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四维归因分析

2017-01-31魏小敏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归因暴力

魏小敏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四维归因分析

魏小敏*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我国中小学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频繁发生。本文将从未成年人进行校园暴力犯罪的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学校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再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第四、学生自身素养有待提升。

中小学;校园暴力;归因分析;对策

近些年,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危害程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例如:2016年4月23日,一名初中女孩被八名同学逼迫下跪、殴打甚至逼迫脱衣的视频,刷爆朋友圈、微博,并引来网友愤怒声讨,最终这八名学生受到拘留、批评教育的处罚。这些发生在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教育研究者的思考。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建设祖国的强大后备军,但随着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持续发生必然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应加强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分析力度,通过探寻当前校园暴力发生的根源才能提出合理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国外学者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从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这个角度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一个学生假如反复地或经常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认定为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1]这个定义在Olweus提出后被欧洲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所认同,但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不能概括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2]这个定义提出后同样被美国所认同,但是它未能指出校园暴力的主体。笔者认为只有对校园暴力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才能更好剖析其实质。

综上所述,本文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外人员在学校内部或学校外部把学生当成被侵害对象,并以个人或团体为施暴方对被侵害学生所进行的故意伤害、抢劫、勒索、恐吓、威胁、言语攻击、网络攻击、冷暴力、性侵害等违背其意志所进行的危害身体、心理、精神的行为。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对校园暴力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四维归因分析

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扭曲了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对家庭和睦关系的养成、良好的学校风气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都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危害。因此,本论文将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这四个维度为出发点来深究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于校园暴力中施暴者及被侵害者双方而言,如果成长的环境是一个充满冲突、肢体暴力、缺少关心和爱护以及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完善、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中的话,那么学生就潜移默化的深受其影响,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变的冷漠、麻木甚至是仇视,或者变的懦弱、胆怯,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子女数量也会对学生暴力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以上诸多方面最终导致了校园暴力的行为主体的出现。

(二)学校管理存在漏洞

当前学校管理体制存在漏洞致使中小学未成年人行为出现偏差(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具体而言,首先,“重智育轻德育”思想在学校根深蒂固。虽然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改变这一现象,但在现实中学校受功利主义的支配,对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只局限于课堂中理论的灌输,从而为学生暴力行为的出现埋下“导火索”。最终致使学生成为“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其次,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未能建立起校园暴力防止预警机制,往往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才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救。再次,师生关系是否良好与学生行为偏差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越低、关心程度越低,则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就越低,进而导致师生沟通桥梁的断裂,最终促使学生暴力行为的出现。

(三)社会不良风气侵蚀

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行为暴力意识、行为的产生。首先,社会中充斥的不良价值观影响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中小学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发展不健全易受个人主义、帮派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致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容忍度低、防御性强等特点。同时,当前各大媒体、低级文艺作品、相关读物以金钱为价值导向并给学生传递不良价值观,最终导致暴力行为的出现。其次,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学生周边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色情、暴力,杀戮的信息,让学生深受其害,并致使学生对错误行为进行模仿并从中产生自豪感等病态心理。

(四)学生自身素养不足

学生自身素养不足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存在认知障碍。中小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完全的认知。[3]对暴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其次,网络及社会中错误价值观对中小学未成年学生的诱导,一些暴力、色情、杀戮、低级文艺作品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从而产生行为模仿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再次,学生行为、情绪控制力薄弱。最终导致采取暴力行为解决问题。

[1]胡琨.家庭对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05).

[2]罗巧飞.初中校园学生暴力的学校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

[3]王宏伟,岳秀峰.青少年校园暴力与学习成绩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10):1198.

魏小敏(199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

D

A

1006-0049-(2017)14-0113-01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归因暴力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暴力”女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