山寨带来的巨大变化,共庆尝新节。上午9点,尝新节在祭祀仪式中拉开了帷幕,身着彝族服装的村民在毕摩主持下到龙王庙、民族文化广场祭龙、祭神农;祭祀活动完成后,在轰鸣的鼓号声中,到泛着金色的田坝心举行采新谷、献新谷仪式,身着盛装的彝族妇女们,就背上小竹篓到自己家长势最好的那块稻田里去,挑选最好的谷穗把它采摘下来,带到家门口,举行迎接谷神仪式,感谢上苍的恩赐。随后,用勺子从谷穗上把谷粒刮落下来,刮好后放入大锅里炒干,此时阵阵清香会扑鼻而来。焙干到一定程度后就把谷粒放入石碓里舂,使其去皮,捣好的谷子用簸箕簸,让米粒和稻皮分离,一粒粒金黄色的米粒就会呈现在眼前。在下锅时,一是为了不让新米被其他东西所沾染和免受损伤,二是为了让新米保持原汁原味,新米是不淘洗的,可以直接下锅后加水就煮,煮熟后的米饭丝毫不改原有的金色和香味。做好的饭菜要先敬神农皇帝和祖先。然后喂过狗和耕牛之后才开席,宴请宾客,与客人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中午,在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场、民族文化广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民族传统体育荡秋千、打陀螺、射弩、扭扁担等竞技比赛;尔后,尝新节庆丰收群众文艺展演拉开帷幕,活动中锣鼓喧天,内容丰富多彩,唱花灯、跳钱鞭、耍狮舞龙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声情并茂,美不胜收。还有炒新米、熬土碱、刺绣等传统技艺展示;唱山歌、对小调、抢喜亲等活动,更加使人耳目一新,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既有田园风味和彝族体育竞技特色,又增添了节日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了附近村寨的彝族同胞参加,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看在其他地方很难看见的少数民族风味很浓的竞技项目。下午,在波罗村农家小院品“尝新宴”、喝彝家小甑酒。夜幕降临,整个尝新节活动迎来了最为高潮的部分:从十里八乡赶来参加活动的宾客与当地村民一起,在村子中央燃烧着熊熊火把的广场上,人们围着火把里三圈、外三圈地开展民间歌舞打跳,与村民们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不仅欢庆红红的年代,火火的日子,而且,红红的篝火为您照亮了歇脚的垛木房,为小伙姑娘找到月亮下情牵梦萦的地方。
这是一个收获的节日,一个狂欢的节日,一个彝族同胞的盛会。这里格外热闹,笔者曾被彝家儿女的歌声、舞蹈所陶醉,更被农家生态的美食深深吸引。
民族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无论它用何种的方式出现,又以何种方式感动着你,它就在你我的身边。存在着生命和根源的自羌朗尝新节,就值得一去,它会指引着游人们去找到生活的本真。自羌朗尝新节就像一张旧照片,用生动的方式在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生活与历史,一页页的翻开,便会看见历史和痕迹的缩影。
米甸镇自羌朗非遗文化尝新节之旅,带你回归本真生活,将为您展现最传统的彝族文化,品味农家生态美食盛宴。你将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风情!
展现自然风光 再现人文景观 呈现民俗风情
责任编辑:袁 媛
投稿邮箱:1561184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