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2017-01-31
西瓜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1 细菌性角斑病
1.1 症状:又称西瓜细菌叶斑病。苗期、成株均可发病,侵害西瓜叶片、茎蔓及果实。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油浸状的斑点,圆形至不定形,有时沿维管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病斑。真叶沿叶缘现黄褐色至黑褐色坏死干枯,造成瓜苗变褐枯死。成株染病,叶片上初现水渍状略透明小黄点,几天后扩展成浅黄色病斑,边缘现黄绿色晕,斑中央变褐或呈黄白色至灰褐色,有时破裂穿孔。高湿或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持续时间较长的瓜田,可见叶背溢出白色菌脓。果实染病,初在果面上生油渍状黄绿色小点,后迅速变成红褐色至暗褐色近圆形坏死斑,四周黄绿色油渍状,随该病扩展终致病斑融合或凹陷龟裂成不规则形病疤,灰褐色。保湿后病部可出现白色菌脓,是该病重要特征。
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西瓜种子内或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细菌可在种子上存活2年,种子发芽时,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细菌侵染西瓜的子叶和真叶。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溉水溅到近地面的叶片或瓜上,病菌侵入寄主后,经几天潜育,引起发病称之为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的菌脓,又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通过瓜株上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体内,称做再侵染。雨日多再侵染频繁,易引起该病流行,造成较大损失。
1.3 防治方法: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用药时可选粉尘法:喷撒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10%脂铜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千克。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前或蔓延开始期喷洒2%春雷霉素液剂5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30%壬菌铜微乳剂4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667平方喷对好的药液60~75升,连防3~4次。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现数个几毫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黏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它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该菌在埋入土中西瓜皮上可存活8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年,在田间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果实发病后在病部大量繁殖,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 28℃经1小时,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天,细菌经瓜皮进入果肉后致种子带菌,侵染种皮外部位,也可通过气孔进入种皮内。
2.3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选用优良的早熟品种。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活性肥及腐熟有机肥,采用塑料双层覆盖等栽培措施。加强管理,采用温室或火炕无病土育苗,幼果期适当多浇水,果实进入膨大期及成瓜后宜少浇或不浇,争取在高温雨季到来前采收完毕,避过发病期。发病重的田块或地区,在进入雨季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2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2.1 症状: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