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乡村剧团研究
2017-01-31李早早
李早早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晋察冀边区乡村剧团研究
李早早*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除了进行军事抗战外,也进行文化抗战,晋察冀边区开展广泛的乡村文艺运动,为了提高群众对抗战的认识,动员他们走到抗战的队伍中,边区号召建立村剧团,这些村剧团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进行宣传活动,团结教育民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瓦解打击敌人,配合党的各项中心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晋察冀边区;乡村剧团;动员民众
抗日战争爆发,在晋察冀边区除了进行军事抗战外,文化运动也是抗战的一条重要战线。文化运动配合军事抗争,在边区轰轰烈烈地展开。由于晋察冀边区大都是偏僻落后的农村,民众缺乏民族和政治觉悟,为了争取全民族抗战,广泛地进行抗战的文化政治教育,就必须对民众进行抗战动员。边区采取了各种宣传动员方式,其中,利用乡村剧团广泛地开展乡村文艺运动进行民众政治动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立乡村剧团的必要和有利条件
晋察冀边区过去长期处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所以特别落后,人民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都相当落后,过着愚昧无知的守旧生活,民众识字率很低,大多是文盲,政治意识淡漠。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全民族进行抗战,为了动员大多数的农民进行抗战,必须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为此,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对民众实行教育,其中戏剧是最直接和最能启发与教育群众的文化方式。戏剧具有教化功能,民众戏剧可以成为民众教育的辅助。又因为戏剧是民众传统娱乐消遣的重要形式,他们对戏剧有深厚的感情,于是中共充分利用戏剧形式进行战时宣传动员。
晋察冀边区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调剂群众利益,边区政府施行减租减息政策,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为了提高民众对抗战的认识,促进民族觉醒,边区开展冬学运动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使他们从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生活水平的改善加上文化程度提高,使民众对文艺运动有了需求。这些都为建立乡村剧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乡村剧团的建立
随着敌后晋察冀边区的开辟和斗争的发展,各军分区的剧社迅速成长起来,在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常到各个村进行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边区戏剧座谈会专论指出“边区广大的人民,往日以政治文化的落后,无缘与现代的进步的艺术接近;但由于边区在抗战中的大众的战斗的戏剧的出现,使广大乡村人民耳目为之一新,他们一年多以来对于戏剧的热烈的赞赏与欢迎,表示了他们是最能接受戏剧这一种宣传的艺术形式的。”①所以边区的戏剧运动相当普遍地建立与发展了起来,从事戏剧运动的人逐渐增多,演出的技术也不断提高,使得戏剧运动成为整个边区的文化运动的一个有力支柱。
戏剧运动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和赞赏是因为它具有大众性,它同边区的大众生活建立着血肉联系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戏剧运动,就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众的联系,“随着边区抗敌的大众教育的新需要的加强,边区的戏剧运动也就不能不更进一步和大众的生活建立最高度的不可分的血肉的关系,更加提高它的大众性,更要富有大众的作风。这就是说,大众的戏剧今天要更加大众化,争取大众化。”①所以为了更好地宣传动员民众,加强与大众的联系使得戏剧成为大众戏剧,边区剧协号召建立乡村剧团。
(一)号召建立村剧团
1939年7月,完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成立,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建立乡村文艺组织,如村剧团,歌咏队,宣传救亡室等。秋末,平山县小觉区东漂村成立了村剧团,剧团的活动和民校的活动结合的很好。为了进行普及工作,开展群众文艺活动,1940年3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晋察冀边区分会号召广泛建立群众剧团“戏剧,这是一支最尖锐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两年来边区所有的活动都在证明了此点。但戏剧运动还没有像其他群众运动那样广泛开展起来,仅依靠现有几个剧团的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希望各县普遍建立县的、区的、村的,脱离生产的剧团。”②对村剧团的建立要求组织上简单,对干部的要求不可过高,只要经常能作简单的演出宣传就可以,也可以在子弟班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群众剧团。这次号召之后,各区都努力建立村剧团,大剧社也努力帮助村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边区开展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组训边区乡村艺术干部和艺术团体,结业后,西战团团员分组随同学到各县去具体帮助开展乡村艺术活动,平山县的铁血剧社,在平山县宣传动员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次号召之后,晋察冀乡村里,大家都积极组织建立村剧团,乡村戏剧运动很活跃。一年来村剧团发展到了一千个,而且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成为边区战线上的强大力量。
(二)创造模范村剧团
晋察冀边区1940年发展起来的一千个村剧团,在生产,选举,扩军等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这说明边区的戏剧运动已有很大的群众性。但是也出现很多缺点,发展很不平衡,村剧团还很不巩固,大部分村剧团还没有健全的组织和经常的工作,在质量上还很幼稚。有的地区如阜平、唐县、平山比较活跃,剧团能经常活动,其他地区则比较消沉。新年及春节期间比较活跃,其它时间就比较消沉。这说明村剧团还没有巩固。在1940年12月号召村剧团开展新年戏剧工作,“1941年新年,将要给大家这样一个任务:打下村剧团的巩固基础……因此,我们希望在新年里,所有村剧团都要作戏剧演出,不论话剧、歌剧、秧歌剧、旧形式新内容的戏,演得愈多愈好。在演出中注意锻炼提高,并在新年演出活动中建立和健全自己的组织和各种制度。”③这次号召是让村剧团由注重发展量到注重发展质,努力巩固村剧团,建立健全的组织。而巩固健全村剧团的主要方法就是创造模范村剧团,“这是一种树立榜样推动一般的工作方法。模范村剧团将用活的样子告诉所有村剧团,要怎样组织,怎样工作。这比一般的号召要切实得多”④用榜样的作用来推动健全村剧团。
什么样村剧团才称得上是模范?一个模范村剧团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固定的组织,能经常工作,能够不断进步。固定组织是村剧团巩固的基本,要强调组织的固定性,不能把村剧团的工作变成临时的活动。还要经常工作,要挤时间来做,村剧团因为是不脱产的,所以剧团的活动时间不能做硬性规定,农忙时节要短一些,农闲的时候就长一些,但一定要强调纪律和制度。村剧团要善于与其它剧团联系,多向别人学习经验,争取人家的帮助,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从1941年到1942年,很多地方如定县、唐县、易县、曲阳、阜平、平山、灵寿、行唐等地都为创造模范村剧团而努力,北岳区和冀中区都有1500个以上的村剧团,初步提高和活跃了村剧团,初步发展了广泛的乡村艺术活动。但是这些剧团也出现很多问题,组织不健全,艺术上不进步等,所以1942年晋察冀边区剧协分会又提出为创造模范村剧团而斗争。这两次“创造模范村剧团”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是巩固,1941年是以“固定组织,经常工作,不断进步”为口号来建设村剧团的,1942年的口号是“健全组织,经常工作,不断进步”,也就是说1941年主要还是发展村剧团,1942年重点是巩固村剧团。第二是创造,1941年创造得不够多,1942年就是要多加努力,村剧团也没有现成的模型,需要不断创造。又重新强调了模范村剧团的条件“(1)组织健全,机构精干,不让坏分子进去。(2)能配合中心工作,积极进行宣传活动,而且建立平时工作,经常和定期地进行艺术活动。(3)材料上自力更生,能大胆创造。(4)经济上不铺张,不浪费。(5)对艺术有高度的热忱,不断进步。这就是说,一个模范村剧团,应当首先具备三个条件:组织健全,经常工作,不断进步。”⑤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剧团才算是模范村剧团,这之后,村剧团努力健全组织,使自身不断巩固。
三、村剧团的发展及其活动
村剧团发展很迅速,成就也很显著。在抗战时期,边区村剧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了党的各项中心任务,他们利用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等多种形式,展开了文艺宣传活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政治教育,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积极落实。
1943年平西涞水一县,有六十三个村庄成立了村剧团或宣传队,该县新年大会上有二十四个村娱乐组织参加,本村晚会或出外宣传或与部队联欢者共达三十八村;旧年参加各区检阅大会的有五十九个村娱乐队,演出新旧形式近二十种;平定、井径这两县共恢复与建立村剧团、宣传队七十四个,而且都进行了检阅。平山、盂平、龙华等也都有活动。有灾情的地区如唐县,仅参加检阅的就有二十五个村剧团,会上有四千四百余人,人们反映这是前年迄今头一次大活跃,而完县的乡村艺术活动仍然和往年一样的活跃。易县也有十一个最好的村剧团经常工作,在阜平、平山、灵寿、行唐、曲阳共有二百八十一个村剧团活动。五专区有二十八处举行检阅,阜、曲、完均进行了以县为单位的大检阅,平山温塘检阅会上万余人,参加表演二十一村七百九十二人,洪子店也在万人以上。1942年在北岳区文教会的号召下建立的四十八个区中心剧团,在1943年都起了骨干作用,并有十八个得到北岳文教的奖旗和奖品。北岳区35县,大约统计过曾有2124个村剧团。
村剧团演出的质量也提高了,利用霸王鞭、秧歌舞、歌舞、话剧、儿童舞蹈、快板剧等形式进行集体演出和街头演出,上面发下的材料,他们很多都能演。并且由于乡村文艺创作征文运动的发动,热烈地鼓励了不少群众天才作家,如阜平广安剧团创作的《借款与放贷》,城南庄剧团创作的《不去》感动了不少群众。新旧艺人携起手来,群众、乡村知识分子大量地进行创作与演出。1943年北岳区文救会发动了一个群众创作征文运动,18个县写成文字作品690件,剧本近200个。村剧团充分利用和改造旧形式,像唐县的《李秀成》《新三娘教子》,杨家庵村的秧歌《逃荒》,故事简单,新手法不多,但教育和感动了很多人。
晋察冀边区乡村文艺活动,逐渐在发展着,但干部仍是不够,1943年年前各专区、县文救都配合当地军政机关,开办了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并整理了村剧团,五专区就由铁血剧社训练了2357人,整理了213个村剧团,这些干部都不脱离生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群众中的一分子。在干部训练上,“涞水、易、满、唐、曲、阜、平、灵、行、井、平定等十一县均开办了短训班,由文救主持,甚至如唐、寻,均自拉自唱,自己组织,自己讲课,不计五专区各县,其它六县共训练了约四百余人,五专区更由铁血剧社训练了二千一百八十七名,加上文联及西战团训练的,共二千三百五十七名。”⑥这些培训的干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使得村剧团在干部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边区明确了文艺发展方向,文艺工作者努力了解农民,采取农民喜爱的形式去表现他们的生活,演出的内容更强调与实际相结合。村剧团里的主要活动分子开始转变为广大农民自己和农民出身的新知识分子。农民自由发挥,自编自演,演真人真事,阜平县高街村剧团把本村发生的真事搬上舞台,创作了《穷人乐》获得很大成功,成为边区剧团学习的榜样。这样边区就解决了剧本和干部荒。边区乡村根据本村情况,不受正规化的约束成立村剧团,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使戏剧普遍地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晋察冀边区,戏剧曾经以最活跃的姿态,在文化教育与宣传工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各地建立的村剧团紧密地配合和完成了党的各项任务,这一运动,在边区的戏剧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戏剧更加向大众化前进了一步,使得我们的戏剧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东西。村剧团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着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 注 释 ]
①开展边区的戏剧运动(专论)——为边区戏剧座谈会而作.抗敌报,1939-6-13.
②晋察冀边区剧协号召广泛建立群众剧团.抗敌报,1940-3-1.
③晋察冀边区剧协致函村剧团号召开展新年戏剧工作.抗敌报,1940-12-22.
④罗东.创造模范村剧团(节录).抗敌报,1940-12-27,28.
⑤1942年度为创造模范村剧团而斗争.晋察冀日报,1942-1-1.
⑥康濯.空前辉耀的乡村文艺.晋察冀日报,1943-5-4.
[1]王剑清,冯健男.晋察冀文艺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2]张学新,编.晋察冀革命戏剧运动史料.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1991.
[3]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编.晋察冀 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1991.
[4]张学新,编.晋察冀村剧团剧本选.晋察冀文艺研究会,1984.
[5]陈明中,著.戏剧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
[6]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与教育.中华书局,1948.
[7]王谦.主编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社会教育分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8]《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9]郭赟林.晋察冀边区的革命戏剧与政治动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阿庚.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农村剧团.大舞台,2005(4).
李早早(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二年级)在读。
K
A
1006-0049-(2017)14-0060-02