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数位来巧用手指进行口算
——解决100以内的减法
2017-01-31周春兰
周春兰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江苏 昆山 215332
结合数位来巧用手指进行口算
——解决100以内的减法
周春兰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江苏 昆山 215332
针对掰手指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及100以内的减法现象,作为教师,应正视掰手指的学习方式,可结合数位来巧用手指进行口算。
掰手指;数位;减法;口算
在一年级上学期时,孩子们往往喜欢用掰手指进行口算,进而由手指掰的过程中建立1-10的数感。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开学学习的十几减几,有些孩子还不能脱离手指来心算,这时的家长就特着急,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学习,就逼着孩子心算,使原本能掰手指做的孩子的正确率低了,自然学习兴趣也降低了。
一、正视掰手指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我认为:零零散散的小棒等其他学具,未必有手指方便。一双小小的手,随时在身边有着,如此奇妙的手指,为何我们要摒弃呢?因此我在课堂上不会制止孩子用手指计算。我认为,掰手指并非是“差”的标志,有些心算大师也在用着手指帮着他们记忆和推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太着急,请放慢脚步,多给点时间给孩子。我们不应该以否定的语言对待掰手指行为,不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掰手指行为,任何存在的事物必有它的生命力,既然孩子们喜欢掰手指,何不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掰手指方式来解决100以内的减法。掰手指只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时,理解抽象的数字和概念,提高计算的理解能力,进而能熟练口算。而随着学生口算的熟练,理解能力的提高,就会逐渐过渡到脱离手指进而口算。
二、巧用扳手指与数位的结合
在教学苏教版第1页例1:13-9时,孩子们知道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却连9+几=13(凑十法)还没掌握好,说明孩子在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还没熟练掌握口算20以内的加法;也不能熟练掌握“破十法”来口算:13拆成10和3,10-9=1,1+3=4这样的三步计算过程。对于思维及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孩子仍用10以内的减法来掰手指的,会发现手指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他们的内心会产生认知冲突,如果教师针对孩子的掰手指情况加以干涉阻止,或者不加以研究的话,强硬的让这部分孩子用心算的方法,学习数学会越来越让人退缩。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不能忽视甚至轻视,要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一开始,我想到的是掰一个手指来作为减到一个数。如:13-9,13去掉1是12,我们可以往下数一个数字,伸出一个手指,12——1根手指,11——2根手指……4——9根手指,所以13-9=4。后来我发现,学生把自己的手指一个一个的掰,根本没有去思考,从而一旦脱离了手指就不能计算,并且减去9,要掰9根手指,有时孩子们掰着掰着就掰漏了。这样的方法固然最终也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但实质上还是在计数,忽略了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片面地在掰数学,而非学数学。一堆的口算算式,也就意味着重复重复地掰手指,这样影响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对数学的认识,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数学思维的现实,研究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有限。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p26/例3:30+4,34-30时,有学生是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的: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而处理减法时:3个十和4个一,去掉3个十,剩4个一,就是4,有个别学生就当成文字来处理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数的含义,忽视了思维的发展,就好比3个苹果和4个梨,吃掉3个苹果,剩4个梨。这时我继续研究,结合数的组成: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以右手代表个位、左手代表十位的数位的方法,解决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比如:34-30,伸出左手:表示3,伸出右手:表示4,合起来就是34,问学生:“减去30,怎么办?”学生回答:“把左手放下。”师反问:“为甚么左手收回3个手指,就表示减到30呢?”学生回答:“左手的3个手指,表示3个十。”继续“试一试”中的“34-4”,问:“34-4用你的手可以怎么演示?”学生展示:“左手表示3,右手表示4,减去4,我把右手放下来,就是30”,师反问:“左手不是只有3个手指头吗?”学生回答:“左手代表十位,3个手指头指3个十,就是30。”
掰手指的方法在解决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也有一定的辅助功能。在操作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应用了“破十法”,只是手指赋予了抽象数字具体化,使它成为有形物体,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往往会把退位忘记了,这时老师可以借助手指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p79/例2:34-8时,师:左手表示3,右手表示4,表示34,减去8,就是右手上要去掉8,可右手上只有4,怎么办?生思考后回答:问左手的十位要一根手指头。师指导:把左手借到的那根手指头搭在右手的4根手指头上,这时,右手变成了“14”,再用14-8=6(书本教学到这里时,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了,就不需要强调14-8为什么等于6了)。师为:这时,左手借掉一根手指头,剩几根手指头,表示几?”学生回答:“左手剩2根手指头,表示20,合起来是26。”其实,手指掰的过程,就是人思维在脑中的投射。
这样的掰手指方式,在对于100以内的加法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在数字越来越大时,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左手表示6,7,8,9时,借掉1根手指头后,剩下的表示几是会让学生疑惑的。不过,幸好学生学习到这个阶段时,已逐步多次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过程,绝大部分学生已能脱离掰手指来口算。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合理的手指运用代替了小棒和计数器。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而数的含义比较抽象,对抽象知识的把握,需要较强的理解,在左右手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要结合数的组成,一边动手指,一边想着或说着数的含义,以达到手、口、脑的统一,真正意义上理解数的含义,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G
A
1006-0049-(2017)14-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